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地产狂人许家印
3665200000008

第8章 早临逆境慧如书(3)

三、爱搞“科技”的孩子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由于对外界的无知,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这是人类的本性,年幼的许家印也不例外。小时候的许家印兴趣广泛,爱学爱琢磨,自制过手电筒。据许家印回忆,小学时由于学了点儿自然知识,一时对手电筒产生了兴趣,上课时也心不在焉地想着做一个手电筒,一来可以供自己看书,二来可以在煤油燃尽的时候解燃眉之急。

1.生活细节闪智慧

一次,自然课结束后,许家印兴冲冲跑回家,见奶奶正在厨房做饭,而爸爸还没回家,便独自躲在后屋里做起了实验。做着做着才发现没有电池,没有电池当然做不成手电筒,而且也没有电线和铁片。这下他心里犯嘀咕了,早知道回家的路上去垃圾场找找,现在天快黑了,再出去的话奶奶准得担心。他决定先忍忍,次日放学去垃圾场找废电池。

晚上,由于惦记着手电筒的事,许家印翻来覆去睡不着。

如此,一宿已过。次日清晨,许家印急忙爬起床,匆匆洗漱完毕,整理好书包和课本,带上窝头,飞一般跑向学校。他边跑边啃,路上的行人见了都很好奇,瞧他那啃窝头的样子,真是有一番功夫。到了学校依旧是上下课。不过,今天的心情由于搞“科技”这一事,显得格外兴奋、迫切,似乎那幻想中的手电筒就在眼前,只要打开电源,就能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好不容易等到放学,许家印急忙奔出教室,飞一般冲向垃圾场。望着满地垃圾,他心里还真有些开心。许家印用竹竿翻寻,终于找到几截废电池,然后又翻到几根电线、几片铁片和几段生锈的铁丝。

许家印将这些东西整理好,哼着小调往家赶。暮色已降临,远处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人们纷纷从地里往家赶,临近处,几只小雀在鸟窝里吱吱而鸣。许家印感受着这一切,心情愈发好了。

到了家门口,许家印马上钻进房间,迫不及待地摆出电池、电线、铁片、铁丝。先把铁片抵在电池两端,用铁丝把铁片固定住,又将捡来的电线剥了外皮,内线接在一块,这样,电线便足够长了,算算也有一米了。许家印把电线接在电池两端,这手电筒还真成了!用手去触,还能感知到那股电力。不过片刻后他又傻眼了,原来这手电筒没灯泡,那怎么照明?

想了想,只得等到第二天放学再去垃圾场,看能否找到废弃手电筒里的小灯泡。又是一夜无眠。次日他早早便爬起来,匆匆整理后,带上窝头,急忙跑向学校。几个赶早的百姓见了他笑道:“家印啊,娶媳妇儿么?跑得这么急。”

小孩儿喜欢和大人顶嘴,许家印也不例外,边跑边道:“你才娶媳妇儿呢,我着急上课。”

几位百姓大笑道:“赶明儿你放学后,我给你介绍个。”

放学后许家印又来到垃圾场,当下拾起竹竿翻得昏天黑地,他要在天黑之前把灯泡找到。不一会儿,便找到几只废弃的手电筒。不过,这几只手电筒着实太旧,全是铁制,稍一沾水便会生锈,而且在垃圾堆里时间太久,已经腐烂发臭。许家印捂着鼻子,把电筒头部拆掉,发现没有灯泡,不免有些丧气。又翻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找出一个里面有灯泡的,他喜出望外,拔出灯泡,兴致勃勃地往家里赶。恰在此时,碰到了早上的几位百姓干完活正往家走,见了许家印笑道:“家印啊,找到媳妇儿了吧,瞧你那兴奋劲儿。”

高兴的许家印冲着他们调皮地说:“可不是嘛,这事儿比娶媳妇儿还令人开心呢。”

和叔叔们调侃了几句,就急着跑向家。进家后匆匆扒完饭便跑进后屋,将昨天弄好的装置找出来,连接好灯泡,灯泡一连上就亮了。许家印哈哈笑道:“成功了!我成功了!”

奶奶此时正在刷锅,听见许家印的声音急忙跑来,见他做的这个手电筒还挺亮,心里乐呵不已。许家印见奶奶开心,心里更开心了。

许家印的小学成绩很优秀。他的一个小学同学高正富回忆说,当年同学们都有给新书包封皮的习惯,许家印的书皮永远是干净的,一个书皮坏了,他会再换一个新的。对于细节完美的追求,后来延伸到了恒大地产。

幼年的许家印喜欢创新与挑战,做事有韧性、肯钻研。杰出的人物在幼年时往往会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小学时的许家印钻研事物的能力为他日后在地产江湖搏浪弄潮打下了基础。没有小时候啃窝头、搞“科技”的经历,就不会有成年许家印那显赫的成就,更不会有现在许家印所创造的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地产江湖。

从细节处看成败,从苦难中磨练人才,从生活中汲取智慧,这些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必不可少的基础。

2.命运总会有拐点

1977年6月,全国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太原晋祠召开。根据太原会议精神,教育部当年的“高校招生工作意见”,与以往相比,多少有了点儿新意,如规定招生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4000到1万人直接上大学;对考生要进行文化考试等等。不过,基本框架仍构筑在十六字方针之上,废除推荐制的呼声虽高,但仍然没有恢复高考制度的迹象。

这一年的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闭幕,邓小平第三次正式复出。邓小平复出后首抓科学和教育,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即是“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人参加。”

与会者受邓小平真诚态度的感召,竞相进言。“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程度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根本没法安排大学应该学习的课程”,邓小平当场拍板:“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被称为“八八决策”。

根据邓小平座谈会意见,教育部报送《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将高校和中专推迟到第四季度招生,录取新生次年2月底前入学,推迟3个月。邓小平批示“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8月13日,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一年之内召开两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前所未闻。

招生改革牵动了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60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命运。

会议开到第36天,邓小平对教育部门领导们发出狠话:“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讲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将来要摔跟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跟着我犯‘错误’……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这就是邓小平著名的“九一九讲话”,使恢复高考的有关政策和决定有了明确结果,此后形势才急转直上。10月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形成的“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从当年起,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恢复统一考试。

凡是工人、农民、知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同时,强调注意招收1966年、1967年两届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占招生总数的20%~30%,这一比例也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合理解决积压十年的知青升学问题。

恢复高考的消息震动全国,尽管情况特殊,这一次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年轻人依然热情不减,因为千万青年重新获得了平等参加人才选拔、读书深造的机会。积压10年的人才有了鹏程展翅的机会,搁置10年的书本拂去厚厚灰尘,洛阳纸贵似乎能描述人们对学习的热烈需求。

于是,1977年那个冬天,全国570万名考生怀着改变命运的渴望,重新走进高考考场……

许家印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马上兴奋地报上了名。不过,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这次他没有考上。

第二年,许家印回到高中的学校,复习补课,准备卷土重来。由于像许家印这样情况的学生太多,学校竟然“无处容身”,没有住宿的地方,许家印就通过个人关系,在学校附近的拖拉机站找到了一间破房子,住了进去。

吃得很差。现在的学生已经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上课前把自己的馒头和饼子放在食堂,这堆饭食会被放在一口大锅里统一加热。学生下课后,都能找出自己的那份吃。

看过《平凡的世界》的人,会不由想到孙少平在学校里吃饭的场景,那场景与许家印的生活情景极为相似。

每周背一筐地瓜和地瓜面饼作为主食,一瓶子盐,里面切一点儿葱花,再滴上几滴小麻油,这是求学心切的许家印的菜肴——在那个非同寻常的冬天里,就是它们,支撑着许家印度过了艰难的日子。

在许家印的记忆里,这样一个场景他永世难以忘记:夏天到来时,他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3天以后就变霉长毛了,即便这样他还是舍不得扔,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心怀理想的人,会有无穷的力量。

由于极度的营养不良,高中毕业时,许家印体重只有90斤,几乎像一个麻杆了。

吃的伙食不好,住的条件也好不到哪儿去。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在东北,这样的温度不算什么,但在中原大地的太康,已经冷得邪乎。北风从早已破碎的窗子里肆虐地吹进去,冻得人在被窝里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心怀梦想的许家印先是用纸将窗户糊好,接下来的日子,他咬紧牙关,硬是挺过了那个难忘的冬天。

受“文革”的影响,这些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多是“半路出家”的,以前的知识多数已经还给了老师,文化基础非常差。在最短的时间里,要在高考中取得胜利,比的是谁更聪明,学起来快。许家印无疑是聪明的那一种人,他理科成绩非常突出,深受这些科目老师的喜爱和器重,在当时的老师们眼里,许家印是势在必得的那一拨人中的一个。如果他要考不上,那就没天理了。

辛苦终于换来了回报,许家印成绩斐然,在人口达1000万的当时的周口市,他的成绩位列前三,终于在那一年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

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许家印做到了,他以过人的志向和毅力,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