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20年后,孩子靠什么养活自己
3584500000017

第17章 从小看到大的消费观(1)

“育儿开销>夫妻工资”,父母怎么办

1999年,一项由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公布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城市之中,孩子在三口之家中的月均消费超过全家家庭收入1/3的家庭,已经超过了85%的比例。换句话说,超过85%的家庭中,一个孩子的月均消费要超过一个大人的消费。这项数据充分显示,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孩子的消费已经成为日常家庭支出的重头戏。

再加上,现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重视、爱护自然就会加重。与此同时,在中国家庭中,一般父母对孩子感情越深,就会将孩子在消费过程中的地位托得越高,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或者交由孩子支配的零花钱也就越多。调查数据表明,父母总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有72%的家庭选择给孩子购买名牌衣装,只有27%的父母认为合理消费最重要,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消费需求,在为孩子买东西时也能表现得理智、克制。

另外,1996年,零点调查集团所做的关于儿童消费的调查也能说明很多问题。该调查在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几个城市选择425个有7~12岁孩子的家庭,关于儿童消费问题组织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家庭消费中选择玩具游戏类商品、儿童文化用品、零食类产品时,孩子的需求有63%的影响力决定着决策结果;在购买儿童服装、家庭共同文化活动、保健类产品时,孩子的平均影响力也达到了32%;即使在购买电脑、电器等产品时,孩子也要参与其中。

这份调查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一点:孩子对整个家庭的消费决策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然而,一旦父母不加约束,忽视了财商培养和金钱观教育的话,很可能让整个家庭被非理性化消费拖住后腿。与此同时,这对孩子的成长和金钱价值观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孩子在越来越多地左右着家庭消费,可是很多孩子却完全不懂理财,也谈不上什么合理消费。孩子在消费行为中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炫耀、追求高档次,在日常行为上主要有以下两点:

(1)零食不离口,身体素质下降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虾条、饮料、巧克力、鱼片、糖果、奶茶等零食似乎成了他们一天当中的主要食物来源,甚至一天到晚都零食不离口。这无疑会破坏人体的饮食规律和营养结构。上海一家市级医院儿科提供了这样一份数据:在儿童患者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孩子比5年前增加了2倍,而且患者越来越具有低龄化趋势。而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和孩子从小吃零食、偏食、挑食等问题都关系重大。除此之外,因为盲目购买和服用营养品,也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了性早熟、厌食等不良现象。据统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大城市中,有83%的10岁以下儿童曾服用过营养液。

(2)金钱观有低俗化、势利化的趋势

孩子的世界本该是简单、快乐的,可是一些父母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宠爱”或者突出自身的优越感,会为孩子购买金银饰品、奢侈品等商品。他们以自身的好恶强加给孩子一些错误的消费观、金钱观,使孩子的财商培养和金钱意识形成了很大的偏差。在一些小学生中间,模仿社会人士来拉关系、谈人情的现象也不再少见。

走进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未成年的孩子即便还没有经济实力,却已经“捷足先登”地在高消费场所出入了,在消费领域成了实实在在的“早熟儿”。而孩子这种消费误区的形成定然与父母的消费心理脱不了关系。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消费观时,存在着哪些心理误区呢?

A.溺爱心理

一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爱孩子就是要从物质上满足他(她),让他(她)享受优质、奢华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他(她)买东西时花钱越多越好,东西越高档越好。

B.攀比心理

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饮食、穿着、玩具等的档次和水平也会被大家看到,并且拿出来讨论和攀比。而这种风气一旦喧嚣尘上,孩子的物质追求也可能随着不断的攀比而一再升级。作为父母,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便是有害的、不正当的),就想让孩子在物质世界的各个方面都超过其他孩子,至少不能比大多数孩子差。

C.侥幸心理

如今,诸如助学器、健脑器、儿童营养品之类的消费品越来越受到父母的追捧。当然,父母也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是出于侥幸心理,还是希望尽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更好的东西,觉得起码“用了总比不用要好一点吧”。

然而,正是父母的这种心理误区,往往会误导孩子的金钱观和消费意识。专家分析,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在金钱的收支情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没有收入来源,不具备赚钱能力;尚未形成良好的金钱意识;还欠缺必要的理财能力;孩子特有的花钱欲望和消费需求很强烈。这4个特点中存在的巨大反差,很容易导致上学期间的孩子在不谙世事的情况下,被错误的消费观、金钱意识所误导。而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少儿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感。

因此,在教育孩子使用金钱时,应该提倡适度消费,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花钱。俗话说:“吃不穷,用不穷,计算不周一世穷。”一个家庭如果不善于理财,很可能导致入不敷出,陷入金钱紧张的旋涡里难以脱身;而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从小培养出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能力,那么在步入成年世界时,也很可能在经济领域里捉襟见肘、一无是处。因此,对父母而言,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未成年的孩子,在进行理财教育计划时需要制定以下目标:

(1)让孩子了解家庭的预算情况和收支状况;

(2)帮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自己管理零花钱;

(3)懂得购物时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货比三家、等待打折促销。

在平时支付给孩子零花钱时,父母也要注意以下原则:

(1)定额、定时、定期支付,帮助孩子了解收支平衡的道理;

(2)帮助孩子制定消费预算,使零花钱花得更合理;

(3)对孩子不合理的消费需求,父母一定要加以约束;

(4)千万不要以为给了孩子零花钱,就算尽了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更不要试图用零花钱“购买”孩子的爱。

现实中,孩子在消费过程中最容易被两种误区所误导,父母应该加以注意:一、惜钱如命,将零花钱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成了一个小“守财奴”,平时不管买什么都要找父母要钱,不愿花自己的钱。这种误区会让孩子形成爱占小便宜、为人小气吝啬的坏习惯。支给孩子零花钱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个人行为能力,如果把孩子养成了小“守财奴”自然就违背了初衷。二、花钱如流水,不懂理财。帮助孩子懂得有节制、有计划地花钱是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学会记账和制作消费预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让他们学习各种用钱和赚钱的方法。比如,让孩子自己交学费、买早点,在假期时通过勤工俭学、打工、卖报等方法赚钱,这些有助于孩子从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金钱、利用金钱。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金钱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它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最重要或者唯一重要的。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财商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金钱只是一种媒介,是身外之物,花得好、用得对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孩子挥霍无度,父母怎么管

“妈妈,明天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要举办一次同学聚会,先去肯德基吃午饭,然后去看一场电影。快给我200元钱,明天急用呢!”像这样的话语,相信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听到不少了。孩子们的消费水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越来越高,今天要100元,明天再要200元,父母有时候也会有不堪重负之感。然而,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富裕,便对孩子格外纵容,对孩子挥霍无度的情况也是熟视无睹,甚至连钱的用处都不过问。

现在孩子的主要消费方式就是旅游、聚会、购物,而热衷于购买名牌、花钱大手大脚等现象在城市孩子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父母为了表现对自己家“独苗”的宠爱,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出手阔绰,而这也慢慢养成了孩子们在生活中追求高消费的习惯和欲望。

另外,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喝好,可是结果却容易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让孩子处处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攀比,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进而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这对整个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生存能力培养。

无论家庭经济收入如何,父母都应该对孩子高消费的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养成他们挥霍无度、奢侈消费的坏习惯,进而影响到他们一生的金钱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程中只懂得享受,害怕吃苦,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这对孩子的人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腐蚀和伤害。

孩子对金钱挥霍无度具体表现为: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只要身上有钱,就盲目消费,想花就花;只要自己看上的东西,不管多少钱都要买下来;很多时候,刚买下了一件商品不久,就开始后悔;等等。作为父母,应该怎样节制孩子们“想要就买”的消费欲望,让孩子对这个纷纷扰扰又花花绿绿的金钱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对于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教他们做预算

豆豆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父母对她也格外宠爱、纵容。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父母对豆豆的消费状况也不怎么监督和约束,所以豆豆从小便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只要一逛街,看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就会往家里搬,如果自己的零花钱不够就会缠着父母买下来。这样一个月下来,豆豆要找父母要很多次零花钱,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她自己也没什么概念,甚至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她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一类型的孩子典型特征就是:对金钱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只要手里有点钱便总要想办法花掉,等到没钱买东西的时候,就伸手找父母要,根本不顾及所买的东西到底实用不实用,有没有价值,最终钱都花在哪里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定期定量发放“工资”

父母要跟孩子说好,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定期发放固定数额的零花钱,并且申明,除此之外绝不会再支付多余的零花钱。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账本,让孩子记录每次零花钱的支出情况,并且定期做“财务审核”,检查孩子都将零花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2)学会用缓兵之计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购物要求时,父母可以采用缓兵之计——既不完全否定,也不答应,而是给孩子一个冷却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可以有意地向孩子灌输一些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只要利用缓兵之计,让孩子暂时放弃了购物计划,孩子也会在消费欲望冷却之后,慢慢学会思考和权衡。

(3)鼓励孩子储蓄

给孩子买一个存钱罐或者办一个银行账户,鼓励孩子将余下的零花钱存进去。为了鼓励孩子储蓄,父母可以设定奖励制度,只要孩子的账目清晰、消费合理或者储蓄“给力”,就给孩子一定的奖励,在孩子的储蓄罐或银行账户里再投进一部分钱。

对冲动型消费的孩子,帮助他们理性购物

乐乐还是一个9岁的小豆丁,虽然年纪小,却已经非常在意自己的脸蛋了。某一天,他发现自己脸上长出了几个显眼的小痘痘,便央求妈妈给他买一款去痘产品。妈妈觉得乐乐年纪还小,长几个青春痘也正常,若是早早使用化妆品,恐怕对皮肤不好,便拒绝了。没想到,第二天乐乐便将存钱罐里所有的零花钱都取出来,自己去买了一款祛痘产品。不过,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乐乐发现不但对自己的青春痘没有效果,还有些过敏反应,顿时懊恼不已,整整一个星期都心情低落。

这种冲动型消费的孩子典型特征是:看到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商品时,在很短时间内,甚至一两秒就会做出购买决定,根本不会仔细考虑,然而等到购买之后,很快就会觉得不值得或者自己也并不十分喜欢,进而对自己的购物行为觉得沮丧、后悔。更有甚者,一些孩子会因此觉得情绪低落,为自己的冲动消费感到深深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教孩子货比三家

其实对孩子而言,70%的消费行为都有冲动购物的嫌疑。如果孩子在购物后,觉得后悔,父母不要再为此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安慰他,并且慢慢教他如何理智消费、货比三家以及讨价还价的技巧。只要帮助孩子以尽量低的价钱买到合适的商品,他们就会改掉冲动消费的习惯,并且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2)节制孩子盲目逛街

只要上了街,大部分孩子的自制力都非常有限,多多少少都会买点东西。所以,为了节制孩子盲目购物,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盲目逛街的次数,削减和控制孩子的购物欲望。另外,每次孩子逛街买东西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列一个购物清单和商品大体价格表,身上不要带太多钱,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