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索要无度型的孩子,父母要断然说“不”
梅梅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不过就是“聪明”过头了点,有时候让父母非常头疼。每次,父母只要一带着梅梅出门,她就会挥舞着小手,一会儿要买这,一会儿要买那。但凡父母有一点反对和迟疑,她便会大哭大闹,引得路人都侧目而视。父母为了顾及面子,往往立马给梅梅掏钱买东西。而梅梅只要一拿到东西,脸色马上“阴转晴”,便会高兴地笑起来。长期下来,父母也对她非常头疼,因为她的消费欲望已经越来越强烈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非常任性、自私、不听话。
这类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在购物方面索要无度,习惯以哭闹要挟父母,只要有一点不如意,便开始大哭大闹。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坚定自己的立场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对孩子的反复要求和纠缠感到不耐烦,或者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耍赖,便会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购物要求和消费欲望。然而,这种行为对于孩子自制力的形成和金钱观、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坚定自己的立场,然后义正词严地告诉孩子:“我们会为你准备好一切你‘需要’的东西,至于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告知我们,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考量,然后再决定是否应该给你买。但是,如果你为此哭闹或者发脾气,我们就绝对不会买给你。”
(2)家庭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
有时候,孩子要买东西会分别找不同的家庭成员要钱,爸爸不给就找妈妈要,妈妈也不给就找爷爷、奶奶要。而针对这种现象,整个家庭成员内部一定要形成统一的认知和战线,不要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否则对孩子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3)实行家庭“股份制”
当孩子不依不饶地对某件商品表现出执着的购买欲望时,父母也可以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帮孩子购买,比如父母出一半钱,让孩子自己出一半钱。只要其中有孩子的“股份”,孩子就会懂得珍惜买到的东西,而且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孩子“想买就买”的消费习惯。
对于炫耀攀比型孩子,让他们的金钱世界更单纯一点
小刚最近和妈妈因为一件事闹得很不愉快。当时,因为小刚的好朋友超超快过生日了,小刚便对妈妈说:“妈,超超快过生日了,你给我500元钱,我想给他买个好一点的MP5当生日礼物。”
妈妈一听,便问:“怎么要买这么贵的礼物?”
小刚回答说:“上次我过生日,他送了我一个挺贵的钢笔。现在他要过生日,我的礼物要是太没档次了,会很没面子的,而且会伤害我们之间的友情。”
妈妈听了,心里便挺不是滋味。现在孩子们在日常交往中的攀比心理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而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好,这样下去父母也很为难。更何况,孩子正是纯真无瑕的时候,友情又怎么能用金钱和昂贵的礼物衡量呢?想来想去,妈妈心里挺发愁,最终还是拒绝了小刚的要求。
小刚最后和妈妈大吵了一架,然后冲出了家门。
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爱面子,在和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喜欢攀比和炫耀,甚至为了买高档的东西,会忽略了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也很少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正确看待礼物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首先要传达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理念:礼物的意义重在表达感情,而不是用物质和金钱买友情,更不是通过物质和金钱的攀比来相互炫耀。古代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因为还没有经济收入,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礼物、生活中的问候和关怀或者学习中一些切实的帮助都是最好的礼物,不必非要用金钱和物质来分出情谊的多少。而且,有时候太过贵重的礼物也会让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心想着要如何还礼,这样只会让双方的花费都逐步攀升。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适当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礼物的意义,不要随便买过于贵重的礼物送给同学或朋友。
(2)把握好孩子的消费尺度
对于孩子所有的消费欲望,父母应该有选择性地适度满足,绝不能无条件、无原则地放任,否则只会让孩子形成缺乏节制的不良消费习惯。父母在教孩子如何消费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有必要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没有必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样不仅能教给孩子思考和衡量如何选择商品,还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
“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痛苦
天天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有段时间班里的同学间流行玩“风火轮”,也就是滑轮。天天很羡慕大家,于是趁着父母不在家,悄悄从抽屉里拿走100元钱,买了一套滑轮。不过,等他拥有了滑轮之后,这股流行风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转移到了其他方面。而天天的滑轮在玩了一两次之后,也很快被闲置在了角落里。
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觉得亏欠了孩子,让孩子在同学中间跟不上节奏和潮流,也就没有多加批评和指责。不要以为他们不苛责孩子是因为不在乎这点钱,实际上,天天的父母都是外来打工者,住着租来的小房子,经济条件比较拮据。可是,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在养育孩子方面,他们从来都很舍得花钱,给孩子零花钱也很“慷慨大方”。因为以前自己家里穷,受过苦,所以他们才更不想让孩子也跟着吃苦。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天天变得越来越浮躁了。他潜意识里也从来没有认识到父母赚钱的艰辛,因为从父母手里拿钱拿得太过容易,他便觉得节约啊、省钱啊、赚钱啊之类的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伸伸手就能从父母那里坐享其成。平时,他花钱比较大手大脚,在学校也喜欢和同学们相互攀比、炫耀。天天的父母也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虚荣、不懂事了,可是又不忍心责骂孩子,只能一筹莫展。
其实,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中间这样相互攀比、炫耀、跟风的现象已经不在少数。而很多时候,正是父母的方法不当和疏于管束才让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很多孩子只要口袋里有零花钱,就要马上花掉,去买零食、玩具,或者经不住诱惑去网吧上网;也有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奢侈优越”的生活方式,花起钱来毫不手软,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甚至还敢偷家里的钱花。如果父母管理不当,给家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那点损失,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在金钱的世界中迷失,丧失良好的品德。无论是出身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在孩子的世界里其实并没有贫富之分,可是如果让孩子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那才是让孩子沦为真正的“穷人”。然而,对于一出生就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对所有事物都一无所知的孩子而言,他们的金钱观、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来塑造和培养出来的,如果父母的举措失当,用错了方法,又怎能要求孩子在财富之路上走正道呢?
因此对父母而言,正确引导孩子用好零花钱不仅关系着孩子经商能力、理财能力的培养,也关系着孩子一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行的形成。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手中零花钱的来源情况,对于来源不正当的钱一定要加以制止。另外,也要弄清楚孩子的零花钱都花到了哪里,被用来做什么了,以便对孩子进行监督、引导和管理。
我们很多朴实的父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心想着多赚些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可是,辛辛苦苦赚钱的过程中,他们是否想过:自己的孩子懂得金钱的价值吗?他们会理财、会管理金钱吗?他是否拥有对商业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在这个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呢?如果孩子连关于金钱的一点素质和能力都不曾具备,又怎能期待他将来成为“富人”呢?就算父母能将赚到的那点血汗钱交到孩子手里,若孩子没有守住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仍然不过是一个在财富世界里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穷人罢了。
现在,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家庭里,财商教育已经成了父母、学校和社会培养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称,美国家庭就普遍有这样一个共识:赚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财商,帮助孩子学习理财。
关于教孩子理财的案例,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中国单亲妈妈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以色列生活。这位淳朴而善良的母亲恪守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工作、干活,养育着3个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每天早上,她要早早起床送孩子们去学校上学,然后回到家便靠做春卷、卖春卷赚钱。晚上,等到孩子们放学回家,母亲就会停止营业,帮孩子们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
然而,有一天,一个犹太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了,她来到这个单亲妈妈的家里,训斥孩子们道:“你们已经十几岁,年纪不小了,应该学着帮你母亲干点活,而不是像个废物一样游手好闲,每天看着母亲一个人忙碌!”然后,她又对着这位母亲道:“不要以为你生下孩子、养活了他们,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别将这种落后的养孩子方法带到这里来,这里没有这样的孩子……”
后来,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帮助妈妈做春卷、卖春卷,并且慢慢走上了自己的“经商”之路,从原先只会伸手要钱的孩子成为了一个个精明的小商人。两年之后,大儿子已经开始通过卖文具赚钱了,一年内赚了6000多元。二儿子在13岁时就能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赚钱了。后来,他还在一份报纸上开设一个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每个月也有几百元钱的收入。小女儿跟着妈妈学了一门好手艺,煮茶、做点心都非常出色,还能做出来拿去卖钱呢。而且,她还经常做给两个哥哥吃,不过哥哥们也得支付点心费用。
想一想,拥有了一技之长而且懂得用劳动创造价值、换取金钱的孩子们,还会一直成为“穷人”吗?对他们而言,他们已经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流传着这样一段对话:
犹太父母会问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一天家里遭遇了一场火灾,房子被烧毁了,财物也被烧光了,这时候你会带上什么东西逃走呢?”孩子们也许会回答银行卡、首饰或者金银珠宝,可是父母却会告诉他们:“你需要带走的不是银行卡,也不是首饰珠宝之类的东西,而是你的智慧——赚钱的能力和生存的智慧。只有生命还在继续,你的智慧谁都拿不走,它们才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于中国的父母而言,这是同样的道理,与其留给孩子一些钞票,不如将赚钱的能力和生存的智慧教给孩子吧。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现如今,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给孩子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可是孩子还是觉得不够花,父母到底该怎么办?不可否认,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已经成了现代父母需要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被父母溺爱长大的,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们在学校也学会了跟同学攀比、炫耀,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大手大脚,想要什么就伸手找父母要钱。下面我们看看兰兰的例子,大概也会深有感触吧。
杜女士有一个8岁的女儿,名叫兰兰,简直是家里的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非常宠爱她,吃的、穿的、玩的从来都不含糊,几乎是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不,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学了,兰兰倒是兴奋地想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不过,杜女士却显得不那么轻松了。因为据兰兰说,在刚开学的那两天,孩子们要先进行一场“装备大赛”,在这之后才会考虑学习呢。至于所谓的“装备大赛”,就是为了表现“新学期,新气象”,每个孩子去学校时都会换上新衣服,买新文具,吃的、用的、玩的等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得换一遍。杜女士觉得,在新学期给孩子买一些新学习用品也无可非议,可是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换一遍,还要追求时尚、高档,追赶潮流,这也太夸张了吧?
可是兰兰却不肯善罢甘休,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换上新衣服,买名牌商品,到了学校肯定会被同学们相互比较,然后受嘲笑的。
就这样,杜女士被女儿缠着开始了大采购。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兰兰喜欢Kitty猫,书包、文具等物品都要求买Kitty猫品牌,否则就大哭大闹、撒娇耍赖,这简直让杜女士崩溃。至于衣服、鞋子之类的,女儿又迷上了日韩风格,还都要求买名牌,否则就绝不穿出门……
结果,女儿开学前几天,杜女士的钱包一下子缩水不少,花钱不说,还累得够呛,真是苦不堪言。
如此看来,开学前后父母们都得增添不少烦恼呢。现在的孩子有很多已经有了高消费、奢侈化的购物趋势,而且孩子们在无形之中还会相互炫耀和攀比,这无疑会助长负面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也成为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据调查发现,孩子这种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父母的教养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其中存在着很大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不良消费习惯的影响一般存在于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