书城艺术动画艺术论
3583200000044

第44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1)

一、动画比较研究的含义:

比较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历来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也是文学艺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比较研究在十九世纪以前一直仅限于本国、本民族的一些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的比较,并没有超越国界和民族界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比较文学,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法国梵·第根语,引自《比较文学论》第61页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美国比较文学理论家提出“平行研究”的口号,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包括文体、主题、题材、艺术形象、艺术技巧等等的比较,是以问题为中心,把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学对某个问题的不同处理做对照性考察,要从美学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学异同,探讨其相同或相异的原因,找出不同民族文学平行发展的历史、社会、心理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现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可以共享的时代。特别是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冲撞、大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动画作为一种商业化的文化产业,更具有世界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画都不可能完全封闭起来,各国动画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已经成为必然的文化现象。因此,本书借鉴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又不完全拘泥于比较文学特定概念所含括的特定范围,试图对美国、日本、中国的动画艺术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研究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二、动画比较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美国和日本作为动画大国,其动画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中国动画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曾得到国际动画界的广泛赞誉,然而,中国动画产业化刚刚起步,因此,与美国、日本动画进行动画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的整体性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探讨中、美、日的动画作品在题材、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各国动画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但对其中主题、人物、情节的选择、提炼和改造却各有不同,从中分析长短、评述得失、追溯根源、以资借鉴。

2、探讨中、美、日三国动画的艺术形式的互相影响和借鉴。

动画艺术形式包括电影语言、造型、动作、声音、艺术技巧等方面,各国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征,探讨其相互影响、借鉴的成功或缺憾,对推进各民族动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探讨中、美、日三国对动画艺术的美学理念、审美趣味的异同及其根源。

各国动画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是在其自身的本民族文化背景、审美思潮影响下形成的,既有民族的共同性,又有个体的个性化,因此,既要研究民族共性的差异,又要研究同一民族中不同动画家的个性特点,从中探讨动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本书将采用以中国动画为中心,分别进行中、美、日之间的动画比较,从中探索某些艺术研究的内在规律性。

三、动画比较研究的意义

1、增进中外动画文化交流

当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各国动画作品自然也被广泛传播开来。然而,动画作品良莠不齐,精糟并蓄。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分辨优劣,传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使中外动画文化的交流健康发展,互相促进。

2、促进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在中外动画比较研究中加深认识我国动画的特点,深入分析其优势及其在世界动画中的地位和差距,从而增进我们开掘本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推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动画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3、提高中国动画研究和动画教育的水平

我国动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加强与动画大国的比较研究可以推动我国动画理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理论体系。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专院校建立了动画学院或动画系、动画专业,迫切需要提高动画研究水平,加强动画教学体系的建设,比较研究是提高动画教育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动画观念的民族差异

对于动画创作、制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各个国家的动画观念各不相同,表现在对待商业性、娱乐性、教育性、艺术性等方面的民族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一、美国:商业+娱乐+艺术+教化

在美国,动画一诞生就以娱乐大众的形象展现出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主要是娱乐和消遣,满足了广大消费者文化休闲和享受的需要,因此,制作者们发现了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于是,美国就把动画片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又象商品一样销售出去,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这样生产动画的工厂应运而生,动画文化产业化的运作体系逐渐形成,并且迅速成熟起来。

商业性即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亦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商业价值就成为美国评价动画片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动画片作为商品自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即创造的利润,使用价值即动画片的娱乐性能。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产业在“欢乐=财富”的宗旨指导下,千方百计地满足观众娱乐需求,艺术便成为博得观众欢欣的手段了。美国人非常清楚:赢得观众,就是赢得利润。因此,一切艺术方法、手段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感官和心理的享乐需要。

娱乐有雅俗、高低之分。追求高雅的动画片既受观众欣赏,也使人得到教益,如《白雪公主》、《埃及王子》、《海底总动员》等等;庸俗的动画片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充满凶杀、暴力、恐怖和淫秽等。

应该指出,商业是目的,娱乐是媒介,艺术是手段,至于教益的高雅、低劣与否则唯利是从,这就是美国动画文化产业奉行的思维(观念)公式:

大投资——大制作——大利益

二、日本:教育+商业+艺术+娱乐

日本动画源于日本漫画的繁荣。手冢治虫作为日本漫画的奠基人创造了崭新的漫画表现形式和分镜头式的漫画语言得到了日本乃至世界的认同,使日本漫画蔓延全世界,成为日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后,手冢治虫又与安彦良逐步创造了一套日本式的动画理论,出于商业的需要,大批经典漫画被改编成动画片,使日本动画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森林大帝》《花仙子》以及稍后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等一系列动画片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也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日本作为动画文化产业大国,是把教育、商业和艺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的。日本动画片注重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大和精神、武士道精神、樱花情结、忧患意识、茶道哲学等等,对于这些思想内容就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其中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注,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哲学思考、反对战争、拥护和平,以及赞美人性的纯真、善良、友爱等值得肯定,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观赏,但有些动画片混淆战争性质,为日本侵略战争张目,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借歌颂勇敢、牺牲精神,实则鼓吹武士道甚至军国主义是应该坚决批判和抵制的。

日本动画把思想与商业紧紧融合起来,吸收美国商业运作模式又结合日本的民族特点使动画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如玩具、生活用品、电子游戏、文具等无不透着日本卡通的气息。可以说,达到了教育与商业的双赢。

日本动画为了达到教育和商业的目的,同样注重艺术技巧的创新。日本动画家们创造了独具艺术魅力的“视觉系”动画模式,即认为画面是动画人物、情节、思想的载体,必须创造由线条与色彩组成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达到刺激观众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效果。因而,必须研究光与色的关系,强调外光,强调色彩的科学性,强调人眼的直觉作用,以色彩的微妙变化追求其远近空间的最佳效果。比如《千与千寻》中,要求建筑的颜色和质感达到某种和谐和秩序,在适当的地方有些变化以求趣味的对比和张力。

日本动画在教育、商业、艺术三者并重的道路上迅猛发展,创造出许多美仑美奂的动画精品,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动画大国,引领着世界动画发展的潮流。对于娱乐,日本动画并不象美国那样刻意追求。

可以发现,小成本——小制作——大利益,是日本动画产业奉行的宗旨。

三、欧洲和加拿大:艺术+教育

欧洲和加拿大的动画创作一开始就与美国、日本分道扬镳,在动画观念上,欧洲的动画家们认为动画是艺术的载体,而非商品。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南斯拉夫和加拿大等国的创作者一直在探索着动画的艺术本质。因此,实验性成为欧洲和加拿大动画片的主要特点。它们以欧洲深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底蕴,使动画与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紧密结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法国的贝索尔德·巴尔以先锋派的做法,根据弗朗茨·马塞雷尔的一系列版画摄制了一部叫做《形象》的动画片,成为一部卓越的版画;英国导演埃伦·帕克根据世界著名摇滚歌星平克·弗洛依德的生平和音乐创作拍摄的音乐片《迷墙》表现了人与人在精神上的阻隔和迷惑,造成梦境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心灵与情感的变形扭曲;前苏联的乔尔波在动画片中不用普通的方法录音,而是用“描绘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声音,这种特殊的声带能够发出迄今为止任何乐器都无法产生的音响;加拿大的当代动画大师诺尔曼·麦克拉伦以富于诗意的幽默感和简明的手法做了各种实验,拍出了许多动画片,如用手在胶片上绘画的方法制作抽象性的《划船》,用“自动绘画”的特技摄制了彩色粉笔画《在高山上》,还用一些单线条表现《D调提琴》和《赶走忧愁》中的动画形象,这些勇敢而有益的探索都为动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难看出,艺术的追求是欧洲和加拿大动画艺术家的主要目的。当然,他们也不是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在这些实验动画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思想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但这种教育不是停留在人物、故事的表面,而是渗透在理性的思辩、人生的感悟、生活的体察和哲学的反省之中。

对于娱乐,欧洲和加拿大的动画艺术家们根本不是为了娱乐而创作,在他们的作品中绝无噱头、搞笑之类的感官刺激,但是为了艺术的追求却不乏高雅的幽默和令人回味不尽的美感。

对于商业利润,欧洲和加拿大的动画艺术家们似乎不齿于问津,这恐怕也是欧洲很多国家拒绝美国、日本的商业动画和不倡导发展本国动画产业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教育+艺术+娱乐+商业

自古以来,中国一向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尚书·乐记》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种“文以载道”的写作目的,无疑是把文艺的教育功能放在了首位。为此,自然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

本来,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是将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起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审美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益。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失偏颇,多是过分强调思想性而忽视了艺术性。特别是对待动画片创作,一段时期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动画片是哄孩子的东西,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一种工具。这种定位于“教化儿童”的理念必然导致概念先行,主题先行,创作之初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们一点什么教育,于是大人装成孩子极尽幼稚之能事,对孩子做些枯燥无味的说教。致使中国动画片不但失去了成人观众,也失掉了儿童观众。

诚然,强调教育无可非议。但动画片毕竟是艺术品,它的本性主要是给人以审美愉悦和消遣娱乐,从中达到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因此,“寓教于乐”当属必然。

长期以来,中国视动画片为教育的载体,主要靠政府投资摄制,从不考虑它的商业性。近年来,中国转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美国、日本、韩国的动画文化产业冲击下,中国的动画业才开始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目前,中国动画文化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其运行效果尚待研究。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动画产业完全能够跻身于世界动画大国的行列。也可以肯定,中国动画无论怎样重视其商业性,也决不会以牺牲思想性为代价。因为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文艺传统。所以,视教育、艺术、娱乐和商业性同时并重,将四者融为一体,不断创造出动画艺术精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是中国动画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动画文化产业运作的现状可归结为:

小投资——小制作——小利益(或无利、或亏损),很快将逐渐转变为较大投资——精心制作——较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