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名好运:最新起名宝典(修订本)
3630000000006

第6章 避免起错名有讲究(3)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每一位家长都力求给孩子起一个满意的名字。好名字应该写起来便捷美观,解起来寓意深长,叫起来和谐悦耳,而不应该有两种以上的读音,令人无所适从。所以,起名不宜用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比如乐字,即可读“yuè”,又可读“lè”。如果是名,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张乐”,读成快乐或者音乐的声都可以,而当以乐字当姓时,虽然亦是两种读音均可,后其却为两个分支。“yuè”者主要分布在北方,“lè”者则多在南方。“张乐”,一般读作快乐的乐声,因为快乐与音乐的两个声,与张合在一起用快乐的乐声更有韵律。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的3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8种读法,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在起名字时是有一定想法的,一个名字居然有8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一位老师将作家“贾平凹”念成“贾平凹(āo)”,有两位老师同时指正,说应念“贾平凹(wā)”,因为作者小名叫“平娃”。那位老师立即反驳,说“凹”字早在1985年的审音表中就已统读为“āo”,“wā”音已删去,至多仅存于地名。这两位老师又说在大学里,当代文学老师就念“贾平凹(wā)”时,那位老师仍不甘示弱,说有关“贾平凹”的读法,电台还专门讨论过,结论是:不管“贾平凹”过去怎么念,不管他本人的意见如何,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现在都得念“贾平凹(āo)”。争得不知道谁是谁非,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对大作家“贾平凹”的名字仍心有余悸,惴惴讳言。

名字中的多音字给人们的言语交际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其原因在于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字,这些字该读什么音,一般都根据它们的意义、词性、使用范围或语境来确定。汉字中存在着一字多音的现象。仅3500个常用汉字,就有250个多音字。这些多音字至少有两个读音:“参”有3个读音(参观)(参差)(人参)。如:王朝闻、周长行、张重参。什么时候读甲音,什么时候读乙音,是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出来的。

因此,考虑到多数读音的便利,还是以少用多音字起名为好。一般不要用两个多音字组词起名,那将是麻烦上再加麻烦,读音很难处理。如“周长行”,这个名字有4种读法,这怎么得了?

使用多音字,就像使用冷僻字一样会给人们的呼叫带来很大的不便,寓意本身也不够明朗。以多音字起名,名字有两个或更多的发音时就更容易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起名绝对不能用多音字,但至少要使别人能够确定其读音,不至于读错。

起名若用多音字,会使名字难以准确读出,并产生名字歧义,甚至造成曲解。如“长行”这个名字,读法如果不同,字义也完全不一样。

起名利用多音字与另字组合形成一定的语境义,让人一目了然。例如:王重阳,“重”与“阳”组合在一起成“重阳”这一词,便知“重”应读chong(阳平)。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古人在命名取字时因注重字义或其他因素而用了多音字;且取得的这些“名”与“字”是单“名”、单“字”又不能形成语境义,或者不能直接通过语境义判定其义其音,这些都会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便,也易造成误读与误解。那么,古人“名(字)”中这种多音现象如何确定呢?最根本的是弄清楚其命名的意图。

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联缀成义的办法标示音读。例如:崔乐天、孟乐章。前者通过“天”说明“乐”当读lè,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è。它们都能用意义告诉你应该读什么。

7.不雅谐音: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

在我国传统的起名方法中,有一种叫做谐音取意法,就是在甲字与乙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时,可以借助语音作为桥梁,用甲字的字形表示乙字的语意,或用乙字的字形表示甲字的语意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技巧。

当我们读一个名字时,头脑中想到的不仅是这几个字的意义,而且还有它们的同音字的意义,有时后者还是主要的。例如:“庞礴”这个名字,除了广博、博学的意思,还和“磅礴”一词同音,取其气势宏大的意思。

谐音取意起名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以谐音字取义

如姓赵,名辉。赵的谐音字有“照”,赵辉的谐音可取“照辉”之意,意为照耀着的光辉或光辉照耀。赵的谐音字还有“兆”,“兆辉”便又成了“预兆着(前程)光辉灿烂”的意思。

(2)名与姓组为词语,直接表示某种意义

如姓庄,名严,“庄严”一词,意为庄重而严肃;姓严,名肃,“严肃”一词,意为认真(指作风、态度)、使人敬畏(指精神、气氛)。

(3)姓与名合成为某一事物的名称

如姓白,起名云,“白云”在字面上就是白色的云朵。其印象意义为“纯洁、美丽、轻盈”。此类名字很多,如白雪、蓝天、江波、江涛、黄岩、田间、林海、林木等。

(4)姓与名成为修饰关系,从而加深、加强其意

这一类的名字是在原事物谐音名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词,使其名更具有艺术色彩。如常见的白如雪、蓝天蔚、梅兰香、黄岩坚等。

(5)姓与名合成为成语或隐含着成语

此类姓名是借成语的谐音来巧妙地组成姓名,其意思基本上保留原成语的意思。如高建瓴(高屋建瓴)、黄腾达(飞黄腾达)、郑清源(正本清源)、叶知秋(叶落知秋)、安乐业(安居乐业)等。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谐音产生的联想有时能令人愉快,有时却令人沮丧。选用谐音字应周密考虑,不能异化姓名,或带来消极、不雅的意义。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和戏谑,成为人们开玩笑的谈资,产生某种滑稽的喜剧效果。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所以,汉字中有大量同音字存在,这样,在名字当中就常出现“谐音”现象。所谓“谐音”就是取同音字的意义。这种语词可分为两类:一是贬义词。例如:如“姚培谦”,这个名字的构思本来是取“要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之意。但细听此名,会发现“培”字与“赔”字同音,而“谦”字又与“钱”字和谐,因此,听起来就极像“要赔钱”,这个意义就显得消极和令人不快了。又如:胡礼经(狐狸精)、沈晶柄(神经病)、吴仁耀(无人要)、傅步祥(父不祥)、曾桃艳(真讨厌)、陶仁艳(讨人厌)、夏建(下贱,夏姓起名字须忌)、范建(犯贱,范姓起名字须忌)等。二是生活中某些熟语。例如:马玲淑(马铃薯)、尤咏慈(游泳池)、蔡士常(菜市场)等。

上述谐音使姓名显得不够严肃,不够庄重,在大庭广众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

因起名的读音不当而闹出误会的例子,几乎每个人都碰到过。如有人叫伍世苟,一连读便有“我是狗”的意思,很不雅观。上述这些名字本来都有很好的字义,由于在口头上使用时容易引起误会,从而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因此也不算是好名字。更有甚者,有人曾说在某地的文化界有两位作者,一个叫宋一平,另一个叫毕云高,经常联名发表作品。两人的名字从字面上看都不错,但如果联在一起读出来,便会被不解实情的人误以为是“送一瓶避孕膏”了。

这种谐音往往可能变成绰号。父母起名时,如不慎重,很容易给儿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到那时可就后悔莫及了。

因名字的读音不雅而让人们引起的误会,有些属于迷信范畴。如果在生意场上遇到一位名叫毕培光的先生,那么,也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因为,他的名字谐音是“必赔光”。

上述在谐音上有不雅的弊病是相同的,当然,它们在读音上引起误会的名字并不是名字本身造成的,而是在与姓氏搭配后才引起的。如常见姓氏中的吴、莫等姓,由于姓氏本身就有“无”、“莫”等不雅谐音,因此在起名的时候,往往会使原本较好的字义改变性质。如“福”、“禄”、“寿”等本来都是很吉利的字眼,但与上述三个姓氏搭配后,却变成了“吴福”、“莫禄”、“冒寿”,听起来让人不舒服。因此,在起名字的过程中,像上述这些姓氏的人应该花更多的工夫去推敲名字的读音。

8.用过于“自吹自谦”的字起名:

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名字好听与否,不在于用词多么华美,而在于用词用得恰到好处。但有的人可能会犯下错误:给男孩子起名,总是离不开一些过于生猛的字,例如:豪、强、炎、猛、闯、刚等,虽然斩钉截铁,读起来刚强有力,有男子汉派头,但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浑噩猛愣、放荡无检,使气任性,不拘礼法,误认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来,一般贵族士大夫在给男孩子命名时,都尽量避开这些字。因为中国文化认为,人之刚烈坚强,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辞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内蕴浩然之气,遇事不惊不怒,谈笑风生的伟丈夫。还有女子名字中常喜欢的花、萍、艳、桃、柳等字眼也类同,花虽俏丽明艳一时,独占秀色,出尽风头,但风雨过后,就会零落成泥碾作尘。杨柳亦属柔软脆弱之物,成语中的水性杨花、残花败柳等,都表示出对这种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情感评价。桃花令人引起红颜易衰的联想,萍与柳又都是飘零和离别的象征物。所以,民俗中认为,起名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表面上明丽的字眼。

起名用字不能太狂妄、太放肆。因为狂妄、放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自我暴露,而且也是对他人的不敬,容易引起反感。古代人用“狂妄”字起名的如陈万策、卜万科、管万敌、李万寿等,这些“万”字显然是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作为和力量。把自己看得如此神奇、有威力,其他人的位置又该如何摆置呢?很明显,吹嘘自己与贬低别人是一致的。翁独健这个名字,说得很清楚。一个“独”字表明,“健”者唯“我”而已,别人是不配享用“健”字的。正是:众人皆病“我”独健,众人皆贬“我”自安。这就是自夸者的心态。

名字的语义与主人的作为,大体说来应“名副其实”或者“名”略高于“实”。如果“名”高而“实”低,二者极不相称,那就成为“狂妄”、“放肆”,也就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这种名字不仅是言语狂妄,令人厌恶,而且还可能产生讽刺效果:名字是对主人“作为”的一种讥笑。事实上出言狂妄的人,多数干不成大事业;而完成了大事业的人,多数是并不狂傲的。就名字而论,孔丘、孙武、嬴政、项羽、李世民、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李自成、洪秀全、孙文等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名字既没有文圣之气,也没有武霸之风,然而这些名字是不朽的。所以,名字不要以狂妄、放肆为“美”,那实际上是一种“丑”,这就是起名忌用“狂妄”字的道理。

自夸过火,形成自吹,效果不佳。自谦过火,形成自贱、自贬,效果同样差。

谦虚应当有个限度,那就是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走向反面:不是自贱、自卑式的虚伪,就是变相的骄傲。这里的自谦过火形成的自贱、自贬,其实质便是一种虚伪,朴实正直的人是很难接受的。例如:王拙、刘迂、袁痴、虞愚等。他们真的就认为自己拙笨、迂腐、愚蠢吗?当然不是。内心不认为如此,却要以此为名,作为招牌行世,这是什么行为?非“虚伪”即“欺骗”,反正不是实事求是。莫我愚,这个名字更有意思,听口气像与别人“争愚”,而他认为“谁也没有赶上他愚的”,他自然是“争愚”的胜利者了。本来不愚却要装成“最愚”的样子,这不是“假惶惶”又是什么?李慕愚,这个名字很不一般。人名字中“仰圣”、“慕贤”者多矣,而此人标新立异,却要“慕愚”。“愚”为榜样,“效愚”、“学愚”吗?自然又不是。他既然敢于“标新立异”就说明其不愚;他所“慕”之“愚”,不是“愚蠢”之“愚”,而是“大智若愚”之“愚”。仰慕“大智”却说“慕愚”,这是一种“狡猾”的技巧,也可以说是虚伪的变异。也就是说,这个名字中虽然也用了“愚”字;但它已本属于“自谦”,而是借“愚”说“智”的艺术技巧。因此,“拙、迂、愚”等不一定都是“自谦”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结起来,少用自贬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贬起名不真实、不客观

即使是出于以笨拙、愚蠢或迂腐而自谦的目的,其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这类名字的贬义通常藏在暗处,还需要略加评点。如史(失)策、郭(锅)翻、韦彰(违章)、叶光(叶子落光了)、陈规(陋习)等。这样起名字,不但忽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而且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达到了自谦的目的,其实效果不一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