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3633700000031

第31章 万章上(2)

孟子说:“不,不是这么回事;是好事者编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寄住在颜雠由家。弥子瑕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瑕曾对子路说:‘孔子来住在我家,卫国卿的职位就可以得到。’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由命决定。’孔子做官与不做官,根据礼义行事,能不能得到官职,说要‘由命决定’,如果寄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那里,这便是无视礼义、命运了。孔子在鲁国、卫国感到不快,又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就改换了衣着悄悄通过宋国。这时孔子正遭危难,便寄住到司城贞子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在朝的臣子,看他所接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看他所寄居处的主人。如果孔子寄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家里,把他们当作主人。怎么还能算是孔子?”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代价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口的人,替他喂牛,以此寻找机会求得秦穆公任用,这是真的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是好事者编造的。百里奚是虞国人。当时晋国用垂棘所产的美玉和屈地所产的良马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告虞公不要答应,百里奚不劝告。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劝告,就离开虞国到了秦国,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如果竞不知道靠替人喂牛求得秦穆公任用是污浊的,能说他聪明吗?知道虞君不会听从劝告就不去劝告,能说不聪明吗?知道虞公就要亡国而先离开,不能说不聪明。一旦在秦国受提拔,就知道穆公是个可以与之干一番事业的君主而辅佐他,能说不聪明吗?做了秦国的相而使君主的威望显赫于天下。并且可以流传到后世,不是贤者能做到这一步吗?卖掉自己去成全君主,即使乡里自爱的人也不愿干的,能说贤者肯这么干吗?”

万章问日:“舜往于田,号泣于曼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日:“怨慕也。”

万章日:“‘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日:“长息问于公明高日:‘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曼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日:‘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长息是公明高的弟子;而公明高又是曾参的弟子。

舜的孝顺父母之心,始终如一。再深入一步来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对于根本原则的追求,要像古代圣人那样不被其他事物所诱惑。

万章问日:“《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日:“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日:“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日:“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日:“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日:‘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人舜宫,舜在床琴。象日:‘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日:‘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日:“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日:“然则舜伪喜者与?”

日:“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日:‘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日:‘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文中引文出自《诗经·齐风·南山》。

这一部分仍是讲述舜的孝行。舜的父亲、弟弟都加害于他,不喜爱他,但他仍然恪守道德。万章用“假装”来理解舜的行为,孟子不同意,他认为舜是真诚地相信了父亲和弟弟的解释。因为君子是恪守正道的,所以他可能会受到“合乎情理”的蒙蔽,但这并不表明君子不聪明。

万章问日:“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日:“封之也;或日,放焉。”

万章日:“舜流共工于幽州,放罐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日:“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日放者,何谓也?”

日:“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相传共工是尧的大臣;罐兜是尧、舜时的大臣;三苗是国名:鲧,传说是禹的父亲,尧曾派他治水,但没有治成功;有庳是象的封地。

舜做了天子之后,不因为象是自己的弟弟而废弃原则,也不因为要坚持原则而废弃了兄弟情义。

咸丘蒙问日:“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日:‘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日:“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日:‘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日:“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日:“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日‘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日:‘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日:‘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咸丘蒙是孟子弟子。四处引文分别出自《诗经·小雅·北山》、《诗经·大雅》、《诗经·大雅·下武》和《尚书》逸文。

这里仍然是讲君臣父子的大义,两者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不能偏废。成丘蒙在谈论中引用《诗》来作证明,孟子告诫他,对《诗》的理解应首先注重大义,不能以文字上的涵义来曲解语句,不能因为语句而误解《诗》的真正涵义。要用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者的本意。

这是孟子对于学习《诗》的见解,这一点在《诗》的研究上很值得重视。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万章日:“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日:“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日:“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日:“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日:“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日,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日:“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日:“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日: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日: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