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忠诚创造卓越
360500000022

第22章 学习伟大精神,锻造铁血忠诚 (2)

“忠诚是一种义务”的西点精神——忠诚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西点军校认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军官,必须是“一个无敌的战士、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仆人、一个掌握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一个有品德情操的领袖”。一个人不管他的智慧多么超群,也不论他的能力如何强,如果缺乏忠诚这一品质,那他便无法为一个集体和一个国家贡献他的力量。

对于军人来说,恐怕没有比忠诚更加重要的品质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听从指挥、纪律严明、艰苦奋斗一类的东西。爱人有了忠诚,爱情才会牢固;朋友有了忠诚,友情才会长久;战士只有具备了忠诚的品质,才值得人们信赖,否则,他就是一个潜在的敌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掉转枪口,自相残杀!

忠诚不仅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魅力的展现。没有人不喜欢忠心耿耿的部下,也没有人会喜欢随时可能背叛自己的人。

有一个人住在海边,他很喜欢海鸥,每天早晨都跑到海边与海鸥嬉戏。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这人一站到海边,吹一声口哨,成百的海鸥就会降落在他的周围。他坐着,海鸥也会在沙滩上休息,有的落在他的手上、肩上。看见的人无不称奇。有人对他父亲说:“你儿子与海鸥如此亲密,让他捉几只回来玩玩。”他父亲也觉得奇怪,就对他说:“听说你经常与海鸥嬉戏,明天你替我捉一只来,让我也跟它玩玩。”那人答应了。第二天,他一到海边,像往常一样吹了一声口哨,一群海鸥很快飞到他的上空。可是让他奇怪的是,无论他多么努力,海鸥只在天空飞翔,无论如何都不肯下来。

这便是背叛的结果。如果你对别人不够忠诚,别说是企业的老板了,就连朋友都会对你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因为你是不值得信赖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聪明程度便跟你的危险程度成正比,人们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躲得远远的!

在西点的宣传材料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概括军校职责的一句话:“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品格的领袖。”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管作出什么变革,西点在这方面的要求始终如一,把效忠军队、报效祖国作为军人的第一要义,这也为西点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家领导人的广泛赞誉。就如同西点军校的校训所提醒的,一名军人只有时刻把国家放在心头,忠于你的国家与人民,你才是一名合格的战士,才有可能在战场上与战场下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很久以前,走兽和飞禽有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蝙蝠两方面都不参与。后来,飞禽战胜了走兽,蝙蝠就加入飞禽一边,和它们一起飞,表示自己是飞禽。但很快,走兽打败了飞禽,于是蝙蝠就投靠走兽一边,把牙齿、爪子和奶头露给它们看,证明自己是走兽。不久,飞禽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它再次投靠飞禽那边。这回,飞禽撵走了它,蝙蝠只好投向走兽这边,但遭到了同样的呵斥和拒绝。从此,蝙蝠两方面都不能参加,也不敢接触,只好待在洞中,直到黄昏的时候才出来。

西点军校历来重视忠诚教育,几乎没有叛军叛将出现。哪怕是放眼到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上,也只有建国初期本尼迪克·阿诺德这样的守将才制造过叛变事件,可谓屈指可数。本尼迪克·阿诺德的下场同其他背叛者一样,流亡他国,最后落得个名利双输、郁郁而终的下场。

对于西点人来说,忠诚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首先体现为忠于你所在的团队,尊重和帮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西点军校,大家信奉的是:我们这样团结起来,可以营造一种集体观念的气氛。军官在人行道上相遇,总是彼此问候致意;学员们总是自觉地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如果某学员的汽车坏在路上,毫无疑问,过路者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使得西点军校上下级的关系变得十分牢固,在战斗中显得更加紧密团结。

此外,在军旅甚至是退役后的日常生活里,西点校友间的相互提携、指引照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西点是这样教育未来的军官们的:做你的“士兵”的坚强后盾,因为这是建立互信与产生忠诚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西点军校的忠诚不是单向的、片面的,而是双向的,既要忠于上级,也要忠于下级。一个时时维护同学、同事乃至下属利益的军官懂得利用西点军校的“辩护概念”维护学员的合法权益,用自己的忠诚赢得他人的忠诚。

亨利·奥西恩·弗利波尔自1856年生下以来就是奴隶身份,在内战结束后获准进入西点军校就读,他是西点军校第一个非洲裔美国人。战争对西点军校的影响也很大,校内分成了北方和南方两派,有些人等着看亨利·奥西恩·弗利波尔的笑话,看他如何逃离西点军校。但是有些善良的西点人站了出来,向这个昔日的黑奴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大家的帮助下,亨利·奥西恩·弗利波尔成长得很快,成为1900年之前西点毕业的仅有的3名黑人军校生之一。毕业之后,亨利·奥西恩·弗利波尔一直恪守西点军校校训,对国家忠心耿耿,跟着塞耶教官作出了许多不平凡的成就,成为美国的一名忠实干将。

当同事或下属面临困境时,西点人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说话,给他帮助,就是这种互相帮助的举动塑造了西点人牢固的忠诚意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退役与否,西点人永远记得他们的母校,永远记得他们的校训!

“要服从,更要创造”的海军陆战队精神——服从不是懦弱

海军陆战队团队管理历来受人赞誉,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军陆战队团队建设遵循几个简单而适用的原则:

1)忠诚原则。团队成员绝对忠诚于团队和战友。

2)少而精原则。成员不在于多,二人搭档的“亲密朋友”系统常常胜过一群人。

3)自我控制原则。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归属原则。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树立强烈的归属感,融入到团队中去。

5)协同原则。任何时候,成员都必须协同一致,包括协同侦查、协同射击、协同渡河等。

团队合作,什么最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的人会说信任,可能有的人会说勇敢。但是所有的答案都要以一个答案为前提,那就是服从。试想,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各自依照自己的看法行动,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也没有统一的行动标准。那么这个团队只能算得上是一盘散沙。虽然每个人可能都很卖力,整个团队却不见业绩。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在执行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服从一个团队的要求。

一个不服从团队安排的“天之骄子”也只会因不服从吃败仗,麦克阿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绝对统治者”,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力度非常大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但麦克阿瑟在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驻日美军人数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的举动实属目中无人,总统杜鲁门大为恼火。战争结束后,杜鲁门两次电令麦克阿瑟回国参加庆典,但他都没有服从,而是以“日本形势复杂困难”为由回绝。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总统考虑到麦克阿瑟在一个战队中,却如此个人行事,下令撤销了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最让麦克阿瑟难堪的是,他是在新闻广播中获悉自己被撤职的。这一消息实在太突然了,没有丝毫思想准备的麦克阿瑟听到后,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滞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功勋卓著的他,却因为没有服从会被撤销一切职务。

杜鲁门在对待媒体关于这件事的提问时,无奈地说:“麦克阿瑟将军身为整个对日部队的一员,不尊重整个团队的安排,私自行动,不报告也不审批,而且上级的命令有时他还拒绝服从,这些都是一个团队里绝对不能容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涣散士兵的士气。”

我们工作都处于一个企业或者公司中,这就是一个大的团队。身为团队中的一员,无论自我感觉自己多优秀,都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团队的制度和安排。不听从指挥的员工危害企业生产力,迟早会被无法忍受的企业扫地出门。他们使老板觉得自己形同虚设,权威受到伤害,还影响公司全体成员的协调性。

二战期间,在德国柏林东南部有一座德国战俘营。为了逃脱**的魔爪,200多名战俘准备越狱。然而要在德军严密的监控之下完成越狱的计划,只有依靠每一位战俘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实现。为此,他们明确地进行了分工。

这是一顶十分危险并且复杂的工程。首先要挖地道,挖地道和隐藏地道极为困难。战俘们一起设计地道,动工挖土,拆下床板木条支撑地道。他们处理新鲜泥土的方式更令人惊叹,他们用自制的风箱给地道通风吹干泥土;制作了在坑道运土的轨道和手推车,在狭窄的坑道里铺上了照明电线。完成这些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之多令人难以置信,3000张床板、1250根木条、2100个篮子、71张长桌子、3180把刀、60把铁锹、700英尺绳子、2000英尺电线,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为了弄到这些东西,他们绞尽了脑汁。此外,每个人还需要普通的衣服、**通行证和身份证以及地图、指南针及干粮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东西。担任此项任务的战俘不断弄来任何可能有用的东西,其他人则有步骤、坚持不懈地贿赂甚至讹诈看守。

在这个越狱计划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做裁缝、做铁匠、当扒手、伪造证件,他们日复一日地秘密工作,甚至组织了一些掩护队,吸引德国哨兵的注意力。

此外,他们还要负责“安全问题”。德国人雇佣了许多秘密看守,混入战俘营,专门防止越狱,“安全队”监视每个秘密看守,一有看守接近,就悄悄地发信号给其他战俘、岗哨和工程队员。

这一切工作,由于众人的密切协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竟然躲过了**的严密监视,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

从这个著名的二战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协作才能增效。一个团队只有靠每一个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因此,不要认为服从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企业不喜欢什么事都不顾团队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想法草率行事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即使再有能力,也会给人一种傲慢自负,不善于团结作战的印象。反而是那些虽然个人能力很强,也踏实工作,服从企业里的每一项制度或者安排,虚心向周围的每一位同事或者领导学习,集体荣誉永远在心中的员工更受团队的欢迎。

事实上,忠诚于团队,服从于团队,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你自己。一个人总是要在团队中生存,并通过实现团队目标,来体现生命的价值;脱离团队,或者被团队遗弃,都是不幸的事情。从这种意义上说,为团队作贡献,也是为自己作贡献,为团队付出,即是自己得到。

“确保万无一失”的罗文精神——完美的落实在细节

安德鲁·罗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美西战争即将爆发,为了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合适的送信人,把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军事情报局向总统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在接到总统交给他的“送信”任务后,马上无条件地立即执行,并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战胜了艰难险阻,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把信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