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3633700000028

第28章 离娄下(2)

诸冯、负夏、鸣条,都是古代地名,具体所在已无法确指,传说都在今山东省;岐周,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岐山;毕郢,地名,在今陕西成阳市东部;符节,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用金、玉、竹、铜、木等制作,形状不一,上写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将两半相合以验真假。

圣人虽有时代、出身地的不同,但他们的作为和准则是一致的,没有差别。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日:“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孟子认为他这种恩惠只是小惠。小惠当然比不施恩惠好一点,但对于子产那样主持国政的人来说,就不够了。

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使民众安居乐业,是最大的恩惠,这比具体地做一两件事情要好不知多少倍。因此孟子批评子产“不懂得治理国政”,如果懂得的话,早就会命有关部门架好桥梁,不需要他去为人摆渡了。

诸葛亮曾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与孟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孟子告齐宣王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日:.“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日:“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儒家认为,君主与臣属之间乃是以恩义相合的,君主尊重臣属,臣属也就为君主尽心尽忠;君主轻视臣属,臣属也就可以对君主三心二意。因此,作为君主来说,如果不行仁道,总有一天会被他的臣属所遗弃。

孟子日:“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孟子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日:“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日:“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认为贤能者要帮助没有才能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个所谓的贤能就应该打个折扣了。

孟子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日:“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日:“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就了德行的君子.对问题的考虑自然更深、更全面,但却不应该失去纯朴之心。按照孟子的“性善论”,修养德行这件事本身,就是保护先天的本性不受后天污染。

孟子日:“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的意思是指君子在学问、修养上,要有一定的方法去深入把握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有独特的心得。

孟子日:“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日:“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徐子日:“仲尼亟称于水,日:‘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日:“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孔子对水的赞叹有多重含义,并随场合不同而相异。例如在《论语·子罕》中孔子在大河边感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那河水一般,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这是对光阴流逝的感叹。孟子的阐发,也只是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侧面加以发挥。孟子认为,有本源的东西与无本源的东西不同,以此来比喻名声和实际,实际是本源,脱离实际的虚荣是无本之水,没有生命力。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性,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孟子日:“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日:“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认为《诗》、《春秋》的大义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王者之迹”

的产物,而《春秋》则是对王者之道失坠的补充。

孟子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日:“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日:“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日:“宜若无罪焉。”

日:“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日:‘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日:‘追我者谁也?’其仆日:‘庾公之斯也。’日:‘吾生矣。’其仆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日吾生,何谓也?’日:‘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日:‘夫子何为不执弓?’日:‘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日:‘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逢蒙是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国相寒浞杀死了羿;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子濯孺子,郑国大夫;庾公之斯是卫国大夫;尹公之他也是卫国人。

孟子认为,羿虽然被逢蒙所杀,但羿本人也应对此事负责。原因就在于,羿在教授技术的同时没有注意提高逢蒙的德行。

孟子日:“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西子指的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关女。

这句话是劝谏人们要行善。像西施这样被人们称赞的人,只要有一点不善之处,就会失去人们的欢心;而相貌丑陋的人,只要洗面革心,也能事奉上帝。从后半句来看,孟子是在勉励人们不要因为过去的不善而自暴自弃,如果悬崖勒马,还是有重新做人的希望的。

孟子日:“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日:“诸君子皆与罐言,孟子独不与罐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日:“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公行子是齐国大夫;右师是官名,这里指王驩,亦即文中的子敖。

右师王鹱是当时有权势的人物,所以人们纷纷去趋附他,以致不顾正常的礼仪。孟子偏偏不肯这么做,并对子敖的傲慢进行了批评。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这一段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遇到问题应该首先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孔子也多次提到过这一点;其二,君子行得正、站得直,没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惟一值得担忧的,就是自己还没有达到圣贤那样的道德水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日:“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以贤著称。

前代圣贤虽然时代不同、地位不同,他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准则是一样的,相互交换了位置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来。

公都子日:“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