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3583800000012

第12章 传统武术与电影(7)

六、武术能让电影蕴含更加多元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气质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中国古代思想精华,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恰当的呈现,显然十分有利于提升电影的精神品位,增强其民族风格。

武术被视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它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主体形态、以套路为基本单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创造积累,并在特定地域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特征鲜明的民俗文化。因而,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汇着“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道、佛”等思想、伦理观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其“阴阳离合”[58]的观念是中华武术技击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因此绝大多数拳术或器械套路都包含着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阴阳关系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机制。“五行”观念则进一步认为所有事物相互间都存在着相生相克、互利互害的关系,它为中华武术提供了有法可依的理论根据。例如“形意拳”的精髓套路“五行拳”,就讲究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阴阳五行学说”使武术活动注重刚柔相济、内外呼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并强调这些对立性的因素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些观念丰富了武术技法,也促进了武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

儒家学说一向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异常广泛而深远,在传统武术中同样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神髓。例如:在诸侯攻伐不已、战争不断的春秋之季,要实现“修己以安百姓”[59]的政治理想,就必须重视武艺军旅之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并且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孔子不仅向弟子传授武艺等军旅之学,而且还提倡“武备”之说。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这类儒家学说让统治者十分受用,因此极大地推动了技击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此外,儒家讲求的“仁、义、礼、智、信”以及经世致用等哲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以“老庄学说”为主的道家哲学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文化对中国武术的指导作用要更为具体。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若此则可以“致虚积”、“守静笃”,进而便能够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60]……显然,在太极拳等武术项目中所强调的诸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等理念,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庄子主张“夫大道不称……大勇不忮。”[61]由此指出了武术的至高境界——摆脱招式、技能与器械等的束缚,在武术的修炼中养成一种心胸开阔、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显然,我国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已经蓄积、负载了大量古老而精辟的传统思想意识。可以说,武术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浸染着浓郁的民族精神与气质,因此,当电影中介入了武术元素时,便很自然地能够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民族精神风范。

此外,武术活动在传播传统思想观念时,很少直接诉诸赤裸的教化或灌输,而主要是将思想观念的传承,蕴含在武术的行为和动作当中,让习武者在演练或交锋中去“顿悟”或者逐步领教其精髓。武术这种传达理念的方式,显然极其符合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让观众通过观看银幕故事去领悟其中的言下之意。

显然,武术不仅能够赋予电影异彩纷呈的视听奇观,而且也可以通过对武术行为、场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电影达到含蓄蕴藉的理想境界,使其彰显出更为丰厚的传统思想意味。在这方面,《少林寺》(1982)、《侠女》(1971)、《武当》(1983)、《推手》(1991)、《卧虎藏龙》(2000)等影片都是杰出的范例。

七、武术元素的介入,有利于提升电影的票房号召力

我们在前面从主、客观多个层面,分析了武术为电影创作所热衷的缘由,其实,那也正是“武术类”影片为观众所喜爱的原因。正是得益于此,这类影片才具有了历久不衰的票房号召力。

事实上在许多历史时期,“武侠功夫片”以及其他包含“武术元素”的影片都曾是引领、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砥柱中流:

20年代后期,是“武侠神怪片”直接促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的制片高潮。

30年代末期,上海“孤岛电影”曾兴盛一时,而这股热潮正是发端于1938年《火烧红莲寺》的重映。[62]

50年代香港电影崛起,其荦荦大端正是以《黄飞鸿》系列电影为代表的武侠片。

60至70年代港台电影开始享誉海外,这与张彻、胡金铨、李小龙、袁和平、成龙等人在武侠功夫片方面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

80年代,中国内地票房较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武侠功夫片,如:《少林寺》、《少林小子》、《黄河大侠》、《武当》、《武林志》等。

进入90年代以后,“武术元素”广泛地渗透到武侠功夫片之外的许多影片当中,特别是周星驰和王晶的电影,以及大量的“警匪题材”影片尤为如此。这些作品和武侠功夫片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独特风景,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审死官》、《九品芝麻官》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含有武术元素的影片不仅仍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独占鳌头,而且在国际影坛也收获颇丰。典型如:《卧虎藏龙》、《少林足球》、《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有统计数字表明,从1980~2006年,在美国市场上映的外语片当中,《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的票房分别排名为第一(1.28亿美元)、第三(5371万美元)和第十六位(1105万美元)。[63]

上述史实足以说明,含有武术元素的影片特别是武侠功夫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大多数历史时期乃至在海外市场上都曾有过优异的票房成绩,这类影片对于促进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在过去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复兴,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