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3633700000013

第13章 公孙丑上(3)

孟子日:“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是否能做到仁却受到外界条件的阻碍。在这一点上,人完全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孟子的结论是:能否做到仁,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抉择。

孟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是赞颂圣贤为善的诚心,子路闻过则喜,大禹闻善言下拜,而更高的境界则是如同舜那样带动他人一起来行善。在善的面前,是没有人、我之分的,自己不善而他人有善,就舍己从人;自己有善而他人还没有达到。就公之于众与他人一起来实施。

孟子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日:‘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日:“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因封邑在柳下(地名),谥号“惠”,故称为柳下惠。

孟子的意思是说,伯夷、柳下惠虽然德行高尚,但秉性还有缺陷,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按中庸之道来行事处世。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

孟子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只看他关于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

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这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工具优良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没有抓住时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就是强调主动出击,抓住时机。

当然,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比赛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那么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而且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了。

所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而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

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手盛满砂粒,又让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最后两手空空。”

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择自已的职业,机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孟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人们多大兴趣,但他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句话。从中不难看出。孔子最为推崇的是“仁”,孟子最为推崇的是“义”。所谓“义”的最重要体现,就是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他能够在位高权重的人物面前以藐视的情态进行游说,靠的就是这种气吞山河的浩然正气。

孟子还对“义”的具体内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骨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反强权、反奴役、反侵略的斗争中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影响所及长达两千余年,真可谓:“一点浩然气,千古快哉风。”

文天祥受其影响写下了千古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讲的仍然是义薄云天的浩然之气。

那么这种浩然之气如何才能获得呢?孟子回答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在这里孟子反对不得要领的亦步亦趋的因袭摹仿,强调要靠日积月累去养成,功夫用到了,自然水到渠成;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然而遗憾的是自古急于求成者实在为数不少,难怪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即使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类似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虽然教师、家长也都知道揠苗助长的典故,但由于长期受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现象仍很普遍。伴随着教育终身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培训学校、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花样翻新的速成班、强化班成为当代揠苗助长的典型代表。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也如此,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在于营养的汲取、学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仅仅靠个人感情上的一厢情愿和热情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