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3679600000034

第34章 人生礼仪与民俗(4)

闹洞房是极具趣味性的一种庆贺形式,这一点与现代人追求刺激和个性的心态不谋而合,因此闹洞房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

然而古人闹洞房却不仅仅是为了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古人的鬼神观念很重,民间有洞房时常出没狐狸精和各种鬼魅的说法,古人闹洞房就是为了驱邪避凶,防止阴气过重,伤害新人。也有些学者认为,闹洞房源于古代“听房”(躲在新房窗外或新人床下偷听以取笑新人)的习俗。

9.掀红盖头

红盖头既是新娘在婚礼上的一件重要饰品,也是一件颇具文化气息的象征物。新娘的红盖头一般由娘家亲友盖上,而为其掀开红盖头的却是自己的丈夫。应该说,红盖头寄托着一对新人的纯洁希望,也寄托了两个家庭的祝福。

关于如何掀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民间讲究很多。比较普遍的是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也有的地方使用筷子或其他物品掀起红盖头。

有学者认为,掀红盖头主要有两种寓意:一种就是希望新娘早日怀胎,为夫家添丁;另一种则是暗喻新娘在夫家的从属地位,劝其全心全意侍候夫君。

10.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

在掀完盖头后,新婚夫妇还要根据旧俗喝交杯酒,食用子孙饽饽。喝交杯酒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古时人们称交杯酒为合卺(jǐn,古代婚礼中专用的一种酒瓢)酒,其中“卺”就是一种用葫芦制成的酒具。人们在洞房中所用的两个“卺”一般为同一葫芦制成的,以此比喻夫妻二人一体。

后来这种酒具逐渐被酒杯代替,为了保持夫妻合一的美好寓意,人们就发明了“交杯”的方法。由此可见,夫妻婚后喝交杯酒的习俗主要是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有琴瑟合鸣的美好寓意。

进洞房后,新婚夫妇除了要喝交杯酒,还要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其实就是一种饺子,不过这个饺子的馅料比较特殊,其中既没有菜也没有肉,而是由各色果品制成的,人们制作这种特殊的饺子,主要是取其早生贵子之意。在煮子孙饽饽时,人们一般会故意将其煮得半生不熟,然后在新娘吃子孙饽饽时,再问上一句:“生不生?”新娘在出嫁前已经提前被告知了此种情况,因此定会回答:“生。”子孙饽饽寄托了人们传宗接代的朴素愿望,也是中国人重子孙传代的重要体现。

11.守花烛

花烛就是洞房中刻有龙凤纹饰的红蜡烛。此种蜡烛很有特色,即两根蜡烛只有一根烛心,古人有男左女右的说法,因此若左烛先灭人们就认为男方会先逝世,相反则是女方先逝世。无论是哪一方先逝世,在古人心中都是不吉之兆,最好的莫过于夫妻二人同登极乐,因此古人就有了新婚夜守花烛的习俗。若一方的蜡烛先燃尽,就要立刻将另一根蜡烛也熄灭,以此明志。

与此种习俗中的花烛类似,民间还有一种长命灯。长命灯在婚礼当天刚出太阳时就要燃起,且必须维持一天不灭,否则就有夫妻关系半路破碎的凶兆。

婚后习俗

婚后习俗与婚前和婚礼当天的习俗相比要少得多,一般都以回门(即归宁)为主。回门就是指新娘带着夫婿回娘家,最早是汉族人的一种婚姻习俗,现在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回门的习俗。

古人回门是很有讲究的,嫁做人妇后,妇人就不可以随便回娘家了。刚结婚的新妇若想回娘家,必须选择婚后的第三、第六、第七、第九、第十日,不然就要等到结婚满一个月。在结婚未满月时回娘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在娘家留宿,必须当日返回。这主要是因为古人信奉新婚月内不空房的说法。

五、寿诞习俗

寿诞即人们常说的生日。在我国古代过生日也是一件有讲究的事,此处重点介绍有关成年人的寿诞习俗。

做寿

旧时人们十分重视做寿,尤其是五十岁后,几乎逢十必大操大办一番。其中尤以六十、八十整寿的规模最盛大,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做大寿”。

民间为老人做寿时,常将寿桃、寿面作为礼物敬献给主人,除此之外,也有人会赠送寿联。在老人做寿当天,亲朋好友都要来祝寿,晚辈们还要一一给“老寿星”跪拜作揖,献上祝词。一般来讲,人们常说的祝词都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祥话。

宾客都奉上祝词之后,寿宴就要开始了。在寿宴上,人们不仅要共食寿面,还要喝寿酒。

其中寿面的历史极为悠久,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说寿面的形成与汉武帝有关。有一次汉武帝对群臣说:“人们都说人中的长短与人的寿命有关,人中若有一寸,则其人可活百年。”武帝话音刚落,旁边的东方朔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对武帝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岂不是有八寸长的人中了?那他的脸得多长呀!”众人听后也笑了起来。忠臣都表示应该用一些不这么极端的方法表达人们想要长寿的愿望,想了半天,大家一致认为细长的面条能够作为祝福别人长命百岁的吉祥象征。此后,这种说法被人们逐渐发展成了吃面条、盼长寿的习俗。这就是长寿面的由来。

关于人们在寿宴上所喝的寿酒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寿酒的配方为南岳衡山的道士所制,他们曾用此配方制成的仙丹救了宋徽宗宠妃黛娥的性命,机缘巧合之下,这个配方被民间的一位郎中得到了,他将其与酒融合在一起,制造出名扬天下的寿酒。后来,民间就有了每逢寿宴必喝寿酒的习俗。除了吃寿面、喝寿酒,旧时的富人家还会专门请来戏班,为过寿的老人唱寿戏。

为老人做寿是子女们表达孝心的大好时机,对已经出嫁的女子而言更是如此。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六十六掉块肉”的说法。其意就是说,老人六十六岁是个“坎儿年”,如不小心就要遭受掉肉之苦。民间流传的破解方法是必须让已经出嫁的女儿在父母过生日时买上一块肉,且这块肉必须是一刀切下去的。女儿买好了肉之后,要顺着墙根将肉扔到对面去,据说这样就可以化解父母的年灾了。

做寿作为最重要的寿诞习俗,在我国流传已久,有学者考证,其基本雏形自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后经人们的不断改良,成了风靡全国的习俗。

冥寿

冥寿又名阴寿,也就是死人的生日,旧时人们有为过世的长辈过冥寿的习俗。为死者做冥寿与人们平常在家过生日不同,必须聘请“专业人士”到“特定的场所”举行。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是和尚或道士,而特定场所就是寺庙。做冥寿的大体程序与做寿类似,但必须供放冥币。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为已故的亲属做冥寿了。

借寿

古人认为人的寿命长短都是有定数的,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但人们同时也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将他的寿命借给自己,自己就能够超越原定的寿命,活得更长久。在这种思想的泛滥下,民间产生了借寿的习俗。

一般来讲,借寿仅发生在亲人之间。旧时,谁家如果有人重病难愈,人们就会认定此人即将寿终。人们不忍自己的亲人离世,就会将自己的寿命“借”给病人。人们借寿一般都会到庙中祭拜神灵,在祭拜的同时,心中暗语愿减去自己多少年的寿命,以救助某某人。通常家中会有多人到寺庙中为死者借寿,这样一来,你一岁、我一岁,大家都不用减太多,不会过分影响自己的寿命。民间传说,如果借寿之人不是出自自愿则借寿不会成功。

六、丧葬习俗

停柩

古时家中若有人死去,人们会有停柩的习俗。所谓停柩就是停尸,即将死者停放在家里,而不直接下葬。古人停柩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走得更安详。一般在停柩时,人们会为尸体沐浴更衣,保证其能够干净舒适地去投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往往早在停柩期间里就为死者寻找了一块适宜建造阴宅的风水宝地,使其保佑家族昌盛繁荣、子孙富贵荣华。除此之外,也有因为遭遇了战乱等特殊情况,不得不停柩待葬的。总的来说,停柩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习俗。

报丧

报丧是古人继停柩之后的又一习俗。将某人死亡的消息传达给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报丧。

报丧的习俗自周代即已盛行,后来此种习俗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报丧形式。例如有的地方用放鞭炮的方式通知同村人自家有人逝世了。也有的地方会在门口挂上白布,作为报丧的标志。不过最流行的报丧方式还是让专人去挨门挨户通知。但是有些地方认为报丧是十分晦气的一件事,因此每报一家就要漱一次口,用以驱邪。

除此之外,送信报丧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报丧形式。在写报丧信时,人们以简洁明了为主要准则,一般不会详尽叙述死者的生平,而只将其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预计入殓下葬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以便通知人们前来参加葬礼。

报丧虽然形式简单,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丧不仅是联系死者与生者的一种形式,更是增进亲朋好友感情的一种手段。

做七

做七又名斋七、烧七,是古代延续至今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习俗。旧时,无论谁家死了人,都要按照旧俗做七。做七是指每隔七天祭祀一次死去的亲人,直到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等到七七全部结束后,人们才能将死者送到墓地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