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3676400000025

第25章 影评(1)

1.一个时代的安魂曲或者精神墓碑———评电影《钢的琴》

这些日子主要心思都在琢磨朋友的一篇约稿,再加上临近放假,琐碎的事情层出不穷,实在是分身无术,原本也不想再写什么文字,有空闲的话,就看点自己喜欢看而又没有时间看的闲书。可是前几天夜里在CCTV6看了半部影片《钢的琴》,竟然内心激动得不得了,不禁脱口而出:这是一部接近大师的作品。必须为它说点什么,否则内心会不安的!

记得课堂上曾跟学生们聊过,什么是一流的电影作品。在我看来,电影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品相:一流的作品、二流的作品与末流的作品。而这个分类直接对应不同类别的导演,换言之,导演个人的思想深度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整个品相。在去宏大叙事的时代背景下,一流作品的特征就体现为: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情节以及一些没有太大名气的演员,通过一种简单的叙事方式,把这些要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不急不慢地逐渐展现人作为存在者被遮蔽的一面,进而揭示出与人性有关的永恒理念,这些简单的元素如锥子般刺痛我们麻木的内心,或者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世界,实现了这个目的,就是我眼中的一流作品。二流作品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通过奢华掩盖无思的尴尬,完全迎合社会口味,用商业化的视角满足群体的心理需求。末流作品与末流导演是一种纠结的组合,导演总是抱怨没有投入、没有明星、没有好的剧本等等,其实,他唯一缺的只是思想,可惜他总是看不到这点。中国的几个经常上镜的所谓著名导演,按照我的定义,几乎都是二流导演。而这部《钢的琴》的导演张猛(1975~),比我年少很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但是他的作品符合我的李氏评判标准:这是一部接近一流的作品。这也是我想象中的中国电影应该有的品相。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破败的北方工业小城,这个城市连同他的人民正在被世界疏远或者遗忘,如荒野中的野草一般,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一个离婚的父亲,想要保住女儿的监护权,而女儿的最大爱好就是弹钢琴,对于懵懂的小女儿来说,谁能给她提供钢琴,她就跟谁。然后,就是我们影片中的男主角陈桂林围绕着钢琴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最开始准备借钱买琴,由于他的朋友圈子都是下岗兄弟,大家都在艰难度日,这个计划很快破产了;然后就是动了歪念头,找弟兄们偷琴,结果被派出所逮住了,好在男主角人缘不错,人家没有过多怪他,放了回来。所有的努力都在暗示,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钢琴离他越来越远了。期间他也曾想放弃,最后,他叫上那些下岗的弟兄们一起去做一件在常人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制造一架钢铁做的钢琴。当影片最后那架钢铁做的琴被吊车吊出来的时候,那些卑微的兄弟们庄严地等待一场梦想的审判:当小女儿在那上面弹响了美妙的音符,故事结束了。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恰恰是这样一些卑微的、荒凉的、粗糙的场景,让俺老李竟然落下两行老泪:青春不死!

其实,这部片子的画面我非常熟悉,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那样的场景中度过的。工厂的周边,到处灰蒙蒙的,那里的所有人也是灰蒙蒙的。我们总是期待生活中能够发生点什么,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真实地存在着。那时的心情总被莫名的东西牵引着:想挣脱而又不知道该挣脱什么,想做点什么可又无事可做。多年后我知道,无限的重复是对人生的一种死刑宣判。所以当我看到电影中那群人如过节般地看那两根如灯塔般的烟筒被爆破时的兴奋之情,竟然瞬间里产生了强烈的怀旧感。那不正是我多年前的生活吗?梦想着,破灭着;然后再梦想着,再破灭着,如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但那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反抗,没有了那些看不见的梦想的涌动,也许我们早就被那个时代从精神上杀死了。有时我也想,那时的我为何有那么多的不靠谱的梦想?遗憾的是,我今天都记不得我都梦想了些什么,只是知道那时我一直这样毫无理由地顽强地梦想着。

也许,让我感慨最深的是,这部片子把一些最简单的电影元素组织起来,为那些被遗忘的、被边缘化的、疏离于社会的人群树立起一座精神的墓碑,同时也是告慰那些被时代遗弃的灵魂:他们曾经挣扎过、颓废过、绝望过,并努力地梦想过,他们渴望逃离被彻底遮蔽的命运,所以,这些看起来吊儿郎当的老爷们像孩子们一样,梦想着做一件在所有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以此逃离被遗忘的命运,进而实现自我救赎。到最后,做一架钢琴已经不单单是桂林给女儿的许诺,这件事已经变成了大家的梦想,他与每个人的自我拯救有关:让卑微的内心也有在未来灰暗的日子里值得说出来的骄傲。骄傲是一种绽放,它会点亮黑暗。陈桂林恰恰是那个点燃了所有人梦想的火柴,一瞬间那些灰蒙蒙的生活突然有了色彩。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哪一个没有经历过这种沉沦、不甘、挣扎的内心煎熬?记得人子耶稣在走上十字架之前曾痛苦地说:“主啊,你为何抛弃我?”从哲学上说,抛弃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让存在本身重新回到黑暗中,这是生无法忍受的惩罚。在时代光鲜的背后,掩藏了多少绝望的叹息。那些逝去的青春也是需要告白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这部《钢的琴》是那个还不曾远去的年代的安魂曲。

也许不用如此悲观,在整个灰暗的场景中,导演也有温情的一面:那群卑微的人群也常常用最原始的方式相互温暖着,整部片子中时时涌现的亲情(父女)、爱情、友情(卡拉OK里那些五音不全的兄弟们尽情放歌)、同情,所有维系生活的情感这里都有。这些又让我们坚信生活是值得为之梦想的。这几年课堂上经常向同学们推荐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往后,我也要向他们推荐这部片子。如果说前部片子告诉我们希望是一个好东西,那么这部片子则告诉我们:所有的梦想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表达还不够清晰的话,那干脆改成:所有的梦想都是值得梦想的。

(20120110)

备注:据说这部《钢的琴》拍摄成本仅为500万,整个剧组穷困潦倒,甚至女演员秦海璐还把自己的片酬重新投入影片,最后还自掏腰包;男主角在影片拍摄完之后也没有拿到工钱,很让人震撼。客观地说,这部片子里的演员们名气都不大,但我认为这是中国最有实力的一群男演员,演得非常到位。我一直认为,对于演员来说,玩技巧是低级阶段,真正的好演员最后是用本色去演绎角色的,而这些已经不再需要技巧的陪衬了。令人气愤的是,据说张艺谋拍《金陵十三钗》,耗资6亿人民币,真是匪夷所思。由于我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估计CCTV6要两年后才可能播出,到时再细细评论),不好太妄下评语。不过据我的朋友郑晓松博士的观感,这部片子是老张专为奥斯卡量身定做的。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不过,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但是我的直觉是,这部片子就是一个笑话,你以为在玩中国的《羊脂球》吗?一场惨绝人寰的屠城罪恶,竟然让老张找几个女人来展现(消解)战争的罪恶与民族的创痛,这不是戏说吗?这几年老张拍片越来越奢华,阵势也越来越大,投资动辄数亿,也越来越没有灵魂,简直是糟蹋钱财,罪孽啊!老张原本是属于没有思想的导演,但是凭借他一流的色彩与场面把握感,做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也很不错,拍点小言情片什么的,比如什么山楂树之类的,不是挺好的吗?中国市场这么大,一样火得风生水起,何必难为自己玩这种冒险的自杀游戏呢?这有点像中国科技界的那些所谓的重大项目:大而无当。

2.人性在幽暗中绽放———评《列宁格勒》

前天夜里,看了半截子的俄罗斯电影《列宁格勒》,实话实说,这部电影很让人压抑。好在战争本是人类心灵扭曲表达的最集中的体现,也就无需多说什么。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值得我们的导演好好学习一下,我们的战争片拍的基本上都是意识形态牌喜剧,让战争成为一种展示死亡与胜利的游戏,这种解构手法让战争的残酷蜕化为模糊之物。我们是一个遭受战争伤害比较多的国家,然而我们却无法拍出一部像样的反映极端环境下人性变化的深刻的战争影片,这不能说不是我们文化的软弱。比如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国产片《举起手来》,把一场造成中华民族3000万人死亡的残酷战争,演绎为一种双方都缺乏心灵的木偶游戏,在无思的闹剧中,我们什么也没有学到,历史注定会在失忆中一次次重演。这种没有灵魂的东西也可以称作幽默,简直是把解构主义玩得风生水起,践踏人类的理性。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列宁格勒应该不陌生,“二战”中最著名的保卫战就发生在那里,被德军围城882天,饿死80多万人。类似的片子也曾看过,那是前苏联模式的,无非是几个巨头,如何镇静自若,气定神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故事而已。无人关注战争背景下那些普通人的心灵与身体的遭遇,一切都是数字而已。我一直不清楚,那些缺乏了主体的数据对于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新版的《列宁格勒》(2009年上演),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挣扎。这部片子的整个场景都是黑白的:白,苍白的面孔、风雪交加,冰湖凛冽;黑,无边无际的黑夜,无数幽暗的房间,到处灰暗的残垣断壁,以及一群艰难行走的黑色人群。在被围困的极端场景下,一切都变了:八克拉的钻戒等价于一盒罐头,偷盗、抢劫、吃人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些坚守原有文明的人反而是异类,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绝望取代了希望,一切努力也都是为了等待死亡的早点来临,解脱成为一种没有希望的希望。在这个场景下,黑夜战胜了白天。所以我们看到了白天里丧失的人性在黑夜里开始复苏。一个情节很有趣,那个女警察不知从哪里搞来一瓶酒,然后和那个被认为是间谍的女记者一起喝酒,聊男人,聊爱情,那一刻,在幽暗的时光中,战争远去了,她们竟然跳起舞来。是的,这就是人性中应该有的真实生活,我们不是为了残酷和丑恶而活着的,不论遭遇什么,我们内心里还是向往美好、善良以及和平的。那个女警察的形象设计得很好,她在救助英国女记者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的严峻考验:出卖。结果,她拒绝了,让人性在冰冷的世界里仍然散发着温暖的善良之光。正史上很少记载善良,但是没有记载并不表明它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人类的历史中反而是那些隐而不显的细节,才透露出我们是理性的动物。想想那些包围我们的诸多平庸的罪恶,又有多少是值得原谅的,所以迅哥临近终了的时候才说:一个都不宽恕!

孟子说,人有“四心”,此言不虚。影片中临近尾声的时候,特务机关的高官还在试图抓捕那个女记者,其他下属官员则说:“跑就跑了吧,我们的敌人是德国人。”想想我们曾经遭遇的生活,不会陌生吧。一种文化或者哲学不去提倡爱,而是灌输仇恨,其出发点就是可疑的。

这个片子虽然没有看全,但也可以粗略猜到它的故事线索。可以说,导演自身也面临很多困境,有些问题的处理,从学理上看还是存在疑问的。那个女记者重新回到列宁格勒,情节设计得有些突兀,让一个人从努力逃出死亡然后再做出选择死亡的决定,一定要有一种过硬的理由。否则,就是无力的。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很有想法的影片,毕竟人性隐藏在地下,我们尝试通过一种极端的环境把它挖掘出来,以此展示人性本身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它有不可磨灭的神圣的一面,有此立意足矣!点上一支烟,细细思量这沉重的话题,竟然无语。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是遭遇颇多失败,见到了很多人性之中的丑恶,但只要在临了的时候,仍会记住爱、友谊与理解。此生足矣!毕竟我们是为了热爱这个世界而来,而非去仇恨这个世界!恨其实是对自己的惩罚!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