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黄石公语录:素书
3681600000011

第11章 正道章(3)

所谓“见嫌而不苟免”,就是说,一个人的心中一定要有远大抱负和能够容纳天地万物的胸怀。因此,千万不能因为顾忌别人的看法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周公是周代初年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在他摄政期间,他平定了东方几个少数民族的叛乱。他的两个弟弟非常嫉妒他,就到处散布流言,说他想要篡位。周公听后,就跟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顾个人的利益,以及别人的蜚短流长而摄政,是为了天下的安危着想。倘若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我又怎么对得起托付我的武王呢?”他不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继续摄政,并且制定了礼仪制度。等到周成王长大之后,他还政于成王。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多次在弟子们面前称赞他,并且说他制定的礼仪是最为完善的。

日本有个非常著名的禅师,法号白隐。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他为人淳朴,道德高尚,因此得到日本人民的一致尊敬,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圣者。

在他的住处附近,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生活幸福美满。一天,他们吃惊地发现女儿的肚子突然间大了起来。看到女儿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他们非常愤怒。他们一再逼问谁是这个孩子的父亲。起初,那个女孩怎么也不说。但是耐不住父母的恳求和逼问,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是白隐禅师。”

夫妇俩生气极了,没想到这个平时口中念佛的人居然是一个衣冠禽兽!他们跑到寺庙中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白隐禅师听完他们的话之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他没有否认,只是淡淡地说:“就是这样吗?”

孩子出生之后就被送到寺庙中,交给白隐禅师抚养。见他默认了这件事,大家都非常看不起他。原来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瞬间变成了一个恶棍淫虫,大家都非常鄙视他。但是他对这一切都不以为然,而是非常细心地照料孩子。婴儿要吃奶的时候,他就去向邻居乞求。虽然大家都不给他好脸色,时不时地还要冷嘲热讽,但他总是泰然处之,好像他是受托帮别人抚养孩子一般。

一年之后,那个女子再也不忍心继续欺瞒下去了。在一个夜晚,她老老实实地告诉父母,这个孩子的父亲并不是白隐禅师,而是另有其人。于是,她的父母就将她带到白隐禅师那里。他们非常真诚地向他道歉,并请求他的原谅。此外,他们还希望将孩子带回。

白隐禅师依然像原来那样泰然处之,没有借此机会为自己辩白。把孩子交给他们的时候,他轻声说:“就是这样吗?”他的话让他们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即便发生过,也好像从耳旁拂过的清风一样,早已烟消云散。白隐禅师这种面对“侮辱”,依然泰然处之的品行,为他赢得了更多、更持久的颂扬。

面对生活里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有达观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这才是真正的修养和境界。

【原典】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①也。

张氏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点评: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注释】

①杰:才智过人的人。

【译文】

看到就在眼前的利益,却不随便占为己有,这样的人真是人中豪杰啊!

【解读】

黄石公认为,只有具备了“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四种品质,一个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豪杰。在生活中,大家都懂得趋利避害的道理。明摆在自己眼前,唾手可得的好处,为什么不取呢?黄石公并不是禁欲者,他并不反对人们去追求俗世中的利益。利益也并不像有的道学家说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社会的前进很多时候需要靠它推动。但是,一个人想要获得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合乎社会上的伦理道德。否则,获得的利益非但对自己无益,反而有害。

孔子认为,从人们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来。同时,他在教育中也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看重道义,而小人的眼中只有利益。他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眼中如果只有利益,他在做事时,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和抱怨。君子道德高尚,他们重视道义,轻视利益;小人目光短浅,德行卑下,他们重视利益,轻视道义。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尊敬那些品行高尚的君子,而蔑视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

中国古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利益,人们常常会经不住诱惑,从而做出有违礼制、有违道义的事情来。因此,利益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针对这样的情况,孔子倡导人们要“舍生以取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义与利之间有矛盾,但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以道义为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荣华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不能够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宁愿不要;贫贱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但是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摆脱,宁愿一直安于现状。他又对弟子们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说,孔子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是非常必要的。

到了宋代,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口号在民国以前影响非常大,得到很多读书人的赞同和拥护。新文化运动时,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朱熹是要断绝人的一切欲望,将他视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其实,人们误解了朱熹。所谓“灭人欲”,是只根绝不合理的欲望。

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一生谨小慎微,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对于名利却看得很淡。他写了一首曲子,要求子孙们熟记于心: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下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从这首朴实的曲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醇亲王淡泊的心性和修养。正是因为他对财富的正确态度,他的儿子和孙子成了清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分别是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

著名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倘若所有的人都为所欲为,那还有什么自由和幸福可言?因此,社会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