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庸注参
3619200000005

第5章 中庸注参(3)

参考

马其昶云:此立教之圣人,致极中和之验。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柱按:郑注: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子能述成之,则何忧乎?尧、舜之父子则有凶顽;禹、汤之父子,则寡令闻;父子相成,唯有文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

柱按:郑注:缵,继也;绪,业也;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与?壹戎殷,壹用兵伐殷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柱按:郑注:“末,犹老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斯礼达乎诸侯大夫庶人,谓葬之从死者之爵,祭之用生者之禄也。言大夫葬以大夫,士葬以士,则追王者改葬之矣。期之丧达于大夫,谓旁亲所降,在大功者,其正统之期,天子诸侯犹不降也。大夫所降,天子诸侯绝之,不为服,所不臣乃服之也。承葬祭说期三年之丧者,明于事父以孝,不用其尊卑变。”

参考

马其昶云:有其德无其位,亦可以尽孝之量,故立教之圣人,不必皆受命者。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柱按:郑注:“修,谓扫粪也;宗器,祭器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也,设之当以受尸也;时食,四时祭也。”

参考

顾炎武云: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所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者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柱按:郑注:序,犹次也;爵,谓公侯大夫士也;事,谓荐羞也;以辨贤者,以其事别所能也,若司徒奉牛,宗伯共鸡牲矣。《文王·世子》曰: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受事以官,尊贤也。旅酬下为上者,谓若特牲馈食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也。逮贱者,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也。燕,谓既祭而燕也。以发色为坐,祭时,尊尊也,至燕,亲亲也,齿亦年也。

参考

戴震云:序昭穆,据子孙之昭穆无爵者,在阼阶前西面北上,昭为一,穆为一,凡二列,昭与昭齿,穆与穆齿,以次而南。序爵据族与宾之有爵者,《文王·世子》论公族朝于公曰:内朝以齿,外朝则以官。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此序爵兼同姓异姓之明证。《特牲馈食礼》嗣子举奠之后,神事将终,宾与兄弟以次相酬,曰旅酬。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柱按:郑注:贱犹升也;其者,其先祖也;践或为缵。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柱按:郑注:社,祭地神,不言后土者,省文。示读如寘诸河干之寘,寘,置也。物而在掌中;易为知力者也。序爵辨贤尊尊亲亲治国之要。

参考

朱熹云:郊祭天,社祭地,禘天子之大祭,追祭太祖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当秋祭,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

马其昶云:列引文、武、周之大孝,至于格天受命,飨帝飨亲之盛,皆不过充其孝之量而已。此自诚而明者之事,教之所由生也。

徐绍桢云:此言“治国其如寘诸掌”,犹孟子言“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耳。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亡,则其政息。

柱按:此儒家于法治人治兼重之中,而尤重人治之旨,可见。故注重教育。郑注: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

参考

康有为云:人贤才也,君主之政,莫如文武。孔子举以为哀公法。荀子曰:“不患无治法,患无治人。”苟无其人,则虽有良法美意,亦文具空存而已。无关实政,不能逮民也。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柱按:此谓善人生善政,犹善地生善木,其变化犹蒲卢之于桑虫然。郑注:敏,犹勉也;树谓殖草木也。人之无政,若地无草木矣。敏或为谋。蒲卢,蜾赢课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

参考

朱熹云:蒲卢,蒲苇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蒲苇易生之物,成尤速也。

戴震云:蒲卢二字叠韵形容之辞。盖古有是语,夏小正雉入于海为蜃。说曰蜃也者,蒲卢也。与蜾蠃同名。蒲卢取义,可推而知。政虽利民,不得其人,皆适以病民,有随人转变之义,夫子答哀公问政,止于此。下文承夫子论为政而推广之以论学,王肃私定《家语》,并袭取之,以为夫子之言,谬矣。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柱按:此言为政在于得善人,而欲得善人,要须先自善其身,欲自善其身,要在修道,而修道莫要于仁。仁从人从二,由己以推及于人人之谓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亲亲之义也。义(義)字从羊从我,善己以及人也。故取人以身,而后能尊贤。此可知儒者亲亲尊贤并重。

参考

戴震云:道之大目下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也。随其身之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以及朋友,征之践行,身之修不修,乃见。修身以道言,以道实责诸身也。道之责诸身,往往易致差谬。必尽乎仁,尽乎义,尽乎礼,然后于道无憾。“修道以仁”者,略辞,兼义礼乃全乎仁、分言之,由仁而亲亲,由义而尊贤,由礼而生杀与等。仁至则亲亲之道得,义至则尊贤之道得,礼至则有杀有等而靡不得。亲亲尊贤及其等杀,即道中之事。仁义礼难空言,故举以见其略。人于人,情相同,思相治,故曰“仁者人也。”事得其宜则无失,故曰“义者宜也。”礼则各止其分位是也。《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更益之以礼,即仁至义尽之谓。

徐灏云:能尽其性之谓仁。《中庸》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人之义,即仁之道也。天命之谓性,性至善亦至仁。能尽其性,斯人道尽矣。故仁字从人而二之,宋尤叔晦曰:古文有因而重之以见义者,因子而二之为(即孙字),因大而二之为(即太字),因人而二之为(即仁字),是也。二有偶意,引申之有相亲之义。郑注:《中庸》所谓“相人偶”是也。扩而充之则曰:“博爱之谓仁。”仁道至大,亦至微。故有一事合于义而可谓仁,有终身行之而不得至于仁者,言各有所当也。

康有为云:仁者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恻怛舒平,气和却节,无有伤恶隐忌嫉妬愁感险僻违,仁之性也。董子述孔子微言曰:“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人取仁于天,而仁也。故有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文理灿然而厚,智广大而博,故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也。”尸子曰:“孔子本仁。”此孔子立教之本。孟子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老子以“天地为不仁”,故自私;孔子以天地为仁,故博爱。立三世之法,望天道之行,太平之世,则大小远近如一,山川草木昆虫鸟兽莫不一统;大同之治,则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务以极仁为政教之统。后世不述孔子本仁之旨,以据乱之法,小康之治,为至,泥而守之,自隘其道,非仁之至,亦非孔子之意也。甚者自私,流于老子之不仁,此则与孔子之言相背矣。

又云:仁从二人,人道相偶,有汲引之义,即爱力也,实电力也。人具此爱力,故仁即人也。荀无此爱力,即不得为人矣。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盖人力行仁者,即为道也。此传子思之微言,为孔教之髓也。然爱者力甚大,无所不爱,从何而起?孔子之道分三等,亲亲、仁民、爱物。而道本于身,施由亲始,故爱亲莫大焉。义者,仁之宜也,礼者,仁之节文也。盖仁者无所不爱,而行之不能无断限分别之得宜者,义也。仁从内出,故尚亲亲;义从外定,故尚尊贤;礼则节文斯二者。

马其昶云:此承前节之义,言教必本于孝,而飨帝飨亲之礼,由此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柱按:郑注:“此句其属在下著,脱误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柱按:前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盖以修身为为政之本也。以《大学》言之,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也。此又言“修身不可不事亲,事亲不可不知人,知人不可不知天”,则以事亲为知人知天之著见者,犹以修身为政之著见者也。以《大学》言之: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身之著见者也。然则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身之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儒家之道,即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非于修齐治平之外,别有所谓道也。

参考

康有为云:“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以事亲为本。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以知人为本,然人情万变,知之未易,则当穷极天理,乃能知人。穷知天理,则达造化之故,通生化之理,明治教之原矣。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柱按:人生之关系,孰能外此五者,五者之外,亦不能再多其一,故曰:“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而以知仁勇行之,故曰:达德;达德而先乎知,则研究学术,以益民生,以求五者之幸福,斯为要务矣。有知识学问,必继之以仁德,不然则知识学问,适足以为杀人之具,而其知非真知也。故继之以仁。仁则知爱己爱人,且知不爱人则并己亦不能爱矣。然行之尤贵乎勇,仁而不勇,或知之而不能行,或行之而不能力,或力矣而不能久,故终之以勇。由今言之,知为智育,仁为德育,勇近体育,盖身体不强,亦未有能勇者也。

参考

戴震云:天下之事,尽于以生以养,而随其所居之位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昆弟夫妇朋友,概举其事,皆行之不可废者,故谓之达道。指其事而言则曰事,以自身行之则曰道。不务践行,则身不修。行之差失,则道不修。上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求准之仁义礼无失以大共之理言也。是为随事审处之权衡。能权之使轻重不爽,则知也。然不徒曰知,而兼言仁者,世不乏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者也。又兼言勇,则强力不可夺。以三者行之,庶几于仁义礼无憾。谓之达德,人皆宜有诸己也。

康有为云:既随人气而为人身,则生我及我生者为父子,事我我事者为君臣,同我生者为昆弟,配我者为夫妇,与我交者为朋友,无能去者,日用行之,故谓之达道也。孔子为五伦,盖因乎人身之自然,而非有强立,故其道不可须臾离也。有出家不娶,舍父母夫妇兄弟矣,然此道必不能人人从之,仍非人人共行之达道也。若夫君者长上役人之义,臣者卑贱役于人之义,则百业未有能免之者。故孔子之道乃天人自然之理,无有能外者也。人道所以别乎犬马,圣者所以过于愚顽,以其识知也。……故知为先焉。推恩远及于禽兽,不推恩则不能保身家。博爱故仁为大焉。气有动力,乃能运两仪。人含铁质,乃能立一身。故弱为六极,强为天行,则勇为要焉。佛氏亦贵智慧慈悲勇猛。三者,具天下之达德也。一者诚也。盖至道非三德不行。三德非一诚不行。此节为孔子道教之大,学者宜尽心焉。

马其昶云:圣人言性,不外三达德,言道不外五达道。以知仁勇之德,行君臣父子五伦之道,所谓修道之教者,修此而已。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柱按:生知、学知、困知其所以知虽不同,及其能知也一;则可见人之禀性,虽或有厚薄之不齐,而有可知之性则一,所以贵乎修与教也。安行、利行、勉行三者亦然。

参考

戴震云:知仁勇之德,人咸有之,亦人咸反之己而不足者也。既反之己而不足,则疑行之以是而未能尽道。然惟务乎此,日新不已,下学而上达,始焉不足,终必能足,舍知仁勇,其于达道,更无所以行之者。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不过质性有差等,是以不足,至于能足则同。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柱按:上言“忠恕违道不远,”不远者无远也,无远则相合矣。此言近者,非无远之谓,则好学不过近乎知而已,而好学非即知也。力行近仁,知耻近勇。亦然。

参考

戴震云:此又引夫子之言,下文因推广言之。王肃私立家语合前后为答哀公问政,谬也。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柱按:上文言知人不可不知天,此言知治人则知治天下国家,则知天之为何事,不已可推而知乎?盖天犹天道,泛而言之,则为知天;就实事而言之,则为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柱按:九经以修身为本,尊贤与亲亲相成,敬大臣与体群臣相成,子庶民与来百工相成,柔远人与怀诸侯相成。郑注:体,犹接纳也;子,犹爱也;远人,蕃国之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