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26

第26章 青睐与回避(2)

第十,用抽资摆脱做法的子公司。通过抽资摆脱做法独立出来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已经是独立自由的经济实体,这种公司常常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例如安全负有公司和美国玩具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分别和芝加哥“双”公司以及州际百货公司脱离了关系。大型母公司不希望子公司采取抽资独立出来后陷入困境,因此,在子公司独立出来之前,就已经为子公司具备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做好了准备。新独立的公司通常容易被人误解,也很少能引起华尔街投资者的注意,而且它们的说明书通常准备得仓促、朴素,内容也不含夸张的成分。

第十一,拥有行业和业务垄断性。彼得·林奇总在寻找拥有行业和业务垄断性的公司,他认为理想的公司都有这样一个壁龛。彼得·林奇曾引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巴菲特曾经购买马塞诸塞州的新贝德福的一家纺织厂的股票,但当他发现纺织业没有壁龛后,便改而投资华盛顿邮报。吸取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彼得·林奇也尽可能多地选择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它占有波士顿九成的印刷广告市场,医药公司和化学公司也都有自己的壁龛,这是因为其他公司受到生产同样产品的许可限制。当一家化学公司花费了数年时间得到甲氰咪氨的专利权后,所有与其竞争的公司都不能生产这种产品了。同样,一旦公司获得专利并且联邦政府允许该公司生产杀虫剂或除草剂,那么这个公司就等于抱住了一棵摇钱树,它的股票就会变得极具投资价值。

如果一家公司同时拥有以上的11条优点,那简直就是上帝赐予你的发财良机。伟大的彼得·林奇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以比公司董事的买价还低25美元的价格买入一家清洁公司的股票时,兴奋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我不是在做梦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投资者没有必要执着于每一只股票的盈亏,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业绩非常好的股票,就可能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只要在你构造的资产组合中有一半以上的个股能够赚钱,就是一个令人非常满意的资产组合。但投资者不应该因此而放松警惕,以避免被糟糕的股票所左右。

不简单地以股价的高低和市场的状况作为购买或冷落一只股票的标准,这是彼得·林奇一贯的投资风格。相比这些,股票背后公司的收入、利润和发展前景,很快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的涌现,更能提高投资者对它的关注。彼得·林奇同样有敬而远之的股票,这些股票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名称花哨的股票。花哨的名字能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关注,并给投资者带来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主要”、“高级”、“微型”的字样总是能够使人乍听之下便产生投资的热情。真正安全的反而是那些普通的甚至傻里傻气的名字。

第二,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受到了绝大部分投资者的关注,投资者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买入这样的股票。

的确,你有充分的理由做这样的选择,热门股票的上涨速度快得几乎让人不可思议。然而彼得·林奇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是他最忌讳的。他的分析也是入木三分:由于只有投资者的希望和稀薄的空气在支撑它,所以它涨得快,跌得更快。当它下跌时,它不会慢慢地跌,也不会跌到某一个你能脱身的价格时先停一下。如果你卖得不及时的话,你很快就会从赚钱变成赔钱。如果你想凭借购买相继出现的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票过活的话,那么你很快就得接受福利救济。

看看家庭购物网络公司的股票走势图,你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是一只最先流行起来的网络购物行业的热门股票,它从3美元涨到47美元然后又跌回3美元,前后只用了16个月的时间。如果你是以3美元购入并以47美元卖掉,那当然再好不过。可是对于那些以47美元购入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很快恶化,并且竞争对手大量涌现,投资这种公司的股票简直就是玩轮盘赌。高速增长和热门的行业吸引了一批希望进入该行业的精明的创业者,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却无法用专利或者壁龛来保护它,那么当你获得成功之后你就无法避免仿造者对你的侵害。

第三,高风险的股票。新公司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时风险相当大,能够生存下来的新公司非常少。而对于风险大的股票,人们通常认为应在首次公开发行时购买,否则就赚不到钱,但彼得·林奇并不这样认为。虽然有时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让你在短短一天内就获得惊人的回报,然而这种被人吹捧得很厉害的公司通常连收益也没有,却不缺乏公众的期望和从股票销售中获得的大笔现金。彼得·林奇提醒业余投资者,如果公司的前景非常好,那不如等一段时间再购买它的股票,给自己一些时间做充分地调查,这样才能成为很好的投资者,并在投资中获利。急于求成有时往往会事与愿违。

第四,“多样化恶化”公司的股票。频繁地收购、搞多样化经营虽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是恶化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是“多样化恶化”最风行的年代,那些看起来最聪明的人都相信,自己既然可以管理好一项业务,因此同样也能管理好其他的业务;在一般人的眼里,搞单一经营不会引起更多的敬意。当这个疯狂的收购时代随着1973~1974年股票市场崩溃而结束时,地人们才恍然大悟发现,他们原来认为最聪明能干的管理人员也并非那样地才华横溢,他们曾经的所有想法几乎都被推翻了。吉列公司、联合化学公司、美国工业公司等都经历了这样的“多样化恶化”,对于他们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都是一场梦魇。为什么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比例如此不协调呢?彼得·林奇认为,这与“协同作用”有关。他说:“如果一家公司必须收购点什么,我更希望它收购与业务相关的公司,但是一般来讲收购总会让我感到紧张。在收购中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一掷千金,用高价来标榜自己的势力,对收购来的公司期望太高而又管理不善。相比而言,我更愿意看到积极的股票回购举动,因为这才是最纯粹的‘协同作用’。”

第五,号称“某某第二”的公司股票。被吹捧为“某某第二”的公司是彼得·林奇避而不买的又一种股票。不管是麦当劳第二、IBM第二,还是英特尔第二、迪斯尼第二都从来没有某某公司做得那样出色。在别人的阴影下生存注定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事实上,当人们把某只股票吹成是某某股票第二时,这不仅表明这只股票将成为明日黄花,同时那只“某某公司”的股票也牛气将尽。当其他的快餐公司都纷纷被称作“麦当劳第二”时,不仅他们的股票开始出现下跌,麦当劳的股票也会经历一段困难的时期。现在大多数的电脑公司都努力不要成为IBM第二,这说明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还不错。

第六,供应商公司的股票。如果一家公司把25%~50%的商品都卖给了同一个客户,那么你在购买它的股票时,就一定要格外地谨慎。因为对于一家供应商而言,失去一个客户就会带来重大的损失,购买这种供应商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很难获得成功。因为深悉供应商害怕取消合约的被动地位,所以大客户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压低价格并迫使供应商提供其他的优惠条件。如果是给客户提供配件的公司,你很难预料它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你生产的配件了,一旦与大客户的合约终止,供应商公司就会利润大跌甚至破产,留给投资者的股票,也只能是一堆废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