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10

第10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次大分裂时期(1)

1.“挟天子以令诸侯”

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力量,在中央筹建了一支新军,称为“西园八校尉”。新军正统帅是宦官蹇硕;副统帅是大贵族出身的袁绍。曹操也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第二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辩即位,年仅14岁,由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谋划诛灭宦官,以巩固外戚地位,并打算召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以为声援。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杀几个首恶的宦官,只要交付狱吏去处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宦官全部杀死,更不必引进外兵,以免朝廷受制。但何进一意孤行,没有接受曹操的意见,又走漏了消息。结果宦官先发制人,提前杀死了何进。袁绍闻讯后,立刻带兵进宫,杀死了全部宦官。这时董卓已经领重兵进京,在混乱中毫不费力地控制了首都。不久,又废掉少帝,另立刘协为献帝,朝廷大权完全落入他的手中。董卓十分跋扈和残忍,他的军队由汉、胡等多种民族组成,军纪很坏,经常在洛阳附近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董卓企图拉拢曹操,但曹操不愿和他合作,因此改名换姓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混乱,出现了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势力割据与混战的局面。在混战中,曹操“明设赏罚,逐间设奇,昼夜会战”,广招贤士,势力发展最快,在兖州建立了根据地。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的牧守和地方豪强,在讨伐董卓的名义下纷纷起兵。其中有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以袁绍的声望最高,因此大家公推他当盟主,各地军队由他统一指挥。这时曹操还没有固定的地盘,粮草器械靠张邈接济,因此要受他的节制。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义军失败。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冬,盘踞在南阳的袁术,勾结幽州公孙瓒进攻袁绍和曹操,企图夺取冀州和兖州地盘。曹操当时与袁绍利益相同,对袁术不满,因此袁术与公孙瓒很快结合了起来。但公孙瓒的军队不久就被袁绍击溃,逃回幽州。袁术进军陈留,也被曹操接连打败。荆州牧刘表又从襄阳逼近袁术的根据地,并切断了他的粮道,袁术被迫退往淮北。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率大军征讨曾助公孙瓒攻打曹军的徐州牧陶谦,连下十余城,杀男女数十万。初平五年(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讨伐陶谦。恰在这时,曹军留守张邈、陈宫勾结吕布造反,曹操撤军北归,打败叛军,重新巩固自己的地盘。

当曹操与吕布在兖州鏖战之时,李催、郭汜发生了火并,汉献帝落入李催手中。后来李催部将杨奉叛变,与董承、韩暹等人拥献帝辗转回洛阳。自经董卓之乱,洛阳已残破不堪,还都之后,朝廷百官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粮食十分缺乏,有些官员甚至饿死在断垣残壁之下。而当时各州郡的牧守,皆拥兵自重,没有谁肯来过问皇帝的困难处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由长安回到故都洛阳,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见洛阳残破,乘机迁都许昌。从此,曹操牢牢控制了东汉政府,“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很大的优势,以献帝名义东征西伐,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

当时袁绍盘踞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已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军南下,与曹军会战于官渡。当时曹操集结在官渡一带的军队不超过三四万人。双方兵力如此悬殊,因此曹操部下有些人对于能否打败袁绍缺乏信心。白马、延津之战是官渡决战的序幕,曹操连战皆捷,大大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将士们战胜袁绍的信心。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军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此时冀、幽、并、青四州皆已归入曹操势力范围,统一北方的事业基本完成。

2.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曾派入与刘表联络,希望他夹攻曹操。但当时荆州有叛乱,刘表无暇北顾。袁绍战败,曹操回师击刘备,刘备逃奔刘表。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追击袁氏余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曹操担心荆州落入刘备或孙权之手,匆忙对荆州发动了进攻。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大军入境,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

曹操认为刘备、孙权都不难吞灭。他在写给孙权的信中说:“我带领八十万大军,准备和你一起在江东会猎。”孙权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面对曹操的军事威胁,孙权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很多人都惧怕曹军威力,认为只有投降一途。实力派人物周瑜、鲁肃等人则主张抵抗,他们对曹操的军事实力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曹操本身的军队只有十五六万,但连年作战,已十分疲惫。而且自从南下以来,有很多人感染了疾病,战斗力不会很强。刘琮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七八万人,他们投降不久,心怀疑惧,也不可能认真打仗。曹操军队的优势是骑兵,水战非其所长,舍长就短,对他们很不利。何况马超、韩遂占有关西大部分地区,威胁着曹操的后方,曹操不可能长期留在南方作战。周瑜等人认为江东出兵三万,再加上刘备和刘琦的两万多军队,足以打败曹操。在周瑜和鲁肃的鼓励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冬之际,曹操率水陆两军从江陵出发,沿长江东下,到达赤壁时,与孙、刘联军相遇;曹军初战不利,退至北岸乌林,双方夹江布阵。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攻,先致书曹操,诈称投降。到约定投降之日,黄盖用大船数十艘,船中装满薪材,灌以膏油,外面盖上帷幕,使曹军不易察觉。快驶到北岸时,各船同时点火,当时正值东南风大起,火势冲天,曹操战船皆不及躲藏,很快就被燃烧了起来,接着又燃烧到岸上的营寨,曹军大乱,孙、刘联军乘势冲杀,击溃了曹操的军队。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自己带领一部分军队狼狈地退走了。

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3.诸葛亮与蜀国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的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猇亭一战,刘备大败,召诸葛亮嘱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急忙哭着表示:“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待蜀国,仍陈大军于蜀国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方。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率大军围合肥新城。魏明帝亲率水军东征,命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蜀军全线撤军。

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他作为一代名相,在三国时期进行的纵横天下的军事策略和治理蜀国取得的业绩,使他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永远成为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4.高平陵政变以及蜀汉和东吴的灭亡

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能体现他深谋远虑的历史事件。齐王曹芳即帝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曹爽培植党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则不动声色,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曹爽奏请皇上将司马懿提拔成太傅,但没有实权,这样司马懿就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军权,而曹爽将他的几个兄弟都安排到了重要部门,从而掌控了曹魏政权。司马懿为了迷惑麻痹曹爽,干脆向皇帝请了病假,长期在家休息。但在暗地里,司马懿招募训练了3000名死士,并争取到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元老重臣的支持。曹爽的心腹河南尹李胜调往荆州任刺史,借着向司马懿辞行的机会前往打探消息。司马懿当然知道李胜的来意,又故伎重演,假装已经病入膏肓,两个侍女给他穿衣服都穿不上,喂他喝粥他洒得满身都是,也难怪后人评价司马懿阴险狡诈。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魏帝曹芳拜谒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其心腹率领禁卫军出城护驾。司马懿看时机成熟,带领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3000死士假传太后旨意关闭城门,占据武器库,并派兵占领城南洛水上的浮桥,封锁曹爽回京的通道。然后司马懿派司徒高柔临时行使大将军的权力,占领曹爽的军营,命太仆王观行使中领军的权力。这样,司马懿就完全控制了军权。布置完毕后,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人联名上书魏帝曹芳,列出曹爽的种种罪状,并要求罢免曹氏兄弟的权力,如若不然,就军法处治。奏章传到高平陵,曹爽兄弟慌忙把皇帝车驾留在伊水,征发了几千名屯田兵筑寨守卫。司马懿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并说自己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最多革职免官,绝不治罪。曹爽等人回到洛阳,向司马懿请罪。

不久,司马懿就以大逆不道、企图谋反的罪名将曹爽集团全部处死,并灭其三族。司马懿收拾曹爽一伙的时候,还跟曹爽的心腹何晏开了个玩笑。何晏是魏晋名士,司马懿让何晏去主持审理曹爽集团的“谋反”大案。何晏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也顾不上什么昔日好友、旧时同僚了,刑讯逼供,坑骗引诱,什么招数都使出来了,为的是讨好司马懿,幻想着得到宽恕。等到何晏将案子的审判结果呈给司马懿看的时候,司马懿用手指头比画了一个“八”字,意思是要杀八个家族他才解恨。何晏报上去的只有桓范、丁谧等7个人,司马懿一个劲儿摇头,说还不够。何晏岂不明白,战战兢兢地问:“难道还有我?”司马懿点头道:“这就对了!”当即把何晏推出去斩首灭门。高平陵政变后,曹魏政权完全被司马氏集团掌控。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曹魏大规模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提倡增加生产,北方经济逐步上升。关中曾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人民流入荆州的十余万家,听说本土安宁了,都纷纷回乡。战乱时到辽东避难的农民,也纷纷渡过海峡,回到山东。社会经济的日益兴复,使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和蜀虽然也注意境内土地的开发和生产的恢复,但是,由于那些地区都比中原开发晚,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都赶不上北方。吴国由于赋税徭役都很繁重,刑罚也很严酷,再加上豪族地主的残酷压榨,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相互残杀,政治局面动荡不安。蜀国连年攻魏,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诸葛亮死后,以刘禅为首的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所以,吴、蜀力量日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