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睡鼠说:个人电脑之迷幻往事
3627400000006

第6章 前言(4)

[18]万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和科学事业管理人,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校长。二战期间执掌美国科学研发署(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缩写为OSRD),该部门主要负责战时军事研发项目,被认为是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还是史上首位担任总统科学顾问的人。万尼瓦的其他成就还包括研发模拟计算机(analog computers)、创立雷神公司(Raytheon)以及研发"麦克斯记忆扩展存储器"(memex)。麦克斯记忆扩展存储器的构想对其后几代计算机科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见英文维基百科"Vannevar Bush "词条。(译注)

[19]全名约瑟夫·卡尔·罗伯奈特·里克莱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1915—1990):美国计算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现代交互式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理论前瞻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互联网先驱,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苹果籽约翰尼"。1962年起他在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任职,任职期间研发、资助了许多计算机科研项目,推动了图形用户界面和阿帕网的诞生。1968年起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MAC 项目总监。参见英文维基百科"J.C.R.Licklider"词条。(译注)

[20]"黑客"(hacker)一词的含义在19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指利用调制解调器闯入他人电脑的青少年。其实该词最早用于指代一群几乎全是男性并痴迷于电子计算和计算机研究的年轻人。本书使用的是"黑客"最早的含义。(原注)在信息安全领域,黑客(hacker)指破解某系统或网络以提醒该系统所有者计算机出现安全漏洞、或者对某段程序做出修改以完善该程序用途的人。这群人一般被称做"白帽黑客"(white hat)。他们多是计算机安全公司的雇员,在完全合法的情况下攻击某系统。而骇客(cracker)则指利用公共通讯网络、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恶意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他们被称为"黑帽黑客"(black hat)。在业余计算机领域,"黑客"则指研究修改计算机产品的业余爱好者。参见中文维基百科"黑客"词条。(译注)

[21]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缩写为DEC,商标品牌为"迪吉多"(Digital)。该公司由肯·奥尔森(Ken Olson)与哈兰·安德森(Harlan Andersen)共同创建于1957年,是1960至1990年代美国最主要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其主要产品为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外部设备等。它的PDP 系列和VAX 系列电脑曾是销量最大的微型电脑。1989年DEC 为康柏收购;2002年康柏又与惠普合并,遂将原属DEC的部分业务和工厂售与英特尔。参见英文维基百科"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词条。(译注)

[22]反斗小宝贝(Leave It to Beaver):美国一部电视情景喜剧。1957年首次播出,描绘了绰号"海狸"(Beaver)的男孩西奥多·克里弗(Theodore Cleaver)在学校、家庭和郊区社区的生活。克里弗一家人实际上象征了二十世纪中期理想化的美国郊区家庭;剧中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中产阶级和异性恋。该剧还宣扬教育、职业、婚姻和家庭是快乐而有成就的生活的必要因素,这充分反映了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公共价值观。该剧于1963年停播,1980年代和1990年代推出了续集和翻拍版。参见英文维基百科"Leave It to Beaver"词条。(译注)

[23]莱维镇(Levittown):由威廉·莱维(William Levitt)及其公司修建的四个大型郊区生活区。这些生活区针对二战归来的退伍士兵及其新组建的家庭而设计,远离拥挤的中心城区;建房采用流水线方式,成本低廉,建造速度飞快;生活区中数千幢住宅构造和设施完全一样。后来也用"莱维镇"指代生活高度同质化的大型郊区住宅区。参见英文维基百科"Levittown "词条。(译注)

[24]即瓦里安联合公司(Varian Associates):美国硅谷最早出现的高科技公司之一,由罗素·H·瓦里安(Russell H.Varian)和席格德·F·瓦里安(Sigurd F.Varian)等四人创建于1948年,早期主要销售真空电子束管(klystron)和其他电磁设备。1999年,瓦里安联合公司分解为三个独立公司,分别专营半导体、科学设备和医疗设备业务。参见英文维基百科"Varian Associates "词条。(译注)

[25]克兰西·西格尔(Clancy Sigal,1926—):美国小说家、编剧,也是2002年电影《弗里达》(Frida)的主要剧本作者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离去》(Going Away)。参见英文维基百科"Clancy Sigal "词条。(译注)

[26]全名小托马斯·鲁格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Jr.,1937-):美国作家,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以创作晦涩复杂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而著称。他著名的长篇小说有《V.》(1963)、《叫卖第49号》(1966)和《万有引力之虹》(1973)等。他是麦克阿瑟奖和布克奖获得者,并几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参见中文维基百科"托马斯·品钦"词条。(译注)

[27]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小说家、艺术家与诗人,与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柏洛兹(William S.Burroughs)等人齐名,是"垮掉的一代"最著名作家之一。他最知名的作品是1957年问世的《在路上》。该书使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性的著名作家的行列。本文提及的迪恩·莫里亚蒂(Dean Moriarty)是《在路上》一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原型是尼尔·卡萨迪(Neal Cassady)。参见中文维基百科"杰克·凯鲁亚克"词条。(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