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27

第27章 多事之秋(1)

观察你的朋友,你可以知道他买什么牌子的计算机,喝什么牌子的饮料,喜欢穿什么样的拖鞋以及去看什么类型的电影,这些都是有益的线索——可以引导你发现合适的股票。

——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

1986年,注定是华尔街的多事之秋。

在这一年里,不但彼得·林奇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许多投资者也在股市中大发横财。市场的疯狂造就了一批年轻的金融巨子,然而他们一方面在华尔街从事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另一方面却像卡洛斯与丹尼斯·莱文一样,做着一些见利套利的勾当。与之相对应的是,普通的投资者却在他们背后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损失。其中,汉德图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汉德图斯是彼得·林奇的朋友,他是一位业余股票投资者,每天早晨花大量的时间翻看《华尔街日报》和《股票市场时事通讯》来了解股市动向。1986年,汉德图斯正在寻找另外一只上涨潜力巨大而同时风险又很小的股票。而这一年,不管是《华尔街日报》还是《股票市场时事通讯》,都在向投资者推荐温彻斯特磁片机公司,并且极力鼓吹这是一家非常有潜力而且发展前景大好的公司。

当时,汉德图斯并不知道磁片机是什么东西,这反而给他增加了一份神秘感。他还从经纪人的电话中得知,著名的经纪公司——美林投资公司计划对温彻斯特公司进行大量投资。

汉德图斯马上意识到自己发财的时机到了,并且自以为是地认为,如果这一次投资成功,那么他将成为一个富人,不用再每天上班,也不用再吃廉价的面包,对投资美好前景的幻想让汉德图斯有些晕晕乎乎了,在他看来,自己对磁片机公司的研究分析已经足够充分。于是,他很快把自己含辛茹苦赚来的3000美元投到温彻斯特公司的股票上。

然而让他大跌眼镜的是,磁片机行业出现了专家们从未预料到的竞争,温彻斯特磁片机公司在1986年第一季度的销量非常差,结果它的股价从10美元跌到了5美元。由于汉德图斯没办法弄明白股价下跌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他认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赶快把它卖掉,所幸的是,他只损失了1500美元。

其实,在汉德图斯卖掉温彻斯特公司的股票之后,他还有机会大量购买有限服装公司的股票,因为此时,有限服装公司的股价已经稳步上涨了很多。而且从历史上的业绩表现来看也十分诱人——从1979年12月份的不到50美分涨到了1983年的9美元,四年间涨幅竟然达到了20倍。即使他在此时以9美元的价位买入,当其股价狂涨到53美元的时候,他的投资还可以获得6倍的利润。如果从最初的发行价开始计算,那么它的涨幅已经超过了100倍。因此,如果汉德图斯在该股票初次发行时就已经投资了10000美元的话,那么,他的回报将会达到惊人的100万美元。

然而,可惜的是,汉德图斯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卖掉温彻斯特公司的股票之时,汉德图斯的妻子竟然花了275美元购买了有限公司的服装。对于一个普通职员来说,这是非常奢侈的消费。为此,汉德图斯还和妻子大吵了一架。

1986年12月,汉德图斯终于关注到了有限服装公司的名字。然而此时,这只股票已经成了华尔街基金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宠儿,并且有30位分析人员专门对其进行跟踪分析。然而此时,有限公司的股价已经达到了50美元。

可是,无知的汉德图斯竟然没有向自己的老朋友彼得·林奇打一声招呼,就自信而大方地把自己的退休金全部购买了有限股装公司的股票。

此时的华尔街股市已经被人为操控,汉德图斯刚刚购进不久,有限公司的股票价格就跌到了每股16美元,但是在跌到将近25美元时,汉德图斯把股票给卖掉了,所幸的是他又一次减少了他的损失。

受到巨大打击的汉德图斯此时才想起来,自己竟然还有一个朋友是股票投资专家。于是他打电话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对他的投资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后,汉德图斯才发现,自己对投资竟然如此无知。

彼得·林奇从汉德图斯的投资过程中,不但准确地分析出了汉德图斯的失误,同时他还敏锐地察觉到,此时的华尔街似乎有一只看不到的魔手在掌控着投资的走向。彼得·林奇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于是,第二天,彼得·林奇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股票投资,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陆续把公司持有的股票悄悄抛了出去。虽然这些股票目前还在上涨,但是彼得·林奇已经预感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1986年11月14日,就在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卡洛斯及华尔街狂人丹尼斯·莱文利用内部情报套购谋利之事被揭露不到半年后,纽约又传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在华尔街上赫赫有名的“股票套利大王”——证券商伊凡·博斯基因大肆从事股票非法套利活动,违反美国证券法而被逮捕了。这条消息轰动了美国,气疯了千百万投资者,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长期辛苦积攒的钱财被人用来非法套利,而自己却因此而蒙受损失。

一时间,股民们似乎对那些专门从事证券交易的经纪人失去了信心。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牛市顷刻之间熊气弥漫。道·琼斯指数因而狂泻直下,1986年11月14日至16日,短短两天时间,道·琼斯股价指数下跌450多点,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

为何伊凡·博斯基一个人能够引起如此大规模的金融风波呢?这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投资说起。

和历史上所有繁荣时代一样,20世纪80年代是各种新人和新思想不断涌入华尔街的时代。华尔街上欣欣向荣,工作机会过剩,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纽约其他行业就业机会不足的暗伤,而且使得纽约的市政税收严重依赖华尔街。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席位的价格在1974年曾低到过65万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席位价格回升到100万美元以上,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新高。

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新人物变成了这个时代的象征,其中两个特别人物是伊凡·博斯基和迈克尔·密尔肯。伊凡·博斯基是底特律一家酒吧老板的儿子,虽然1975年就来到了华尔街,但他的职业生涯到了1982年的股市回暖和杠杆收购业务兴起时才真正起飞。传统投资银行赚钱的方式,是让私人公司公开上市,即以一定价格买下私人公司的股票,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在股市卖给大众投资者。而杠杆收购的做法正好相反,它通过将已公开上市的公司私有化来赚取钞票。在操作上,杠杆收购通过借债获得的资金买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再用公司未来经营中的现金收入来偿还债务的利息。杠杆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出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以此决定它能借多大规模的债来实施这一收购方式。

而伊凡·博斯基就是靠做风险套利来赚钱的。换言之,他所用的方法同卡洛斯、丹尼斯·莱文一样,利用内部情报在合并和兼并之前大肆购买股票,然后在宣布之后获利。

伊凡·博斯基套利行为是被逮捕入狱的丹尼斯·莱文供出的。司法调查表明,丹尼斯·莱文和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副经理卡洛斯也曾经将情报卖给伊凡·博斯基。不过卡洛斯和丹尼斯·莱文的所作所为比起伊凡·博斯基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丹尼斯·莱文通过这种手法共获利1200万美元,而伊凡·博斯基却使自己的资产达到16亿美元,并成功跻身全美富豪榜。

伊凡·博斯基真正从事股票交易始于1975年。当时,他用自己借来的70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证券套汇机构——伊凡·博斯基投资公司,开始了他在华尔街的套利生涯。

此后数年,凭着每天18小时的勤奋工作和毫不松懈的奋斗精神,以及对金钱的执著追求,博斯基在华尔街树立了一个敢于冒险的成功投资者形象,被认为是最顽强、最迅速的套利商,获得了“恐怖的伊凡”的称号,许多投资人和公司都对他极度信任,并将资金都交给他打理。

然而,进入80年代后,伊凡·博斯基追逐金钱的欲望急剧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以往的赚钱方式,开始大肆运用非法套利的勾当谋取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