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11

第11章 交流沟通篇(1)

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心理战术。不过,很多父母常常会感觉自己的教子招数不多,而且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对付了。其实,想要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并不难,只要和孩子好好地沟通,做好交流,能够从孩子的个性心理与特征出发,那么,家庭教育实施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商店。当父亲在柜台边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孩子却不停地大哭,并且拉着父亲的手,示意父亲离开。如此几次以后,父亲感到不耐烦,可是,他百般地询问,孩子却总是说不明白原因。

又有一次,孩子跟着父亲到了一家商店。父亲在柜台前面认真地挑选着商品。孩子再一次哭了,来来往往的人们都看着这个孩子。父亲感觉不高兴,但他还是很耐心地蹲下来,想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蹲下来的父亲发现了他从来不曾看到过的一幕:在玻璃质的柜台侧面倒映出来的,也就是在孩子的眼前,晃动着许多来来去去粗细不一的腿和大小不等的鞋子。父亲不用再问,立刻明白了孩子每次来商店都会哭的原因。

父亲轻轻地擦去孩子的眼泪,抱起了孩子。原来,他一直站在不同的高度上去质问和要求孩子。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父母们都应该有所体会,自己在平常和孩子的交流之中,抱的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和孩子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像故事中的父亲一样,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等呢?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可以从以下的4个方面和孩子真诚地交流,也就是说,要真正地实现与孩子的平等才能更好地做到交流。

首先,要从人格上与孩子保持真正平等

这是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平常在单位上班,有人来找自己办事或者是老朋友见面了,作为起码的礼节,人们都会在打招呼的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和来人握握手、倒杯水,然后再谈谈工作或是叙友情。然而在家庭中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有的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或者其他的情况,在不自觉中就会用一种命令的或者高高在上的语气,这样是实现不了平等交流的。

所以,父母应该尽量换一种心态,放下家长的架子,像故事中的父亲那样,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因为,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只有真正的尊重,才能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

其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是平等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可有多少做父母的真正征求过孩子的意见?父母的意志让孩子在成为报班专业户的同时也成了学习的“奴隶”。一些父母喜欢包办代替,并且在操心受累之余还会说:“我这么替他操心,我容易吗?”面对父母的安排,有的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会加剧逆反心理。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安排。

有个男孩叫小晨,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从上高中起,他就有了要当一名厨师的理想,并且平常也很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放假在家的时候,他会买来青菜、鱼、肉等,按照菜谱上的说明做菜给家人吃。可小晨的妈妈对他的爱好非但不支持,还总说当厨师没有出息。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妈妈让他报物理系,但小晨为了自己的理想,瞒着妈妈偷偷地填报了自己喜欢的一所职业学校。可是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小晨愣了,原来妈妈又去学校偷偷地替他修改了志愿,录取他的是一所重点工科院校。无奈的小晨来到大学以后,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无心学习,终日沉溺于网络,后来门门功课挂红灯,精神状态也很让人担忧。到这个时候,小晨的妈妈才真的后悔不迭。

再次,父母要树立向孩子学习的观念,要承认时代带来的差距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父母要承认孩子的长处、承认和孩子之间的差距。

一位父亲说,他对电脑使用不精通,而儿子从小就上电脑课,电脑知识要比他的多得多,他的电脑有问题,都是儿子给调试,用新的软件也要儿子帮着下载安装。每当儿子认真给他调试电脑的时候,他都会对儿子说“谢谢你”。听到他的道谢,儿子很开心。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问题,儿子总会很耐心地和他一起探讨,无形之中,亲子关系就被拉近了许多。

最后,要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这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建议,也最能体现两代人之间人格的平等。现在的父母普遍能接受这个观点,也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愿望,可是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交友目的不纯。父母并没有真正地放下架子,他们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孩子,以便让孩子更听话,孩子很快就会识破这种虚假的平等而不屑于与父母做朋友;二是很多父母都会固守传统的家长作风。他们常常居高临下,凭主观意志和孩子交流,而不太重视孩子的感受。

其实,在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只要父母放下架子,能虚心地向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真诚、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亲子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密切。

随时和孩子保持心灵沟通

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是父母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一场心理战术。而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己的招数太少。其实,如果能更好地沟通,家庭教育过程并不是很难。

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坚持说:“我不想吃饭,我要吃羊肉串!”

妈妈听到后说:“这可不行,饭都做好了!”

孩子仍然坚持说要吃。

爸爸接着说:“羊肉串不卫生,不能吃;你敢不好好吃饭,小心我揍你!”

孩子听了大哭起来。

奶奶马上过来说:“乖,别哭!不就是吃个羊肉串么,来,奶奶给你钱!”

爷爷也说:“你们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

如此一来,父母的“教育”显然都无济于事了。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其实,要研究孩子的个性心理与特征,从而制订教育的策略,不可缺少的就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在一个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父母要达到某些共识,并能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父母要经常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终身学习。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父母如果学习了一些营养常识的话,就应该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应是偏碱性的,所以,饮食要注意科学的搭配。如果只吃羊肉串,不吃主食和蔬菜,过多地摄入肉类会使体质偏酸性,造成孩子容易困倦和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或引起肥胖等,所以羊肉串不能当饭吃。知道这些还不够,还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其实,家教也有“兵法”,针对上面的这个例子,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

(1)调虎离山。爸爸先不要生气,而是和颜悦色地找一个借口,把孩子带出门,使孩子能够暂时地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同时也可以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

(2)声东击西。用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淡化他的物质需求。比如爸爸可以说:“你看,为了保护环境,街上卖羊肉串的都没有了。”或者“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几步路都会喘,你吃多了羊肉串也会变得那么胖,多难看,也不健康。”等。

(3)暗度陈仓。妈妈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羊肉串,以后可以在家里自己做羊肉串,这样既卫生又好吃。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持同样的观点,以缓解冲突。

(4)以逸待劳。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父母却不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来说明自己的反对。家人可以照样都去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也会停止哭闹,这时候,父母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这样,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却淡化了冲突。

其实,每位家长都是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都经历了孩提时期。所以,不论工作有多忙,都应该拿出固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培养他们健康的自信。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停下手边的事,真诚地看着孩子的双眼,给他们完全的注意力,而且倾听本身就表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用不了太多的时间,有时候只要短短的几分钟,孩子就很满足了。事实上,只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父母来说很重要,就能培养出他们健康的自信心。

(2)多花时间来陪孩子玩,让他们感到受重视。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很受重视,父母一定要想办法多找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父母仿佛感到陪伴孩子的时间永远不够多,似乎越陪伴,孩子们需要的时间也越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总有一天,孩子会像每一个成年人那样不需要父母陪伴,但他们知道在父母心里,他是重要的。

(3)孩子关心的事父母也试着感兴趣,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其实孩子的兴趣并不都是父母的兴趣,然而,即使父母的事情再多,如果真心实意地认可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朋友、游戏和嗜好都有一定的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而不是以自己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感兴趣时,孩子就会发光、发亮。

(4)重要的时刻一定要出席,不给孩子留下无法忘却的伤痛。当孩子需要父母在身边的时候,父母如果无法出现,这是孩子小小心灵里无法忘却的伤痛。所以,父母要尽力而为,在属于孩子的一些重要场合,比如生日、毕业典礼等时刻要及时出现,并且告诉孩子,他们成功的时候,父母是真心为他们高兴的。

(5)孩子需要鼓励,父母要积极地给他们指引人生之路。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发自内心的鼓励。父母要以孩子为荣,并积极地为他们指引人生的路径。孩子在父母正确的指引下,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光明。

主动聆听孩子的表达

聆听是表达关怀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能建立起一份友谊。

学会倾听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所以,父母有必要定期抽出一些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这样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也会越来越深,并且也会向你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父母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学会倾听不只是简单地听孩子讲话,而是一起来“交心”,孩子和父母共同创造一个共享快乐的心灵世界。并且父母要认识到,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说话,还要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和表情。

父母感到与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苦恼的事,这是因为父母还没有与孩子实现真正“交心”的缘故。如果能够与孩子实现“交心”,父母和孩子就不会再有相互不信任的感觉了;如果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有这种心灵的体验,那就绝不会出现家长与孩子有很深“代沟”的现象了。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式。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父母都要尽可能地立即倾听,而不要让孩子一定等到你有了空闲的时候再说。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父母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更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父母。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想与父母谈话的时候,父母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进行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当孩子明显感受到自己对父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就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了。

认真地倾听孩子,不能只是一种姿态。如果父母将这种态度当做一个技巧来采用,只能说他们是想以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从而“套”出孩子的真实思想。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转变孩子想法的途径,而不去考虑孩子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并且只要不符合自己看法的就一概否定,在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孩子的经验与认识不足。如此反复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有上当的感觉,以后很难与父母亲近了。

小斯宾塞喜欢在吃晚饭的时候和爸爸说他们的学校、同学以及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了,哪个同学被老师惩罚了;他在田野里发现的蝴蝶开始飞舞了;同桌在女同学的书桌里放了蟾蜍等。小斯宾塞总是会滔滔不绝地说着,尽管父亲斯宾塞有时候很忙,需要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但是对孩子的话,每次他都是饶有兴致地倾听着。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餐桌上说话是不对的,但斯宾塞却不这样认为,他能够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可以想一想,孩子兴致勃勃地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不但不愿意倾听,而且还要打断他的说话,让他好好吃饭,那会多让孩子扫兴啊!就算是成人,如果受到这样的对待,也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没有分量了。

在家庭中,父母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父母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就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在患咽喉病被迫噤声以后发生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天,儿子放学回到家,进门就大声嚷着:“我恨我的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去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