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黄石公语录:素书
3681600000012

第12章 求人之志章(1)

【原典】绝①嗜②禁欲,所以除累③。

张氏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点评: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注释】

①绝:禁绝。

②嗜:嗜好。

③累:拖累,累赘。

【译文】

禁绝那些不良的嗜好,限制不合理的欲望,这样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累。

【解读】

俗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立志对于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去努力拼搏。从这个角度来说,立志是成功的起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一个“有志之人”呢?黄石公认为,这一切,必须先从“绝嗜禁欲”开始。在汉语词汇中,“专心致志”和“一心一意”都是褒义词,而“三心二意”是贬义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一门心思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如果在做事的时候分心走神,就会事倍功半,最后一事无成。所以,一个人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心无杂念。诸葛亮就曾谆谆教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只有清心寡欲,心中无所羁绊,才能够将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自己追求的事业中去,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被很多东西诱惑,比如醉人的美酒、闭月羞花的美貌、精美的物品等。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这些都是无法根除的欲望。我们所能够做的,不是要彻底根绝这些欲望,而是要对这些欲望进行控制,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谓“物化”,就是说,不再是人占有事物,而是事物占有人,人处于被动的地位。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在一家服装店里面看到了一件非常漂亮,但是价格昂贵的衣服,她就会想方设法地想要得到这件衣服。在这个时候,这个女孩子就变成了这件衣服的奴隶,为它所驱使。金钱荣耀这些东西才是最大的赢家,它们赚走了无数人宝贵的一生。

一个人要避免被“物化”,就必须保持自己的本心。在面对物质诱惑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我国有一个成语,叫作“名缰利锁”。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它格外生动地说明了名利对人的束缚。如果我们将名利当成人生的目标,就会成为它的奴隶,也会进一步迷失自己的本心。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精深的修养引来无数的求拜者。一天,一个青年前来拜见他。慧能问:“施主从何而来?”

青年恭敬地说:“不远处来。”

慧能很高兴,又问:“你的生命在哪里?”

青年答道:“生命?我早已忘记自己有生命了!”

慧能见他将生命都置之度外,非常欣喜,就让他上前:“好好说,你家是哪里的?”

青年恭敬地回答:“浙中。”

慧能问:“你为什么来拜见我?”

青年说:“世间皆是污垢,无处容身,请师父收我为徒。”

慧能想考验他,就笑着说:“不要出家!”

青年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出家!”

慧能很高兴,就为他剃度,让他跟着自己参研佛法。后来,他继承了慧能大师的衣钵,成为著名的慧忠禅师。

一天,一个僧人问他:“要怎么做才能成佛?”

慧忠微笑着说:“放下,忘掉。”

又问:“要怎样才能物我两忘?”

他回答:“超越一切,无欲无求!”

僧人又问:“什么是佛?”

慧忠大笑:“佛就是你的言语行动,所思所想,佛就是你自己。”

在求佛的人看来,“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只要能够完全明白世间的道理,真正大彻大悟,便也就成佛了。对于普通人来讲,抛弃杂念,让自己变得聪明睿智就是觉悟,就是佛。

【原典】抑①非损②恶,所以禳过③。

张氏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点评: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注释】

①抑:压抑,抑制。

②损:减少。

③过:过错。

【译文】

抑制不合理的做法,尽量不去犯罪。这样,即便不祭祀鬼神,也能够避免过失。

【解读】

在尘世中,富贵、功名、利禄等,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人们都喜欢富贵而讨厌贫贱。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是富贵的人少,而贫贱的人多。人们都想要摆脱贫贱,而走向富贵,这无可厚非。关键的是,看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脱贫致富。在儒家理念看来,人们应该通过正道来脱贫致富。这种观念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会很困难。甚至很多人都认为,通过正道来脱贫致富很不切合实际。

美国著名的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你能在某个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的利益,吃亏上当之后不可能毫无察觉。因此,那些经常欺骗别人的人,肯定会在某一天受到生活的惩罚。人,必须走正道。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相邻。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都在双方的边境上设立了哨所。两国负责看守的士兵都在各自的地界之内种上了西瓜。梁国士兵非常勤劳,经常锄草浇水,因此,瓜秧的长势很好;楚国的士兵则很懒惰,不除草,也不浇水,瓜秧大多矮小。看到梁国人的瓜秧长得那么好,楚国士兵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梁国士兵种下的瓜秧全部扯断。第二天,梁国士兵发现了,非常气愤,就跑去报告县令宋就,并说,我们应该以牙还牙,将他们的瓜秧也扯断!

宋就却说道:“楚国士兵这样做,当然是很不对的。我们要是也像他们一样,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吗?这样吧,从今天晚上开始,你们主动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是我们做的。”士兵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照办了。

楚国的士兵吃惊地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通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每天晚上都有人为他们的瓜秧浇水。帮助浇水的不是别人,正是梁国的士兵。楚国的士兵很惭愧,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当地的县令。县令听说之后,既惭愧,又敬佩,就将这件事情上报给楚王。

楚王感到了梁国人想要和自己和睦相处的诚心,就准备下很厚重的礼品送给梁王,并向他表示自己的歉意和诚心。结果,这两个原来互相对立的国家成了和睦相处的邻国。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面对矛盾,我们应该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要仔细想想,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做错了。倘若自己没有错,那也要宽恕别人,用自己的诚心感动别人。这样,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用真诚的心灵来对待我们。

【原典】贬①酒阙②色,所以无污。

张氏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点评: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注释】

①贬:减少。

②阙:去除,远离。

【译文】

少饮酒,远离女色,加强自身的修养,品行才会没有污点。

【解读】

《金瓶梅词话》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其开篇有诗云:

《酒》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

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色》

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酒能乱性,色会伤身,而且败德,一个人一旦沉迷其中,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世界上有很多欲望都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酒色。自古以来,因为贪恋酒色而亡国的君主,也不乏其人。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自从得到杨贵妃之后就不理朝政,夜夜笙歌,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弱。

因为喝酒而亡国的人并不少,陈后主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陈后主是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继位的时候,陈朝的政局比较稳定。因此,他就不思进取,日日沉浸在酒色之中。隋文帝统一北方,听说陈朝的政局之后,果断派遣杨广南下讨伐。杨广带领贺若弼和韩擒虎等著名将领一路南下,途中很少遇到抵抗。杨广从两路进军,很快就消灭了反抗力量,并对陈朝的都城形成了合围之势。兵临城下,但陈后主依然沉浸在酒色之中,隋军围困都城当天,他一直睡到下午三点才起床。

不久,陈朝都城建康被攻破,陈后主也被俘。到了长安之后,隋文帝亲切地接见了他。在酒席上,隋文帝担心陈后主伤心,就命手下演奏南方的曲子。一次,负责监管陈后主的官员报告隋文帝说:“陈叔宝(后主的名字)说,现在没有官职,希望陛下能给一个一品官的名号。”隋文帝听后很不高兴,说:“陈叔宝全无心肝。”监管的官员们又说:“陈叔宝经常饮酒,烂醉如泥。”隋文帝说:“那就让他少喝点酒。”不过,很快又接着说:“随他去吧,不然他怎么度日呢?他每天能喝多少酒?”官员回道:“能饮一石。”

一次,隋文帝宴请陈后主。陈后主在席间作诗,请求隋文帝封禅。隋文帝谦虚地谢绝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隋文帝对大臣们说:“陈后主亡国,难道不是因为酒吗?他与其天天饮酒作诗,还不如好好考虑一下政局。朕听说,贺若弼渡过长江的时候,有人用密信向陈后主告急。但是,他沉浸在酒色之中,等到我军攻破都城,行进到皇宫中的时候,发现密信还没有打开。这真是酒亡陈国啊!”

有人说,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但人们往往会沉浸在温柔富贵乡中而无法自拔。只是,倘若像陈后主那样,长期沉浸其中,轻则误事,重则亡国,实在得不偿失。

【原典】避嫌远①疑②,所以③不误。

张氏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点评: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注释】

①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避开。

②疑:怀疑,疑心。

③所以:此处用于承接,表因果。

【译文】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周围的环境,谨慎行事,回避嫌隙,远离怀疑,才能避免错误。

【解读】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黄石公不是在《正道章》中说,人中之杰应该“见嫌而不苟免”吗?现在怎么又要人们“避嫌远疑”了?其实,这并不冲突。“见嫌而不苟免”说的是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不要害怕别人的猜忌,而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就像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而“避嫌远疑”呢,它说的是,人们在行动的时候要尽量避嫌,在应该怀疑的时候,就要怀疑。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不会节外生枝,从而耽误正事;其二是可以避免无妄之灾。“见嫌而不苟免”是从大局着眼,而“避嫌远疑”则是从实际出发。两种观点只是出发点不一样,但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难测,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时时多个心眼。当然,面对一些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与别人合作,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别人,将事情的决定权都让给别人。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作郑袖的美女,深得楚王的宠爱。后来,楚王得到一个新的美女,就渐渐冷落了她。郑袖工于心计,就暗中设计陷害新美人。她两面三刀,先想方设法和新美人接近。新美人对郑袖的热情毫不怀疑,反而非常感激。一天,她悄悄告诉新美人,楚王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倘若看到女人羞涩的样子,就会开心。新美人信以为真。因此,楚王生气的时候,新美人都用袖子掩住自己的鼻子,做出很羞涩的样子。这样几次之后,楚王感到非常奇怪。郑袖就趁机对楚王说:新美人私下对她说,大王的身上有狐臭,因此,她见到大王总是用袖子掩住鼻子。楚王听后勃然大怒,就让手下割掉新美人的鼻子,并将她赶出宫外。

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人性中的丑恶就否定善良,但也不能因此就对每个人都敞开心扉。人生在世,必须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一定会遇到一些风险,这是在所难免的。

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瞬息万变,风云莫测。因此,在面对陌生的人群的时候,我们应该慎之又慎。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不能让别人将我们的善良当作伤害我们的武器。

著名军事家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跟别人打交道,尤其是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对自己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密切注视对手的情况,在将事情真正弄清楚之前,千万不要跟别人签合同合伙办事,否则将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