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忠诚创造卓越
360500000005

第5章 感恩塑造忠诚,忠诚成就自我 (1)

忠诚,感恩精神下的自觉

忠诚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提问,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忠诚会自然而然产生吗?

一个与你有某种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的人,即意味着他对你负有忠诚的义务吗?忠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这种品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显现——除非他对某种人或事物有一颗感恩的心。

与忠诚与否紧密相连的概念是感恩,现有感恩而后才谈得上忠诚,忠诚是感恩之后注定会发生的行为,这就像一个物体一旦被抛起来,就注定会落下一样——无论它是掉在屋檐上,还是河里或者陆地上。

感恩的人一定忠诚吗?是的,一定是忠诚的。如果出现例外,他一定会提前告知你,并寻找日后的弥补办法。忠诚是无法培养的,因为它是一个从属品——它从属于感恩,是感恩的衍生物,离开感恩谈忠诚,就像是在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行不通的。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现一个小汽车公司的一名员工对汽车业务非常熟悉,只要站在车边,听一听发动机的转动,便可判断发动机哪个部位有什么样的故障,于是,福特公司以愿意满足该员工提出的任何要求为条件,邀请该员工到福特公司工作,但该员工婉言谢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企业对他有恩。

该员工的善举,表现的是一种忠诚,一种源自于感恩之心的忠诚。

企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在为企业奉献着青春、奉献着智慧的同时,企业也在为我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在增长着阅历,丰富着自我,实现着人生的价值,用薪酬支配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企业,感谢企业培养我们,感谢企业让我们成长,感谢企业给予我们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用感恩之情转化为忠诚企业的具体行动,用守候家园的心态去守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日本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第一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人的品质。因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而要改变一个人的品质却十分困难。

忠诚的日本职员常以“我家”来称呼自己所工作的企业,在称呼对方的工作单位的时候也从不说“你们公司”,而是称呼“府上”。很多日本人都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社会生活的一切或整个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根源,感情色彩极为浓厚。

在日本的丰田公司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丰田公司的员工,在他第一次正式约见女儿的男友时,就郑重地对未来女婿提出:“我没有其他要求,只是希望以后你的家人和你们自己买车必须买丰田车!”这位丰田员工对所属企业的忠诚可见一斑。

如果说感恩是做人之本,那么忠诚就是立业之柱。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要忘了感谢你的领导和同事,感谢给你提供机会的公司。常怀感恩心,有利于丰富自己的人生。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智慧,是员工忠诚企业的基础。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把对企业的感激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常常关心他人,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发展,对企业利益负责,与企业同舟共济。

面对诱惑,坚守自己的职业良心

一位哲人说:“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这种种欺诈手段和不忠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当其他的人摇尾乞怜,一心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当有的人靠阿谀奉承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见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要修炼成品德高尚的人。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会凭借自己的忠诚去制胜,具有忠诚原则的人为了不失职,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所以,当今职场需要的是那些能抵制诱惑,并向企业展示出其忠诚的员工。

当今社会,到处都充满诱惑,而诱惑对一个职场中人来说,是一个陷阱,也是一种考验。面对诱惑,有不少人禁不住考验而丧失忠诚,昧着良心出卖一切。其实,在他出卖一切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任何上司都不会容忍或原谅别人对其不忠,如果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公司的利益,终究会被职场淘汰。

黎桦是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经理,能说会道,且做事果断,有魄力,老板很器重他。

有一天,一位港商请他到酒吧喝酒。几杯酒下肚,港商很正经地对黎桦说:“老弟,我想请你帮个忙。”

“帮什么忙?”黎桦很奇怪地问。

港商说:“最近我和你们公司在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如果你能把相关的技术资料提供给我一份,这将会使我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什么,你让我做泄露公司机密的事?”黎桦皱着眉头问道。

港商压低声音说:“你帮我的忙,我是不会亏待你的。如果成功了,我给你15万元报酬。还有,这事儿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对你没有一点儿影响。”

说着,港商把15万元的支票递给黎桦,黎桦心动了。

在谈判中,黎桦的公司损失很大。事后,公司查明了真相,辞退了黎桦,连那15万元也被公司追回以赔偿损失。

背叛公司,也就是背叛自己,你的身上将背着一辈子都擦拭不掉的污点,还有人敢用你吗?没有!你的职场生涯也因此而蒙上阴影。

在诱惑颇多的今天,人很容易背叛自己的忠诚,而能够守护忠诚的就显得更加珍贵。坚持自己的忠诚,需要鉴别力也需要抵抗诱惑的能力,并能经得住考验。当你忠诚于你的企业时,你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企业对你的更大的信任;你的所作所为还会使企图诱惑你的人感觉到你的人格的力量。

李明是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因公司效益不好失业了,他到杜邦公司应聘。面对考题他并不担心,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不错。唯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者曾任过职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李明并不难,可李明手中的笔始终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最终李明还是没有答题,交了白卷,可是,两天后,李明被录取了。

原来,杜邦公司出这道题的用意就是要考验应聘者的忠诚度。抵不住诱惑而出卖原公司利益的人才,杜邦是绝对不会要的。

一个不为诱惑所动、能够经得住考验的人,不仅不会让他失去机会,相反会让他赢得机会。此外,他还能赢得别人对他的尊重。

当今社会,到处充满诱惑,而诱惑对一个职场中人来说,是一个陷阱,也是一种考验。

作为公司的一员,要守住公司的秘密,不要做出卖公司、出卖老板的事。如果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牺牲公司的利益,其结果是在出卖公司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智者塞内加曾如是说。

初创期,积极融入企业就是忠诚

对企业的员工来说,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自己对企业的感受,决定着自己对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如薪水、培训、发展机会、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公平、同事关系、领导风格乃至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一个忠诚的员工,只有在接受企业的基础上才能忠诚于企业,因为要获得更大的投入感的关键在于,个人与企业的价值观能够密切相连。

价值观在韦伯字典里的解释是:“内心认为值得或欲求的原则、标准或品质。”在拉丁语中,“价值观是力量的来源,因为它能赋予人有力量采取行动。”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围绕着“什么对我很重要”这个问题,它们是根深蒂固的标准,几乎影响一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判断、对他人的反应以及对目标的投入。因为有价值观,人们才能不仅仅以个人利益行事,而且能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事情。

而员工要获得更大忠诚度的关键在于个人与企业的价值观能否密切相连。当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时,他们就会对工作充满热忱,减少抱怨,他们会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学家迪尔与甘乃迪解释道:“如果员工知道他们的企业代表什么,知道所拥护的标准是什么,就能做出支持这些标准的决策,也会认为自己是企业内重要的一员,他们会因为在企业工作对他们具有意义而受到激励。”

2001年年底,惠普推出了新的产品,需要宣传这一子品牌,那时候,公司所有员工都在为更换品牌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而更换品牌的花费也非常高。其中有一段小插曲,公司在全国的路牌都要更换,一共有七八十块路牌全部要更换刷新。所有的计划都在进行当中。有一天,品牌更换计划的负责人苏雅跑来跟总经理说,她认为有一笔3万元的经费可以省下来,因为这七十几块路牌大小都不一样,本来是要找广告公司来帮公司做出七十多种图案设计,要花三万元,但其实只要找公司内部的美工同仁加班加点做个一两天,就可以做完,那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了。

其实在这个品牌更换的过程当中,这笔钱早就是在预算内的,可是苏雅以一种“把钱花在刀口上”的心情,来提出这样的建议。她觉得这件事情好像是他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帮公司把最少的资源用在价值最大的地方。

当时她还主持了一个电脑显示器促销最成功的方案,原来的预算是100万元,后来追加到300万元,这个方案做了以后,销售额得到了非常大的增长。

有些人之所以能进入一定的相对较高层次的职业领域是因为他们将自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他们的工作融为一体了。对于任何一个员工来说,在一个企业工作,不管你是否真的喜欢这家企业,除非你选择离开它,否则就要接受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企业其实就是在接受自己。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观念。既然必须也只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就学会认同企业,将自己的目标融入企业的目标。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应聘到奥美公司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的上司就分配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上司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就埋头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他不言不语,一个人费劲地摸索了半个月,还是没有眉目来。显然,这是一项让他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但是这个年轻人没有去寻求合作,也没有请教同事和上司,只是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蛮干,甚至忽略了客户的时间要求。最后,他没有拿出一个合格的方案来。

年轻人没有将自己的目标融入企业目标,结果导致了失败。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目的是促使组织成员更加出色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促使组织更加高效地运转。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个人利益)是否协调一致以及一致程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目标的效率。所以,每个组织目标的制定都要考虑个人目标的影响。一旦组织成员的思想统一到组织的整体思想体系中,组织成员认同组织的目标,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牢牢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落实工作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