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3633700000026

第26章 离娄上(3)

孟子日:“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子就是曾参,春秋时鲁国人,与他的父亲曾皙同为孔子的弟子。

这一段主要讲孝。儒家所讲的孝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守护自身,不使双亲因自己的不善而受辱、受累;一是奉养双亲,使他们身心愉快。孟子认为,守护自身的关键是不丧失节操,奉养双亲的关键是愉悦父母的意愿。像曾元那样,只是在衣食方面奉养,还是有明显不足的;只有像曾子那样,才说得上是愉悦父母的意愿。当然,曾子的作为并不是到了极点,所以孟子也只是说能做到这样算是合格了。

孟子日:“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认为天下的治乱。与统治者本身的德行有很大的关系。统治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端正风气,教化民众。因此,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使君主本身行为合乎准则。

孟子日:“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的意思是说,称赞与指责未必都合乎实际,所以,修养自身的人不能因此而飘飘然或灰心丧气,观察他人时,也不能轻易根据舆论来作结论。

孟子日:“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日:“子亦来见我乎?”

日:“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日:“子来几日矣?”

日:“昔者。”

日:“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日:“舍馆未定。”

日:“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日:“克有罪。”

乐正子是孟子的门徒,他出使到了齐国之后,没有马上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孟子批评他未能履行尊师之道。

孟子谓乐正子日:“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对于乐正子这次与王子敖一起出使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认为他没有尽到作为一个臣属应尽的责任,因此对他进行批评。孟子的话虽然说得比较婉转,但语气很严厉。据此再反观上一段,可以体会到。孟子对于乐正子没有马上去见自己的不满倒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在这次公务中根本没有干什么正经的大事,既然如此,却又不马上拜见老师,说明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不严格,所以孟子感到特别生气。

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一段所讲的是执行原则的灵活性问题。舜如果去禀告父母,有可能娶不成妻子,这样就会得不到儿子,陷于最大的不孝,所以他就采取变通的办法,不禀告父母而自行娶妻。由于它符合大道理,所以这与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儒家有仁、义、礼、智、乐五项道德规范,其中心是仁、义,而仁、义的实质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孟子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奃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瞽瞍(ga sou)是舜的父亲。

这一段重点阐发儒家的孝道。“孝”的涵义有广有狭,最狭义也是最起码的,是要能奉养双亲,不使他们挨冻受饿;再进一步,是要愉悦父母的精神、意愿:最广也是最难得的是像舜那样,通过自己的孝行来教化天下归一。通过自己家庭的和睦来使天下安定。后来的理学家则将“孝”概念化了,从中引出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结论,要求子女无原则地一味顺从。

全篇一开始,孟子要求当政者要实施仁政。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法先王”。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大乱。历史的教训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问题。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据统计。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全民普法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说起来,所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接着,孟子又借孔子对水的一句评价展开论述。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造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

不仅个人、家庭如此,对于一国而言,依然暗合此理。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一个人最终的结果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最终的所谓“命运”都是自己的选择与行动所带来的,并不是什么上天、神灵所决定的。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又能努力奋斗的,那么最后的“命运”果实就是甜美的;做出错误的选择,又不能改正,那么“命运”果实自然就是苦果。

孟子还认为,民心与仁政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即使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对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别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那里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了,看看自己是否变成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

孟子又谈了自暴自弃的问题,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诋毁符合礼义的行为。稍加引申,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时,多半指那些遭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

从孟子宣传推广仁义道德的本意来看,他的这一段文字是非常优美而具有吸引力的。我们今天动辄就说寻找“精神家园”,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仁,人之安宅也。”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即精神家园,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我们今天动辄就劝人走光明大道,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义,人之正路也。”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为什么还不去走呢?所以,孟子非常动感情地感叹道:“旷安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我们拼命地向外寻找家园、住所,寻找人生之路,结果往往踏破铁鞋仍无所得,当我们疲惫得无法行走,无法再继续向外面未知的世界找寻时,才开始向内用力,审视我们的心灵,于是便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和“心路”,才意识到自己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了。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难。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不明智的选择。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平易的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儒家最终所要达到的人生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但他们却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先要“修身、齐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总之是每天都要有新的收获,就能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儒家中从近处、从易处着手的代表很多,最典型一条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外一条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阶梯了。

人人从自己身边事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又比如说保持清洁卫生,再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应该是我们都可以接受的真理吧?

最后,孟子以一句“好为人师”道破古今文人的通病。当然“好为人师”也不一定就成为人的大毛病。到底有没有“病”在于是否“能”为人师。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会随便卖弄,自鸣得意;倒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轻易满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有的人“好”为人师却“无能”,而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