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3676400000028

第28章 影评(4)

在一个等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一些人富裕得越来越无聊,而另一些人则贫穷得越来越绝望的今天,似乎也找不到多少共同的话题,勉强可以打破鸿沟的话题,也只有那些作为类的存在物曾经共有的人生经历。在笔者看来,这种共有的经历应该有三种:出生、爱情与死亡,而如今出生境况已经有了完全的不同,剩下的也只有爱情与死亡,目前,爱情也在迅速地背叛它的最初含义(所谓喜儿哭着喊着要嫁给黄世仁的爱情,这里没有贬义,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理解)。以前曾在课堂上问过同学们:皇帝的爱情和山野村夫的爱情有区别吗?其实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在一个人人都想当王子和公主的年代,这样的话题也许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看来,也许共有的只剩下死亡了,不论活着的时候你的境况如何,在终点,所有人都一样,一缕青烟,一把黄土,然后重新开始。可恶的是一些人竟然又造出天堂与地狱,然后轮回又开始,想想也真无聊。所以,即便前景不是很好,我仍然愿意相信一些东西,只是为了相信。想想漫长的无聊人生,如何度过,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爱情的,以此来为无聊的生活制造一些难度。导演章家瑞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是章家瑞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男女主角的演员还是太漂亮了一些,以此来为没有信心的爱情人为地制造某种虚拟的可能,毕竟不是高水平导演的体现。就如同厨师,真正高级的厨师就是那些即便用最普通的萝卜、白菜也能做出可口菜肴的人,而不是那些仅靠山珍海味才能做出美味佳肴的人,优秀导演的区别也在于此,靠着演员的漂亮来掩盖主题内容的苍白,这恰恰说明,章导演功力尚不到。通过道具的魅力无法替代真正被遮蔽的沉甸甸的思想内容。如果本片中男女主角都换成很普通的人,故事的感染力还剩多少?至于故事结构安排的混乱还是可以原谅的,原本生活本身就没有多少逻辑可言,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此在在世生存的规律。

虽然批评了章导演两句,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对于一个日渐陷入冷漠、绝望与无情的社会,希望通过爱情来唤醒那些被遮蔽的麻木状态,并从金钱堆里或者从土堆里把人重新找出来,然后用行为说出:我们是人,我们还没有全死掉,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不需要等级的,就如同荒野中的爱情,原始,热烈,并且执着,这个社会还是有获救希望的。毕竟爱情曾真实地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一些状态,它是没有很高门槛的。即便这部片子有些幻想的成分,但我仍然愿意相信这世间一定在某些处所,还存留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它存在着,生长着,并且地老天荒着。

(20100108)

8.苏醒的理性———评电影《十二怒汉》

这个春天总是感觉有些冷,花儿已经在熟视无睹中悄然凋谢,那个伤感的南唐李后主曾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人生际遇大多如此。生活仍旧没有多少起色,忙碌、疲惫,也许每个人的生活大多是如此,平凡、琐碎,还有那种由于时间而衍生出来的过分熟悉,熟悉是一种毒药,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麻痹激情,所以这些年来也在努力克服这种由于熟悉而带来的厌倦。夜里在CCTV6上看了一个半截子的电影,从字幕上看是俄罗斯拍的《十二怒汉》,大体能够猜到故事的起因,感觉电影很长,也许只是CCTV疯狂得有些离谱的广告已经让我精神错乱的缘故吧,坚持下来后,觉得这个电影还是值得说两句的。

故事梗概是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杀死了他的俄罗斯养父,所有的证据链似乎都支持这个说法,然后法院要求陪审团做出一个完全一致的裁决。由此故事拉开序幕,12名人生经历各异、相互陌生的怒汉被选为本案的陪审员,他们在一个废弃的学校会议室中开始了复杂而漫长的艰难的投票过程。最初,11人赞同投那个男孩有罪,只有一个人认为无罪,并说本案有许多疑点,而且尖锐指出很多人的赞同只不过是随大流,而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这位工程师讲了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在他浑浑噩噩、不知所终的那段日子里,一次他在火车上遇见了一对母女,那个五岁的小姑娘问她母亲,说对面那个男人是不是疯了,那个女人说,他并没有疯,他只是非常非常地难过。工程师的这段话非常动人,当我听完后也是内心一震,当然在场的其他11名陪审员也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当然明白工程师的意思。沉睡的理性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苏醒的。有些东西一旦苏醒就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人类的理性就是如此。由于法院要求陪审团的意见必须完全一致,因此,本案的裁决必须重新开始投票。故事的结构安排得很有想象力,相互陌生的十二个男人每个人依次从自己的角度开始了对案件的重新思考,每一次思考都引发了其他人的思考,从而审判的结论也出现了缓慢的变化,一次次的重来与现场模拟,审判的结论开始向戏剧化的方向发展,从最初的11∶1,到10∶2,再到5∶7,这期间我们逐渐知道了每个陪审员的独特人生经历与从未对他人表达过的内心秘密,自卑、尊严、骄傲、同情与无奈,所有这些,我们都曾有过。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每一个观看者看到了自己内心被遮蔽的东西,那些一直隐藏不露的思考开始像种子一样发出芽来。最后,颠覆性的一幕出现了,11票认为那个孩子没有罪,只有一票认为应该判有罪,这时每个人都几乎崩溃,所有的人都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拷问。值得庆幸的是,这最后认为有罪的一票,不是真的认为那孩子杀了他的养父,而是替那孩子的安全考虑,一旦判他无罪,很可能释放后他会被真的坏人杀死。最后那个艺术家说,如果大家都投票认为那个孩子无罪,那么他也将投无罪票。这种一致同意是理性苏醒后的结果,这种升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闪光的东西。那个最后提议投反对票的尼古拉收留了那个孩子,而那个第一个冒着很大压力投无罪票的工程师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中打开窗户,黑夜中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进来,工程师把屋中的鸟儿放飞,虽然寒冷,那鸟儿仍然选择了自由。是啊,所有的人都已经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去往哪里,但是,我们不再担心,一旦理性的心灵已经苏醒,它会像春草一样在人群中扩散开来。理性与爱有关,如果说恨是需要理由的话,那么爱是不需要理由的,而不需要条件的事物注定是持久的,甚至就是永恒。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应该是典型的小制作影片,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深刻的主题,一间简陋的会议室,十二个长相一般的男人,没有什么值钱的道具,而它反映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反观中国当下的电影,一味追求大:大投资、大制作、大牌明星,不该大的地方全大,而应该大的地方却是小得毫无踪影,这些都是中国电影人需要学习的地方。引申一下,中国科学界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一味求大、求名人,但恰恰丢了精神,忘了根本,导致华美的旗袍下,虱子成堆。再者,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否也应该引进陪审员制度?

试想这样的场景会在我们国家发生吗?如果领导一定调,还会有不同声音吗?回到我的本行哲学,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恰恰是启蒙运动的主旨,我们习惯于让百姓处于愚昧无知状态,以为这样好管理,其实,由愚民组成的国家是无法真正进步的,这也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倡导启蒙的原因所在。由理性公民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同时,理性也能让我们做得更好。

(20100413)

9.回首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评电影《纵横宇宙》

二月的最后一天有些阴冷,心情有些忙乱,生活总是这样,试图逃脱秩序,而又茫然若失。这个月的阅读计划已经完成,那些散乱的书籍仍然散乱着,我喜欢这种看似很乱其实内在清晰的局面。只要它们在那里就好,或许在吸烟的当口,无意中看到哪页就胡乱地读上一阵子,然后离开干别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刻意的安排,随意就好。此刻,吸着香烟,什么也不想干,恍然想到前些日子在CCTV6上看了一个半截子的电影《纵横宇宙》,虽然没有看到开头,不过沿着故事的线索还是能够约略猜到它的一些主要内容。于此也想到了自己和那代人的陨落与褪色的青春,那些如蒲公英般散去的无处安放的青春,有些来历不明,无影无踪。也许不明真相而想寻找真相就是我们青春年代的名片。

这部影片很奇怪,导演的叙述方式很另类。通过嬉皮士的氛围,以甲壳虫等摇滚乐队的32首歌曲作为故事展开的线索,这是很有想象力的。在表达方式上再融入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切换,把理想、现实、梦境与幻觉统统整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把一个庸常的爱情故事安插在混乱的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中。可以说这个导演野心不小。换言之,如此安排很容易漏洞百出,不过勇气总是实现梦想的最便捷的工具,她做到了,虽然很不完美,但至少让那个庸常的爱情有了一些不仅仅是温情的色调。最后一个场景很具有震撼力:再次来到美国的裘德,在一个楼顶上看自己曾经的朋友们演唱,然后警察到访驱散人群,裘德在散场的楼顶上一个人唱起了爱情的挽歌,空旷而悠远。那些正准备离去的人们突然听到已经久违了的召唤,他的朋友们和警察又冲上楼顶,朋友们请求警察让他唱完,那些同样青春下落不明的警察同意了这个要求。时间在这里倒流了,那些音符像疯长的根须一般向人们的心里扎去,那个曾经失去的女友露西,不再茫然,她爬上另一个高楼的顶部,隔空对望着。再荒诞的青春也是青春,即便下落不明,我们也有权利为她贴一张通告:我们曾共同经历过,没有人可以蔑视我们那些青涩的激情,我们都曾年轻过!

其实,这个叙述的套路我很熟悉:让卑微的东西在下落不明中拥有一些未被剥夺的意义。很多生活原本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一件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拥有,但是向往意义与寻找意义是每个人的权利,即便最后没有得到,那也是不能被剥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