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地产狂人许家印
3665200000007

第7章 早临逆境慧如书(2)

一个寒冷的清晨,刮着狂风,路上行人极少,就连冬天出行的雀鸟都躲在角落里。风中夹杂着白雪,银光四射,煞是漂亮。许家印挎着装满书本的黄书包,右手拿着一星期前奶奶做的窝头,左手提着自制的小火炉。这小火炉乃是用土制成。许家印在夏天做了这么个火炉,当时还被奶奶和爸爸讽刺为不学无术,这时倒还真管用。有了这小火炉,早早起床把炉子拿到门外,将干柴点燃,把煤炭放进去。不一会儿,煤炭便烧得红红的,这样可以烤烤冰冷的小手。没有了寒意,可以安心地读书,还可以把窝头放在上面烤热,真是一举两得。

上学的路上刚下过大雪,很滑。许家印缓缓地走着,生怕摔跤。但令他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就在他注意脚下时,前方忽地刮来一阵大风,头上的小帽子立刻被刮走了。许家印心下一急,准备去追帽子,结果摔了一跤,火炉也没拿稳,翻了个四脚朝天,火炉里的炭全摔出来了,被雪水浸湿,尽皆熄灭。许家印见煤炭已湿,便捡起放进火炉,帽子这时已被刮走了。许家印估计了一下时间,也不要帽子了,踏着雪水没命地向学校跑。等到了学校恰好上课,他气喘吁吁地蹲在泥台子上听课。

北风刮得更猛烈了,茅草屋摇摇欲坠,老师饱含深情地讲课,许家印一边听一边抖着脚。到放学,许家印已经手脚麻木了。他又和清晨一样,整理好行囊,匆匆往家里赶。

快到家门口,远远看见奶奶站在雪地里翘首以望,许家印不由得热泪盈眶。

由于路上摔跤以及在雪水中浸泡过度,许家印第二天发了高烧,不停地咳嗽。奶奶心疼他,说:“你就别去上学了,请一天假。”许家印心想,今天的课怎么也不能落下,硬是拖着病怏怏的身体,急忙向学校走去。边走边打瞌睡,小火炉在手里晃来晃去,手上的窝头冰凉得啃不动,许家印也舍不得扔,将窝头放进炉子里烤,烤热了吃起来很香。他平生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窝头。到了学校开始闹肚子,一天竟然去了好几十次厕所。老师见他总请假,心里很担心,放学后硬是把他拖到村卫生室,老中医把了脉说:“没什么大问题,准是吃了隔夜食把肚子吃坏了,吃点儿药就没事了。”

这一天课没上成,反而抓了副药回家,许家印不止一次地对员工提起这件事:“我那时读书,吃了发霉的窝头闹肚子,你们这代人,真是幸福多了。”很多员工听了这话都不太相信。

靠着窝头和自制的小火炉,许家印慢慢将学生生涯熬过,将时光熬过,这些都对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苦难和贫穷锻造了他对生活永不低头的性格。

当我们身处苦难时是否想过,杰出的人物年轻时和我们一样,但他们没有被压倒,反而锻造了自己。所以笑对生活的人,往往将苦难视为磨练自身的基石,不找借口逃避,因为你越想逃避便越逃避不了。假如当时许家印为贫穷的生活而抱怨,不思进取,就不会有今天的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恒大。

2.国贤孟子有先言

如今,许家印家的老房子因为岁月的洗礼,已然破败不堪,风雨飘摇之中,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老房子已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无人居住。然而,院子里的两棵榆树,却愈来愈粗壮,仰头望去,树叶细碎而稠密。听许家印的亲人们说,这榆树种了有40多年了,屈指而计,那时许家印10岁左右。

正房屋内的一个角落里,现在还留有一张小床,小床是由七八条木板拼接而成的,其长不足两米,60公分左右宽,破旧,简陋,积满了灰尘。然而,这张小床正是少年许家印睡觉的地方。小床的旁边尚有几床被褥,破烂不堪,被褥上补丁摞着补丁,有的早已看不出布的颜色和质地。由于老屋年久失修,北面的墙壁上有了一道巨大的裂缝,像一张狭长的大口,惊愕地张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却孕育了许家印离开家乡、离开这一片热土的远大梦想。我们可以想象,在40年前那些寂静而难眠的夜晚,少年许家印就坐在或躺在这张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小床上,做着各种各样的梦,睡不着觉的时候,小小的煤油灯光摇曳着,灯光虽然暗淡,却点燃了一个少年的理想。

对于已经成为成功企业家的许家印而言,老家的一景一物都牵着他的回忆:袅袅炊烟,是关于生活、关于童年的永恒话题,永远摇曳着游子的思念,剪不断,理还乱;村里的鸡鸣狗吠,也充满着童真童趣,每一次想起便令人不由得心动。那条绕村而过的小河,日夜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让游子离得再远也难以忘怀……那一片自然的悠远与宁静,那虽然平凡但却自由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珍惜的,然而,几十年之后,一切都那么值得回味。

人生的道路上都免不了磨难和痛苦,它们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是学校,让人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它们是朋友,能告诉一个人,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在磨难中,一个人的心若能愈挫愈奋,愈败愈勇,便能超越自我,实现升华。这样,磨难就变成了财富,人便成了成功者。成长的痛,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经历;伤口痊愈后留下的所有伤痕,最终都会化成最美丽、绿色、纯天然的纹身。

难怪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酒浆”呢。

许家印的小学生活是在非常特殊的“教室”里度过的。那时的豫东地区极度贫穷,十年有九年涝,历史上很多人被迫离家讨饭,曾出现不少“乞丐村”。许家印就读的小学,其实就是几间破草房,课桌是用黄土夯就的泥巴台子,这种简陋的“桌子”非常长,一张能坐下七八个孩子。“黑板”则是由水泥制成再用黑炭染黑而成的。碰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课堂里下小雨,到处都是烂泥。

“教室”是茅草屋,低矮、狭窄,连窗户都没有,光线的阴暗可想而知。整个小学时代,许家印和同学们都是趴在用废弃的砖块垒成的泥台子上听课:夏天,泥台子虽然凉爽,但教室太热了,便挤走了泥台子些许的凉爽;冬天,泥台子冷如冰,加上“教室”里固有的寒冷,让人几乎不想伸手,但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先贤孟子所说的话,同样适用于许家印。

他牢记着老师讲的西汉的匡衡“凿壁偷光”最终成为大儒的故事,牢记着西晋的祖逖“闻鸡起舞”最终成为历史上著名将军的故事,牢记着车胤和孙康“囊荧映雪”刻苦学习的故事,牢记着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牢记着宋代的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并以他们为榜样,不肯轻易服输,学习异常刻苦,因而成绩优异。

3.穷小子心志清高

许家印这个泥地里滚打长大的孩子,还有个爱好是倒腾“科技”。小学时,他用块铁皮做开关,把破电线、铁丝连在一起,连到被丢弃的手电筒电池上,就能制作出一个照明的“小家电”。

一边是绘画,一边是科学,少年许家印找到了其中相通的乐趣。

“画奶奶也应该是初中的时候,高中就没空画了。我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摆弄‘电器’,初中就喜欢画画。农村也没有什么条件嘛,一支铅笔,买点蜡笔,就可以了。”许家印回忆说。对他来说,这纯粹出于一种稀奇和喜爱,当然,这事往高里说,也算是“好学”。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当时我们哪里知道,那里面真有黄金啊!”四十年后,在老家务农的老同学高正富如此喟叹。

可惜的是,尽管喜欢读书,但农村条件有限,除了课本之外的阅读少得可怜,买也买不起,如果有一本不知哪里冒出来的破烂的小说,大家就如获至宝,还不一定能轮到自己看。

不过《毛泽东选集》这样的书在村里还是能找到,少年许家印就把那四册看完了。据许家印身边的人透露,他很崇拜毛泽东,毛泽东的著述他现在还经常翻看。

此种艰难的求学条件令许家印记忆尤深。据村民介绍,在1999年,已成为恒大老总的许家印,为村里捐了一百万元建造了一座拥有三层教学楼的小学,这座小学有了个新名字:家印小学。

据家印小学现任校长姚涛说,许家印并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做校名,觉得太过招摇。但当时的领导坚持用这个名字,时任县委书记还亲自为学校题名。许家印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批评负责此事的部下“办事不力”。

现在,在聚台岗村的村委会门口还立着一块很明显的“功德碑”。碑有三米多高,正面刻有“许家印”三个大字。下面有如此铭文:“为国育才,造福后代,流芳百世。为聚台岗修路建校。聚台岗全体村民。2005年8月28日。”

与此相关的另一件事是,多年后广东省搞“十大民心工程”,其中有一项就是对农村的危旧房的改造,身在广州的许家印捐出一千万,用以资助改造那些不遮风不挡雨的房子。

从性格上说,小时候的许家印属于调皮型。他喜欢当孩子头,没事儿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以此为乐。这跟许家印的父亲出身行伍有关,也许算是他最早萌生的管理意识。

他的几位幼年好友,跟笔者提到许家印,都不约而同地用了“清高”这个词。怎么回事?原来,除了喜欢玩弄“小家电”和画画,许家印还喜欢钓鱼。他的玩伴对这个爱好很不理解:瞎捣鼓啥啊?多没意思啊,就一直傻坐在那里!相比较之下小伙伴们更喜欢在街头追打嬉闹。

但多年之后,当许家印功成名就,这位玩伴想起当年“瞎捣鼓啥啊”的调侃之语,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