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04

第4章 心理观念篇(3)

徐敏做数学题的速度很慢,40道简单的算术题,老师要求在5分钟之内做完,而她在规定时间内只能做出一半。徐先生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天晚饭之后,他出4组速算题,共80道,让女儿每天都练习。几天下来,徐敏的速算速度明显加快了。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她只需要2分钟左右就能做完40道题,而且还在学校的速算比赛中拿了满分。

对于女儿的学习,哪里是弱项,徐先生就补哪里,而且让她真正弄懂弄通。

为了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徐先生可谓挖空了心思。他从孩子对争取班级里小红旗和小红花的热情中得到启发,在家里挂上了“家庭成员评比”的图表,设4个项目:学习好、纪律好、文明好、劳动好。哪个方面做得好,就能得到一颗红五星,得到一定数量的红五星后,还会有适当的奖励,比如给孩子买一件学习用品,或是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一次。

渐渐地,徐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了学习中的缺点。以后的每一次考试,徐敏都发挥出色,高考更是取得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并被学校推荐到新加坡留学。

可以说,是徐先生出色的教育方法给女儿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如果面对孩子贪玩、成绩不理想时,他也像一些家长那样非打即骂,徐敏是不会有如此傲人的成绩的。

父母只有掌握了孩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需要孩子的努力,更需要外因的引导,父母要施以正确、及时、积极的指导。对于一些自主能力较差的孩子,父母的启发尤为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可以说,父母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教育策略,决定着能否将孩子的缺点最终变成优点。

合格的父母不会只盯住孩子的缺点,也不会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而是做到心中有数,耐心地帮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

在生活中,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这些要求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能,父母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不能,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一位四十多岁的父亲很苦恼,他上初三的女儿姗姗让他束手无策。女儿说她厌学,只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就休学在家。而且他和女儿的关系也不好,两个人总是争吵,他常常被女儿“辩论”得无言以对,盛怒之下,他会推搡女儿或用“我再也不管你了”之类的话来结束争吵。他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姗姗的班主任和父女俩分别聊过天后,认为他们之间问题的根源出在父亲身上。

在和姗姗的聊天中,班主任发现,她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她能跟老师讨论去哪个国家留学比较好,哪所学校比较有优势等。但是姗姗的父亲却以为女儿什么都不懂,甚至常用不屑的语气回应女儿。

这位父亲在司法界工作,是二线工作人员,很想通过司法考试进入一线工作。每次考试前,他都坚定信念,可是根本看不进去书本知识,连考3次都没考过,于是他就放弃了,还对女儿说:“参加司法考试没用,这个社会不靠真才实学,而是靠关系。”其实他是在为自己不再考试找借口,但他的说法误导了孩子,因为他一方面让孩子好好学习,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以后才能有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他自己却没有做到,还说真才实学没有意义。他的话让孩子一头雾水,不知道在社会中生存是靠真才实学还是人际关系。

现在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在感叹,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越来越不听话了。的确,现在的孩子有时候确实不听话。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话难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家庭的,但是作为父母或老师,在感叹孩子不听话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孩子这样的状态与我们没有关系吗?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要求孩子做的一切,我们自己做到了吗?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了吗?

有的父母指责孩子不孝顺,指责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那么说这话的时候,要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孝顺吗?在父母指责你时,你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父母的呢?父母所做的一切,孩子都会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你是怎样做的,孩子就怎样学。

有的父母说自己生病了,孩子却漠不关心,自己心里十分难过。那么父母就要想一想了,你的父母生病时,你嘘寒问暖了吗?如果没有,你就无权要求孩子对你关心。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总要求孩子干干净净,可自己的个人卫生却不合格;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只吃喜欢的东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总是闯红灯;要求孩子不要乱扔垃圾,自己却经常随地扔废物……

如果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孩子也不会服从父母的要求。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要一味地埋怨,而是要时时刻刻审视自己,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不错。孩子从小跟着父母一起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他们的一些理念和观点也会影响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强烈、更深刻。孩子善于模仿,父母一次不良的“身教”,很可能把多次良好的口头要求的效果完全抵消了。现在的孩子抵触心理比较强,在不良的“身教”面前,很容易与良好的习惯背道而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时怎样做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做好了为孩子成才而尽心尽力的准备。怎么才能使孩子成才?一定要记住重要的一点: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做到言行一致,既要有良好的“言”,又要有良好的“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说教永远比不上身教。只有家长也做到了,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家长的要求。

从来都不要强迫孩子

想让孩子快乐成长,父母就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过分约束和强迫孩子,否则对孩子的身心有很大的害处。

教育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如果对一个天资不是很高的孩子从小进行科学的培养,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前途是难以估量的。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天赋很好的孩子却没有被教育成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他把一只母鸡放在讲台上,说:“这只鸡已经3天没吃东西了,我现在喂喂它。”说着,他一把抓住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母鸡歪着头,怎么都不肯吃。陶行知说:“看来我还得再用点力。”他又按住母鸡的头,使劲儿让它吃,母鸡拼命挣扎着,还是不吃。陶行知说:“看来,我这种方法行不通,得换个方法了。”他放开了母鸡,摸摸它的头,母鸡渐渐安静下来了,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把米吃光了。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是不是像强迫鸡吃米呢?他们总是给孩子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过分挑剔孩子的言行,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管得太多、太严,孩子一点自由都没有,最终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13岁的王田刚起床,正在洗手间洗漱。这时妈妈推门进来,看了一眼王田,说:“你怎么又是先洗脸后刷牙?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脸。你这样弄乱了洗漱顺序,为什么总不听话?”王田撅着嘴,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过了一会儿,王田穿好衣服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妈妈一看,顿时发火了:“我告诉你要穿我昨天给你买的那条裙子,我给你放在床头了,你没看见吗?”王田只好回去换上裙子。

自从王田上了初中,她就没了自由,不能自主支配时间,整天被妈妈盯着,埋在书桌上那厚厚的练习册和试卷中。妈妈把王田新买的羽毛球拍没收了,墙上的明星海报也给撕掉了,换成了“学习计划”和“努力学习,不许贪玩”的警告纸条。爱看电视的王田不能再看电视,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吃饭以外,她都被束缚在小书房里,而且每天不到夜里11点不许睡觉。

有一次,王田把老师和妈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也预习了明天要上的课程,正好妈妈不在家,王田就顺手打开电视。可是刚看了几分钟,妈妈就回来了,她沉着脸对王田吼:“不去复习功课,还有心思看电视?这样下去你连高中都考不上。”王田很委屈,跑回了书房。

不久,妈妈也进了书房,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我逼你,你要明白,你还得参加中考,必须抓紧时间学习,你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啊。”妈妈离开了,可是王田不为所动,只盯着书本发呆。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王田的妈妈认为自己对女儿关怀得无微不至,很好地照顾了她的生活,而孩子却不懂得领情,反而处处跟她作对,让她伤心。其实,王田没有理由故意难为父母,中间很多不愉快都是由母亲的不当教育方式造成的。王田的妈妈当然很疼爱女儿,但在她的教育中有很强的专制成分,对王田过分严厉,从学习到生活都在强迫她,这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孩子有抵触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房子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空间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的动力却越来越小。这些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快乐地生活。对此,父母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少管或不管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别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父母应该学会正确地疏导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时刻信任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觉是很重要的,父母越信任孩子,孩子就越讲信用。否则,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恶习。有些父母不愿意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每一件事情都要过问、都要插手,强势地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的这些行为,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真诚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过多干预和强迫。

最后,要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苛刻地看管,更不能实施监控。千万别把给予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当做对孩子的施舍,也不要在这方面跟孩子讲条件,否则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为了孩子能学有所成,父母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管束是十分必要的,但要管得有方式、有方法、有限度。正如幼苗需要自由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才能成长一样,孩子也需要自由和信任。

用自由点缀孩子的生活吧,强迫的教育方式要不得。

不要取笑孩子

比尔是美国犹他州的一名中学老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理想的作文。一个名叫蒙迪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写开了,用了整整一晚上时间,写了7大张纸,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梦。他梦想将来能拥有一个牧马场,并画下了一幅占地200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大大的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设计图。

第二天,蒙迪兴冲冲地把这份作业交给了老师比尔。然而当作业批回的时候,比尔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F”(差),并把蒙迪叫去办公室。比尔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理想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比尔那嘲笑般的话让蒙迪很沮丧。回到家,蒙迪给父亲看自己的作业,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你的理想很伟大,不过你一定要努力才行,我觉得你能做到。”父亲的鼓励让蒙迪看到了希望,他不断超越自己,为梦想努力着。

多年以后,蒙迪终于如愿以偿,当年他作业中的描述全成了现实!他请比尔到他的牧马场参观,比尔很后悔地说:“蒙迪,我现在才意识到,当初不应该嘲笑你的梦想,对不起。”

试想一下,如果蒙迪的父亲和比尔一样,认为孩子的想法天真幼稚,蒙迪的梦想还会成真吗?

每个孩子都有五光十色的梦,这些想法在大人眼中可能是幼稚的,但却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父母永远不要嘲笑孩子的想法或做法,否则,当嘲笑恣意而至,孩子的心灵将会被踩踏得一片狼藉。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嘲笑,如同讽刺挖苦一样,会使人失去自尊,丧失自信。孩子正处于培养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时期,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切忌嘲笑自己的孩子。”

现实中,有的父母似乎很喜欢嘲笑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错时,不是耐心说服教育,而是嘲笑孩子,这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年纪小,没有生活经验,经常会问一些让大人哭笑不得又很难解答的问题,或者谈谈异想天开的想法,提一些不现实的要求,父母对这些都应该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