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20

第20章 苹果风波(2)

在乔布斯看来,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苹果公司的感情。苹果公司的成败几乎都系于他一身,几次大危机都是由于他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最后他却总是能不遗余力地带领公司走出泥潭。不管是当年叛逆的青年乔布斯,还是如今温文尔雅的绅士乔布斯,对“苹果”的态度都是说一不二的。

乔布斯过去花许多时间寻找能够产生新产品的技术,但是现在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不可能做深入的研究。有时在睡觉的时候,会冒出一些平时想不到的点子。他在因特网的六个新闻站点上登记注册,每天能收到大约300份电子邮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里面大谈他们的新构想。

工作多年以后,乔布斯说:“太多的事情令人感到遗憾,但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那些你没去做的事。如果我早点明白现在才明白的道理,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但这又怎么样呢?关键是要把握好现在。生命是短暂的,不久以后我们都将走到尽头,这就是现实。”

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让乔布斯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过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并抢占了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在后来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当1981年IBM宣布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的时候,有很多观察家预言,那些率先开辟微型计算道路的年轻小公司的日子不会好过。但苹果公司的反应让这些观察家大跌眼镜——它在一份全国性的报刊上刊登了整版的广告,内容是:“欢迎IBM公司!”

然而,尽管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因为IBM的介入而减少,但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苹果公司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非常的举动。报纸上的欢迎词墨迹未干的时候,“苹果三号”电脑的宣传广告就已铺天盖地。乔布斯在苹果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会议中说:“自1977年我们推出苹果二号电脑算起,至今整整5年过去了。5年来,我们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我们在顾客善良的表扬和首肯中忘记了一切。我们甚至忘记了作为一个科研群体应有的上进的使命。我们什么也没做。如今困境已经横在我们的面前。今年4月,IBM宣布进入个人电脑市场,这对我们的发展已构成灾难性的冲击,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在对苹果的市场虎视眈眈。虽然苹果二号电脑仍然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我们不时也能听到顾客的抱怨声。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被认为是垃圾,我们永远要居于竞争前列。IBM这个巨大的竞争对手来了,在很短时间内它将会推出我们不敢轻视甚至难于匹敌的精华。苹果公司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是宽敞的却通向没落的魔鬼大道,一条是布满荆棘却通向更加辉煌的领域。苹果公司的精神是永作开路的先锋。苹果行动的时间到了!”

公众的热切期盼、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竞争对手的挑战,让苹果公司的科研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总经理麦克尔·斯科特亲自上阵,“苹果三号”电脑呼之欲出。

出人意料的是,从一开始“苹果三号”电脑就麻烦不断。斯科特对于“苹果三号”的市场定位,显然超出了当时业界的科研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乔布斯的“倾听消费者意见”的忠告,也被斯科特远远地抛在了脑后,这直接导致了“苹果三号”电脑的一再延期,科研人员没法将斯科特的想象变成现实。

斯科特对于商业营销知识的匮乏开始暴露出来,在当时的大环境逼迫之下,斯科特放弃了对“苹果三号”高端技术的追求,以此来换取时间。1981年的圣诞节成为了50名苹果科研人员的噩梦。暴跳如雷的斯科特,用解雇的非常规手段来警示研发人员加快速度。

很显然斯科特的逼迫收到了效果,1982年5月,在延期了半年之后,“苹果三号”电脑终于上市。然而,此时的“苹果三号”和苹果公司当初的预想大相径庭。一大堆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让“苹果三号”电脑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粗制品。电脑的半导体芯片和印刷线路板上的插口并不配套,甚至根本就无法插牢,在装运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掉了下来。

可想而知,当等了许久的苹果用户们拿到手的是这样一款机器时,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让很多人感到吃惊。苹果公司不断接到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更有甚者将苹果公司以商业欺骗为名告上了法庭,苹果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用户信任危机。

同时,IBM的趁虚而入,使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大部分顾客的倒戈让苹果公司的股价连连下跌,舆论的枪口也对准了乔布斯和他的助手斯科特。很多人都相信,那个曾经创造神话的苹果公司,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有人不这么想。

事实上,彼得·林奇对苹果股票的兴趣一直浓厚,同时他也在寻找着最佳的买入时机。彼得·林奇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产品,选择那些自己相当了解的产品的公司股票,是成功投资的最好出发点。从日常生活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中,发现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

彼得·林奇真正下定决心买入苹果公司股票缘于一次家庭聚会上的谈话。

那一天风和日丽、景色宜人,彼得·林奇难得有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周末的愉快时光。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向父亲诉说她们过去的事迹和未来的愿望,这让彼得·林奇开心不已。

然而女儿玛丽的话很快让他松弛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爸爸,我可以要一台最新的苹果电脑吗?我想在家里也可以使用它。”

女儿不经意间的言语让彼得·林奇恍然醒悟——苹果公司的情况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糟糕,他们在过去的时间中给人们留下的良好口碑,依然能够帮助他们在市场争夺中博得大众的青睐。

当彼得·林奇回到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时候,部门经理也找到了他,并向他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说,他们的办公室需要两台新的苹果电脑。

“可是,为什么非得是苹果电脑呢?”彼得·林奇看着他的部门经理,奇怪地问。

“先生,我认为苹果电脑是最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部门经理的话再次给了彼得·林奇启示,苹果电脑的受众人群的确受到了市场的打压,但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潜在市场的不断扩大,苹果公司依然有发展潜力。

彼得·林奇很快买入了整整100万股苹果公司的股票,这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生涯中,这样不经过市场的调查和研究而全凭感觉来操作的投资少之又少。对于苹果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王者地位的深信不疑,显然成为了彼得·林奇贸然投资的最大诱因。

彼得·林奇敏锐的市场嗅觉得到了佐证。在经历了一个地狱般的季度之后,饱受争议的“苹果三号”电脑不得不停产一段时间。这也给了苹果高层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来重新规划市场。

斯科特成为苹果公司惨败的罪魁祸首,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正是他的离开,让公司摆脱了斯科特“一味蛮干的计划”,得到了重新调整的机会。对市场定位和机器本身的改造和调整,以及一批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的加入,让“苹果三号”电脑的商业目标更加明确。重新回归市场的“苹果三号”以贴合消费者心理的形态重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苹果公司的股票也开始渐渐回暖,股票行市开始出现回升。

彼得·林奇无疑成为了最大的收益者,他持有的苹果公司股票,让他获得了近乎一倍的投资利润。这次完全凭借灵感的投资操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让彼得·林奇对苹果公司更有信心。

彼得·林奇执着地认为,经过了“苹果三号”的失败,苹果公司已经找回了重新占领市场的基础,尽管同IBM的竞争让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变数,但苹果公司的技术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而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让乔布斯和他的助手们能够更加重视市场的占领和开发。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股票是可以预见的。

然而彼得·林奇看似天衣无缝的投资策略分析中,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电脑天才乔布斯。

作为苹果公司的创造者,乔布斯在技术发明方面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个电脑公司的领军人物,乔布斯缺乏的是对市场风险的预见性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他是个出色的技术领导人,但绝不是一个称职的经营管理者。这让苹果公司在同IBM的对决中,一直不占上风。

在暂时性走出低谷之后,乔布斯的狂悖开始发作。他甚至对下属说:“如此凶猛的IBM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不过如此。看来,我们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地位是稳不可攀了。”

在这种优越感的驱使下,苹果公司又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发新的个人计算机。三百名工程师和程序设计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忙碌。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丽萨电脑”,成为了乔布斯冲击IBM的第一弹。丽萨电脑使用极为方便,消费者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掌握。这种电脑还配有一个手掌大小的控制设备——

鼠标,只要移动鼠标,电脑屏幕上的光标就会随之移动,它为操作人员随意地使用电脑提供了极大方便。

与此同时,另一款名为“麦金托什”的电脑草图也在研发小组的计划之中。苹果把厚望都寄托在这样的高端产品上,他们期望这些高端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举击败IBM。

1983年4月,全新的“丽萨电脑”上市了。苹果公司凌厉的广告攻势,一时间让“丽萨电脑”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苹果三号”事件的后遗症让很多顾客顾虑重重,他们仍对这款电脑持观望态度。

“丽萨电脑”是一部优秀的电脑,它对资料的处理速度是“苹果二号”和“苹果三号”的四倍,而且记忆力极为庞大,是当时美国电脑业最为先进的产品。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软件,且每部高达三万美元的售价,超过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结果可想而知,丽萨电脑没有给苹果公司带来奇迹。尽管公司营销人员绞尽脑汁地想尽各种办法,但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麦金托什”电脑也遭遇了同样的状况。决策上的失误让苹果公司又一次丧失了领先市场的时机,危机变得更为严重。在1983年终结算时,在一千美元至一万美元的个人电脑市场里,IBM由1982年的30%升到35%,苹果公司则由26%跌到19%。

危机四伏的苹果走向了背离市场的极端,乔布斯开始认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从百事可乐挖来了斯卡利,并希望借助斯卡利的管理才能扭转日益糟糕的局面。

但雄心壮志的斯卡利并没有得到乔布斯的充分信任。乔布斯拒绝斯卡利插手“麦金托什”小组的事务,这让斯卡利的改革和管理受到了制约。两个人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孤傲的乔布斯在1985年9月宣布辞职,苹果公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和荣耀,股票也开始猛跌。

当彼得·林奇看到这一点时,他的股票收益已经开始降低。对苹果公司市场占有能力的信任,让他坚持了长期持有的策略,却也因此遭受了本不必要的损失。

但彼得·林奇很快调整了策略,从长期持有变成了短线投资。对于这次的投资失利,彼得·林奇并不感到懊悔,苹果公司接下来的变化,让他的短线投资成为了可能。

斯卡利原本是百事可乐的销售经理,1983年出任苹果公司总裁。在许多重大决策上,乔布斯总是独断专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所有人,这令斯卡利难以忍受。于是斯卡利借乔布斯一系列的失误,迫使董事会作出选择:只要乔布斯留在苹果公司,他就去另谋高就。结果,乔布斯被踢掉了。乔布斯顿时觉得众叛亲离,一怒之下,卖掉了手中所有的苹果公司股票,并发誓要做一番比创建苹果更大的事业。

辞职几天后,乔布斯又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继续他的事业之旅,但苹果公司在他离开之后变得一蹶不振。

此后,苹果公司便走向了末路,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从领先一时沦落为弃儿。这之后,不断传出苹果公司将被其他公司兼并的消息,这使公司的股票在股市中还有过几次短暂的起伏。但最后仍不了了之,其股票自然也从炙手可热的蓝筹股跌落为人见人弃的垃圾股。

彼得·林奇在投资苹果公司的股票中,错过了一举获得厚利的机会,算是一个小小的失策,虽然并没有造成亏损,但其过程仍然存着惊险。

这也说明,在股票市场上要准确地把握一个机会非常困难,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常常会使你原先的计划落空。

所以,在股票市场上,灵活而敏锐的调查非常重要。经验有时也可成为阻碍你成功的一个障碍。

彼得·林奇也承认,自己并不是没有失误过,在苹果公司的股票投资上,就存在一些失误。但这种股票只是彼得·林奇所投资的上千种股票中的一种,这对彼得·林奇的投资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