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3676400000050

第50章 哲学断想(21)

好像记得在《十面埋伏》这部片子中,一贯的老谋子风格,风景秀丽,色彩绚烂,男男女女都很漂亮,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让金城武喊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过风一样的生活。”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话,让整部片子活了,所以剧情很自然地发展到章子怡被金城武成功勾引。因为那句话点出了中国人内心憋闷了几千年的一个梦想:自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据说前些日子《山楂树之恋》很火,这也可以看出老谋子的敏锐,其实,在一个功利主义蔓延的年代,不论得意还是失意,没有人是胜利者,我们都被时代裹挟着,早已心生厌倦,而又无法逃脱,每个人都在内心里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纯净与简单,我们甚至不由自主地陷入整体性怀旧的巢穴,这种巨大的潜在心理需求,被老谋子看到,所以老谋子又一次赚了个荷包鼓鼓。

这方面还有一个高手,那就是冯小刚,其实冯小刚的电影都是通过俗中见真情来体现的。他通过嬉皮士的方式,把一些这个时代日渐稀少的真情在荒诞的剧情中展现出来。冯小刚是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电影没有多少思想,他也不需要,只要人类社会留下的几个简单概念立得住就够了,他展现的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世俗生活,只要你也生活在世俗里,那我们就有交点。所以冯氏的电影与张氏的电影殊途同归,都是那种骨感美学的代表。香港的周星驰稍显一点另类,他的思想深度比冯、张要深刻一些,但是无法达到更高一级,所以周氏的电影借助于后现代的一些理念,也是把骨干美学玩得风生水起。这里还要提到一个牛人,那就是陈凯歌,客观地说,老陈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情结的人,他想突破中国电影骨感美学的道路,向一流迈进,可惜他的故事结构与杂乱的内容无法匹配,导致连骨感美学的简单收益都达不到,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他的问题在于思想的深度与提炼方面,换言之,骨头上的肥肉太多,他还没有突破一个时代特有的心理定势:一种笼中鸟的挣扎。所以,他的电影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谁跟谁都不挨着,导致整部故事的叙事不知所云,这不叫深刻。原谅我的坦率,如果能够突破这一点,他还是有望成为一个大师级的导演的,只是这种可能性还有多少呢?

三流导演,就是那些没有思想、没有风格的导演,他就是跟风导演,什么热拍什么,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恒定的东西,更没有形而上的慧眼与热情,这类导演随处可见。他们一直抱怨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演员,没有好的投资,总之,他就是没有看到,他最缺的就是当一个好导演的敏锐与信念。他们应该向《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学习。

说了这么多,突然想到,中国导演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在我看来,那就是现实主义,中国当下最缺的导演也就是有现实主义情怀的导演,我对他们的建议就是,一旦咬住一个主题就一直做下去,至少他可以进入到二流导演的行列。当代的中国提供了这样的充分素材。以上点评文字,全是老李一家之言,一个外行的闲扯,千万勿怪。这一年又要过去了,希望中国的电影能够有所进步。

有时内心也是很惊讶,中国导演奉行的骨感美学,是时代使然,还是自身的局限?对于这点我还真是不好断言。我有时怀疑:人是否有可能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与氛围之中呢?

(20101227)

58.善良的温度

年底了,收拾一下这一年里看过的书,不经意间又看到了达马西奥的那本《寻找斯宾诺莎》,停下来,点上一支烟,随手翻翻,曾经的那些感动、那些愤懑都已恍如昨日。生活依旧毫无光华可言。记得当初买下这本书,也仅仅是出于对斯宾诺莎的热爱,今天再次看到它,内心竟涌起久违的故人重逢的感觉,而且是那种羁旅天涯的异乡之途上的重逢。就为这份情怀,应该记录下一笔。

斯宾诺莎(1632~1677)是一个很纯粹的哲学家,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抒发了对他的喜爱。而今天,我不想过多地说他,而想说说斯宾诺莎在年轻的晚年在海牙时的房东———画家范德斯皮克(VanderSpijk)。坦率地说,这个家伙的画我是一张也没有看过,估计只有学美术史的人才可能知道他,估计应该是一个历史上的二流画家,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善良所带有的温度温暖了我们三百多年,而且我相信这个温度会继续温暖人类的未来。

斯宾诺莎在海牙时,当时的荷兰共和国的总督是简·德维特,此人虽然有些武断,但也是一个开明的人,他很欣赏斯宾诺莎的思想,因此,也一直在暗中支持与庇护我们的哲学家。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德维特兄弟被暴徒杀害,并被失去理性的人群分尸了,有些歹徒竟然生吃德维特兄弟的肉。当斯宾诺莎听到如此信息,悲愤不已,准备到广场张贴布告:“最残忍的野蛮人!”谁都知道,这一去必定是有去无回。我们善良的范德斯皮克偷偷地把斯宾诺莎锁进房间,并拿走钥匙,让他躲过一劫,可是我们的哲学家实在无法发泄心中的愤怒,他后来到广场哭喊,这样一来,他的麻烦就来了。1677年当斯宾诺莎死去的时候,那个可能平庸但善良的画家兼房东范德斯皮克先生再一次为人类书写了善良的温度。当时斯宾诺莎的所有草稿都锁在抽屉里,范德斯皮克毫不犹豫地用游艇把整张桌子运送到阿姆斯特丹,送给了斯宾诺莎作品的出版商约翰·里厄沃茨(JohnRieuwertz),里厄沃茨不负众望,把斯宾诺莎的手稿陆续出版。今天我们应该感谢这样一些普通人,是他们用善良书写了文明薪火相传的篇章,为有些丑陋的历史留下一抹亮色。真不敢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又将有多少人会在第一时间把斯宾诺莎的手稿上交,然后就是争功邀宠的闹剧。是的,应该如拉普拉斯那样,我也不需要这个假设。我所感念的是,人类再次见证了善良的传递。即便在黑暗年代,一些人性的温度仍能穿越冰冷的时代之墙。

回望我们自己的短暂历史,我们见到了太多背叛、出卖、陷阱、提防与冷漠,我们的文化在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东西毫无顾忌地运用,并窃喜于把阴暗的招式玩弄得炉火纯青,而且乐此不疲。前年一位文坛前辈去世时,我本想写点什么,可是一想到他的作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都无法原谅他的背叛与出卖,因此作罢。你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没有善良。

善良生产着善良,罪恶复制着罪恶。诗人但丁在《神曲》开篇就说:“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是的,没有人可以躲过某些命定的劫数,但是,即便在黑夜时代,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之间唯一的通道就是善良,用人性的温暖去驱散内心的冰冷。或许这种些许努力,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需要反思的。

让我们记住那个伟大的名字———范德斯皮克,还有他善良的温度!

(20101221)

59.习惯那些无法习惯的事物

天快亮的时候,终于把那个表格填好,今年这样的徒劳努力已经做了好几次了,无他,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需要赶紧躺下睡两个小时,白天还有一天的课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起身,关掉电脑,点上烟盒里最后一支烟,在咽喉的疼痛中吸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克服痛苦只有用更痛苦的方式,这是一种情绪或者注意力转移的方式。这些年了,想了很多办法与内心时时涌现的寂寞与厌倦抗争,所有的热爱都死于过分的熟悉,如果这份熟悉又被人为地加上了许多约束条件的话,那更是一种彻底的落寞了:疼痛而无声。

今天在课间曾对学生们说:“不论遭遇什么,让我们努力并证明努力是可能的。”在今天的中国说出这样的话,多少有些天真的意味。其实,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不好意思再去说理想了,那是很让人羞愧的事情。之所以仍要给学生们说起努力与坚持的乌托邦,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机会)成为失败者。这话听起来很费解,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担负起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否则我们就是逃兵,问题是,我们无处可逃,没有人会为我们养家糊口甚至实现理想买单。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爸爸都是李刚,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被量身特招,即便遇到质疑,也有能力指使警察同志跨省追捕。夜里,在心里自嘲说,真应该让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警察同志们拿上逮捕令,到黄海美国的航母上,把那个舰长跨海追捕过来,再派一队人马到美国,把那个舰长的父母也捎带脚抓来,如果还嫌不过瘾,顺道把航母也俘虏过来,以示冒犯天威,后果很严重。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无法习惯的事物。我们再一次,以五千年的智慧做基础,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淡定、淡定、再淡定的九级浮云神功。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凡·高传记《渴望生活》时,被其中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永远无法习惯死亡!今天,我们习惯了一切不可以习惯的事物,然后,我们开始在内心里不习惯自己。当我们把习惯的与不习惯的差别不怀好意地完全抹杀,至少在本体论上毫无分别时,我们经历了那些难以言表的内心的撕裂感:羞愧于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张望。

这两年来,我不厌其烦地多次向学生们推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无非是以寓言般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信念:希望是一个好东西!按照我们有限的常识可知,大凡美好的东西总是稀缺的,也常会被某些人掠夺与侵占,因此,这个社会留给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并不多,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努力与坚持。恍然想到,四年前的夜里,也是这个季节,我和老乡王海波博士在校门口的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期间他强烈推荐我看这部片子,后来有幸在CCTV6上看到,果然不错,今天突然想到那些远去的日子,也不知兄弟是否还会独自喝两杯?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背影,还有一份悠长的思念。

世间最为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我们所希望的是其自身不让我们希望的东西。其实,这几年,我内心有很强烈的挫折感。转眼这一年又要过去了,我还没有想好该怎样对自己有个交代。虽然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但也曾没黑没白地努力与坚持过,尽管有些无地自容。突然想到应该给自己留下一句话:一个因梦想而改变,而又想改变梦想的人;一个因为渴望,而不屈不挠地渴望着的人。不说了,汉语言在表达有纵深感的情绪时,总会遇到表达的无力与茫然。人生是没有办法备份的,为了那些温暖的目光,我愿意相信美国诗人卡罗琳的一句诗歌:“当我们用尽时间和希望时,句号和别的停顿才会出现。”这也是我此时此刻想说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并证明努力是可能的!

(20101203)

60.刻下那些脆弱的未来

春运是一段充满柔情的艰辛之路,即便征途漫漫,我们也要回去,回到那个已经颓废破败的老屋,回到亲人身边,回到我们曾经熟悉的生活。这在当下就是我们中国人共有的信仰,包括我。寒假总是很急促,来不及准备,心情就开始浮动了,内心乱了,就做不成事情。我们知道那是远方的呼唤,那是通向过去的召唤。对于呼唤,我们总要及时应答,这是相互守护的基础。这个假期更显得忙乱,处理完试卷,赶紧跑到售票点买票,可惜票已经没有了。排了好久的队,一直坚持着,跟售票员说什么票都可以,只要在年前能够到就可以,还好,售票员折腾半天后告诉我有一趟动车的卧铺,赶紧买下,这个时候能够剩下的肯定都是贵票,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两天,一直在抢活,希望在走之前能够多处理一些,回去后能安静地陪老娘几天。下午终于把一个活的初步工作做完,点上一支烟,给妹妹打个电话,想告诉她我已经预订上车票,我知道老娘这几天一定在心里盘算着我什么时候回去,夜里肯定睡不踏实。可惜妹妹不在家,母亲接的电话,她只能用力地喘着气,我在电话里能够听到呼呼声,有些弱,内心里突然很难受,赶紧安慰几句,告诉老娘我过两天就回去,票已买好,并告诉她我这边一切都还好,不用担心。挂掉电话,眼睛有些发涩。母亲喉切除后,也越发衰落,每每想到她艰难的一生,我内心总是无法平静。我必须回去,我是她最大的希望。我要告诉她在这一年里发生的那些“传奇”,并满怀信心地告诉她,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一定要多活几年,陪陪我,看看孩子们的成长,听听我们的故事。其实,这一年里,我感觉很失败,几乎一事无成。但她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好的,做什么事都能成。她哪里知道现在的江湖不好混啊,我不能和已经不能说话的老娘说这些,我要和她说那些“传奇”。恍然想到一个东德人拍的电影《告别列宁》,那种心情我真的能够理解,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看过那部片子。有些情感是人类共有的。点上一支烟,感觉心里很乱,突然想找个朋友聊聊天,拿过手机,翻了一遍通讯录,竟然不知该给谁打,只好颓然地把手机丢到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