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24

第24章 赞美赏识篇(4)

从上述的比喻来说,其实聪明是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个资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很多孩子都愿意别人说他聪明、学习好,甚至有一些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会在同伴面前装作不太努力的样子,回到家后却拼命地学习,从而能保证好成绩。这就让有的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聪明是天生的,就是一学就会,样样都会,而且不需要努力,所以会有人去效仿。而那些真正努力的孩子,往往有了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不太看重得失,更愿意做出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且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的聪明,而是要肯定和鼓励他们的刻苦和努力。

小的时候,佳佳学东西总是比别的孩子慢半拍,为此,他的父母感到非常苦恼。不过,在父母的眼里,佳佳一直都在努力地学习,于是,父母往往不会过多地苛责,而是对他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就在父母都认为佳佳的成绩不会有太大飞跃的时候,佳佳却给父母带回了一张满分的试卷。面对这张试卷,父母感到很吃惊。而佳佳面对父母的吃惊是这样解释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其实经常听不懂,所以在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儿了,我就会把不懂的地方再拿去问老师,老师也会再给我讲一遍,这样,我就能懂了。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把老师讲的课再复习一遍,不会做的题也就慢慢地会做了。所以考试的那些题目我都会做了。”佳佳继续说,就是因为父母一直肯定他的努力,他才有了更大的动力,把学习成绩提高再提高。听了他的话,妈妈很欣慰: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聪明,却很好学和努力。于是,父母再一次对佳佳给予了肯定,并且对他以后的学习方式和思路也给出了一些指导。

作为父母,应该多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的努力一定要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成绩不好或者觉得孩子不聪明而气馁,而是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父母请记住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是否聪明,要重视孩子是不是够努力,并且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能感觉到,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进而会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先天优势,而是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后天努力上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告诉孩子:“成绩真不错,这都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赏识和赞扬他:“真是个努力的好孩子。”这样的肯定会给予孩子很大的动力去更努力地奋斗。

帮助孩子发挥创造力

在一次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的学生们设计一种水上的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的造型,强调求异式思维,从而来体现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参赛的学生都绞尽脑汁,设计出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却总是摆脱不了大家所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的构思很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就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非常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这位学生打了最高分。

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一个实例。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被放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其实,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想象力是创造和发明的基础,有了丰富大胆的想象,科学才能不断地发展。而我们所说的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是知识与智力、能力以及优良个性品质等的综合。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些孩子缺少自己的想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很难活学活用。

人类的右脑被誉为“创造之脑”,也就是说,人的创造能力所需要的想象和灵感主要来自于右脑的机能。按照人的思维发育特点来看,形象思维(右脑)的产生要先于逻辑思维(左脑)的产生,孩子先要借助于身体和手的动作来完成思维,然后要借助于物体表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能借助于语言或者符号的逻辑思维。所以孩子年幼的时候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有奇思妙想。

但事实上,很多父母却将先后倒置了,父母急于让孩子先学一些知识和技能,所以很看重孩子的读、写、算、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却常常忽视了对孩子右脑想象力的开发,这就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想象和创造力的萌芽。

那么,既然想象力如此重要,孩子的右脑发育又先于左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应该去适应这一规律,充分地开发孩子的右脑。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和新的创造。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道得太多,又会阻碍人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被经验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一种智力的屏障,导致人们的创造能力僵化。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一生,却大多是有积累而无创造,为原有的知识所累,被原有的知识所困。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把知识进行联想,把自己储存知识的“杯子”能够空出一些来,为新思路的开拓和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更灵活地进行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进而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父母切忌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好而忽略对其思维的引导,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孩子有一些在你看来不是很符合实际的想法时,可以适当地鼓励他继续联想下去,并且给他侧面的指导,不要在发现孩子有想法的时候就一味地阻止。

在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善于捕捉“热线”,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灵感。这里所说的“热线”就是指酝酿成熟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一定要抓住它不放,并且要深入地挖掘。当然也要鼓励孩子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形象,要随时地摘记,并且要定期做整理,而且可以据此进行深入的思考,来激发创造力。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了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一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所以,父母要提醒或者帮助孩子准备一本记录自己思想的笔记本,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要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养成一种好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会逐渐地被培养出来了。

及时夸奖

孩子的良好行为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及时地夸奖孩子。也就是说,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现在的父母可能也发现了这点:及时地夸奖孩子的良好行为,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正面的行为和习惯,从而可以避免和减少孩子的任性、逆反和不听话等负面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被肯定和被夸奖的需要,孩子更是这样。当他乐呵呵地把刚画好的一幅画捧到父母面前的时候,当他兴冲冲地把在学校里得到的小红花放在父母手心的时候,或者当他扶起了不慎摔倒的小伙伴的时候,又或者是在他讲完了一个故事、叠好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往往会专注地看着父母,眼里会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他在期待着被夸奖。

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和每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闪光点,并且要及时地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促使他不断进步。

“妈妈,今天跑步我得了班里第一名。”小菲高兴地对妈妈说。

“和谁跑步啊?为什么要跑步?”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

“今天我们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跑得最快,老师夸我很有运动天赋。”小菲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做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小菲前面的话。

听妈妈这么说,小菲感到非常失望,她闷闷不乐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跑了第一名,妈妈却一点儿都不高兴,更不夸奖她一下,哪怕是一句“很好”。

正当小菲为此烦恼的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发现小菲很不高兴,就问她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爸爸,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老师都夸奖我了,可是妈妈却一点儿都不高兴。”小菲委屈地对爸爸说。

“是吗?你跑了第一,真厉害!快和爸爸说说,都是和谁一起跑的?”爸爸很高兴地问着。

“体育老师让我们分两大组,我们组里我跑得最快了,他们都被我落下了好大一截呢!”

“真是好样的,等一会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吃一点儿,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强壮,以后还要跑第一名,好吗?”爸爸笑着对她说。

“嗯,我以后还要跑第一名。”小菲听了爸爸的话,高兴地跑到了饭桌旁边,等待开饭了。

父母要适时地对孩子的成绩给予积极的评价,哪怕是孩子取得很小的一点儿进步,也要告诉他你会因他取得的成绩而自豪,这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从而会促使他的心态更加积极,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夸奖孩子好处有很多。父母学会夸奖孩子并不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种意识,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所说的夸奖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激励。激励要比批评和强迫见效得多。不过,夸奖孩子也要讲究艺术:

1。要夸得准确

父母所夸的事实要准确,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如果不准,孩子就会产生疑问,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夸错了,孩子就会把错的当成是对的,以后你想给他改过来都很难,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你的错夸而混淆了。父母要想正确地夸奖孩子,就必须多陪孩子、多关注孩子,只有熟悉和了解孩子,才能及时给孩子必要的夸奖。

2。要夸得及时

只有真心地夸奖,孩子才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如果父母心不在焉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往往会感到父母是在骗他。当孩子做了好事或是有了进步,父母最好当时就给予夸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及时地得到满足,他会有信心把后面的事情做得更好。

3。要夸得具体

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夸奖不能太笼统和模糊,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模糊的赞语,而是应该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同时也使他能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4。要经常夸奖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优点和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很长的过程。所以,夸奖孩子也不能浅尝辄止或是偶尔为之。父母要时时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举止,经常夸奖孩子一些进步的表现,这样一来,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自然就会越来越多了,好的习惯也会越来越巩固了。

父母适当地夸奖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一些不好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对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和每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地夸奖和鼓励,从而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不断地进步。

在错误中

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用“4块糖”来教育他的一个学生,让那个孩子认识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陶行知发现有一个学生在用泥块砸其他学生,陶行知立即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在放学后去自己的办公室。放学以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那个学生早已经等在门口了,准备接受他的批评。陶行知见状,立即从兜里掏出了一块糖递给学生,说:“这是我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那个学生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在那个学生的手上:“这也是我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停止打人,你就立刻停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那学生觉得更困惑了,怎么校长没有批评反而给了自己两块糖?没想到的是,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打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了其他同学,这说明你为人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学生听到这里,感动得哭了出来,他觉得很后悔并且诚恳地对陶行知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知道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欣慰地笑了,然后掏出了第四块糖,递给了学生:“为你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好了,我的糖果奖励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