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03

第3章 心理观念篇(2)

写好后,董芳把信交到儿子手里,过了一会儿,小志又给董芳发了信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向母亲真诚道歉。董芳感到很欣慰,她庆幸自己选对了方式,让儿子能更理解自己。

由此,我们看到了,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父母首先必须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该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倾诉,才能由不听话变得听话,并由从与父母对抗变为与父母亲密。

作为父母,应该肩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而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忽略对孩子的关心,更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去责骂孩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责任甚至是终身的。孩子的年纪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和观察力都较差,需要逐渐发展并完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像老师一样,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孩子在想什么,该如何帮助他,并随时耐心地引导孩子进步。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适当地放下自己的架子,真心与孩子交流,这样就能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发展。但是,很多父母虽然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孩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这也让父母们伤心不已。

00外面下雪了,孩子很想出去和小朋友打雪仗,妈妈怕孩子感冒,不许他出门。孩子苦苦央求道:“妈妈,我就玩一会儿,很快回家。”妈妈说:“外面多冷啊,会着凉的,再说那些孩子比你年龄大,欺负你怎么办?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里玩吧。”孩子很不高兴,但又无可奈何。这位母亲根本没想过,在家里玩耍,怎么能和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我们常说要理解孩子,也就是要接纳孩子的感受,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解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人权宣言》里有一句著名的话:人生而平等。可是有一些父母在人格上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在能力上常常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结果伤害了孩子。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在他自己看来都是有理由的,孩子也不例外,只不过有些理由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或者是不成立的。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不成熟,比成年人更需要理解,这就要求父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理解孩子的感受。

一天,张女士找到幼儿心理专家,她看上去很惆怅。她说女儿希希不愿意学习,平时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让她很着急。张女士平时对希希要求很严,当希希不做作业想玩的时候,她总是严厉地说:“你磨蹭什么?给你半小时,做不完的话就打你。”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孩子只要不好好学习,家长就凶巴巴地威胁孩子。

于是,专家跟随张女士去了她家,此时希希正在沙发上玩耍。专家问希希:“你真的不想写作业吗?”希希说:“不是。”专家又问:“那为什么不写呢?”“妈妈总对我凶,我心情不好,不想写。”希希说出了原因。

听了希希的话,专家给张女士建议,让她做一下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并且换一种温和的方式说话。

当希希又一次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张女士说:“希希,为什么还不做作业呀?你先写作业,然后妈妈陪你一起玩吧。”希希很快就接受了妈妈的意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专家告诉张女士,出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问问孩子想做什么,然后再给孩子指导,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听。孩子并非不懂事,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平和的口气说话,孩子其实很愿意把父母当成朋友。

理解孩子的父母经常会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努力做孩子的朋友,总是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理解孩子的父母,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要求,他们会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分享欢乐和忧愁;理解孩子的父母可以体谅孩子,让孩子有生气和发脾气的权利,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能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和父母是真正心灵相通的。

当然,我们所说的理解,不等于赞同孩子犯错,而是将心比心。如果父母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遇到问题时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了。比如孩子正和小朋友开心地跳皮筋,非要叫孩子回家吃饭,孩子就会很不高兴。因为她可能刚刚跳完,应该轮到她给同伴拽皮筋了,这时候走开的话,小伙伴就会对她不满;也可能好不容易轮到她跳了,而父母一定要她回家,她也会不满。假如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允许她多玩几分钟再回家,孩子再玩一段时间后,就会自觉地回家,心里也不会有不平衡感了。

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把自己也当成孩子。搭积木在成年人眼里是小事,但在孩子眼里可能比建一座大楼还重要;老师发的小红花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只是幼稚的彩纸,但在孩子心里却是荣誉的象征,如果父母随意地处理掉,会让孩子感到很失落。反之,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喜欢的东西整理并收藏好,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孩子正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权力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并以此证明自己是独立的,可以对自己负责。孩子也有权力不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因为他正在试探自己的成长道路。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多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时,教育就会变成一件快乐且容易的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多一些理解,就能化解矛盾和焦虑,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利的事。

相信自己的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对孩子信任所产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赵岩的成绩算不上优秀,在中考前夕,班主任老师找到赵岩的母亲,请她劝赵岩报考技校,因为他没有希望考上高中。母亲听到这些,回到家并没有埋怨孩子,只是心平气和地对赵岩说:“孩子,你很真诚、善良,学习也努力,有很多优良品质,你是一流的孩子,如果能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理想的高中。”

母亲的一番话让赵岩感到深深的温暖,他在学校已经被老师冷落许久了,没人相信他能成为优秀的孩子,而现在母亲的鼓励填补了他心灵的空洞。接着,赵岩的父母帮他分析了目前的学习状况,并帮助他制订了合理的复习计划,让赵岩自主学习,还针对他的薄弱科目进行重点复习。父母不顾劳累,每天都寻找一些好的复习资料。无论别人对赵岩的评价如何,父母始终对他抱有信心。

赵岩在父母的激励下恢复了自信,开始反思并挑战自己,以往的自卑和浮躁渐渐消失,后来他顺利考上了一所高中。

可以说,赵岩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有理解他、相信他是“最优秀”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看父母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赵岩的父母不相信他、怀疑他,那么赵岩很可能考不上高中。

家长的职业是神圣、伟大的,家长不仅能鼓舞、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同时,也能毁灭孩子的梦想,使孩子成为与社会背离的人。这就要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却每隔几分钟就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让孩子去买东西,却总担心孩子用剩下的钱买零食吃。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孩子用撒谎来掩饰自己的行为。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相信孩子可以培养其诚信。

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很远的地方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因为这个学生过去经常偷盗,同学、家人和邻居都很看不起他,把他视作异类,几乎没人跟他来往,这个孩子心里非常渴望得到信任。

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个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跑掉了,你会怎么办呀?”马卡连柯平静地注视着学生,说:“你怎么可能跑掉呢?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学生顺利取到钱,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数一遍,可是马卡连柯说:“你数过了就行,不用再数了。”然后随手把钱放进了抽屉。

事后,这个学生跟别人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当我带着钱返回时,一路上都在想,我一定会用生命来保护这笔钱的。”

马卡连柯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诚信行为,只有信任才能换来诚信。信任是人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桥梁,也是温暖心灵的一剂良方。

父母要想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就要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

一是要抛弃过高的期望。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乏理想、计较得失,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做父母的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心情不舒畅,再好的学习成绩也等于“零”。

二是要变导演为观众,该放手时就放手。父母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怎样才算真正帮助孩子?是代替他们做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事?在孩子的成长舞台上,父母应该作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的观众,而不是做指手画脚的导演,如果家长懂得欣赏孩子,孩子一定会劲头十足。

三是要变相同为不同,为孩子喝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特长不一定都能发展成职业,但会发展为爱好。爱好广泛的人,生活会更多彩,思想会更活跃。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孩子喝彩吧,相信孩子能创造奇迹。

四是要变对抗为沟通,从欣赏孩子开始。孩子特别需要心灵上的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面对孩子时常会心急气躁,往往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父母必须要学会欣赏孩子,肯定孩子的成绩,想发脾气时试着转移注意力,这样才不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并让他们信心十足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美好未来。

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心中有数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正在成长的孩子。孩子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孩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予以引导。

能运用正确教育方法的父母,就是善于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的高明家长。虽然从主观上来说,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成才,然而,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那么,孩子没有被教育好的原因究竟何在?就是教育方法不得当。所以,父母必须看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正确对待。

当今,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都觉得是对的、是可爱的。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年龄小的孩子不具备判断对错的能力,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就等于纵容了孩子的缺点。

孩子的缺点并不可怕,但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也不是父母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并不断地鼓励他们,使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认清孩子的缺点,并加以科学引导。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徐先生的女儿徐敏从小不是很优秀,她很贪玩,从不把做作业放在心上。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徐先生到学校接孩子,可进了教室,发现女儿的书包还在,人却没了踪影。到操场上一看,原来女儿正在操场上玩单杠,玩得满头大汗。徐先生虽然生气,可还是耐着性子告诉女儿,要先做好作业才能玩。女儿当时答应了,可只维持了三四天,只玩不学习的毛病又犯了。

徐先生并没有灰心,他一直坚持让女儿养成“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在他的锲而不舍下,女儿终于改掉了贪玩的毛病,也知道学习了。

记得徐敏刚上小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在班里是倒数几名。开始徐先生很着急,花了不少时间辅导,可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了女儿的优点和缺点。女儿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记忆力也好,但掌握不好汉语拼音的发音,这也是考试丢分的主要原因。

从那时起,每天徐敏放学回家后,徐先生都让她按照课本上标注的拼音发音方法练习,他还把拼音的声母、韵母编成顺口溜,女儿学得开心极了。过了一段时间,徐敏高兴地说:“爸爸,今天老师让我领读课文呢。”

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学习的拼音逐渐增多,女儿边学边忘,这可怎么办?幸好徐先生有个同事的儿子也在读一年级,她给徐先生讲了自己的方法:第一,和孩子一起学拼音;第二,每天用拼音给孩子写一张纸条,要孩子按照纸条上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多给了孩子复习和巩固拼音的机会。徐先生试了这种方法,效果果然很好,就这样,徐敏终于闯过了拼音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