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30

第30章 批评启发篇(2)

首先,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

患多动症的孩子没有特别固定的兴趣爱好,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们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事物上,具有注意力缺损的症状。而平常只是好动的孩子,在做他喜欢的事情时,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们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安宁,这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其次,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

好动的孩子行动常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会给自己做出一些计划以及安排。而患多动症孩子的行动却呈冲动式,并且杂乱,有始无终。

最后,自制能力

好动的孩子如果是处在严肃、陌生的环境当中,有自我的控制能力,会表现出安分守己,不胡乱地吵闹。而多动症患儿却没有自制能力,就算是换到陌生的环境里,他们也不会安分守己,所以常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小朱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常会做很多让父母意外的事。早上,他一起床就先到外面去跑一圈,当然他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因为他就是待不住。

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不是用手去碰桌子边上放的报纸,就是走过去逗一下家里的小猫。在上学的路上,他也常常要踢着小石子。用老师的说法就是,他可以在一节课上达到95%的被关注程度,因为他总是在动来动去,而且不停地对周围的同学做鬼脸……

他的表现让父母很头疼,不过,后来父母发现了他有一项特别的爱好,就是用小剪子剪出很多好看的图案来。虽然这个爱好不能直接作用于他的学习和其他事情上,但是,他做剪纸时候的专心,可以让人忘了他原来是那样的好动。于是父母就很支持他,并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让他去学习美术。后来,他在兴趣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

事实上,很多孩子仅仅是好动而已,但他们的好动也常会让父母头疼不已。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好动”的孩子做出行为上的改善呢?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可以着眼于孩子所喜欢的东西,并和他就喜欢的东西一起来做游戏,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不断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的时候,就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要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父母应该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们有机会去宣泄自己过剩的精力。比如参加适当的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3)要避免摄入含铅的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要给孩子吃含铅的食物,比如皮蛋、爆米花等,生活中也不要给孩子用铝制的器皿。

(4)要多鼓励孩子,减少其压力。孩子心里有压力的时候,也容易形成多动的表现,所以父母要给孩子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他学会去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打球或者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是“笨小孩”,更不要给孩子压力,要让他轻松成长。

(5)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的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孩子患多动症的原因之一,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知道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当父母之间有问题的时候,也应尽量和气地商量解决。

不能威胁孩子

孩子在小时候,对很多东西都会有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看一下或者动一下,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会在墙壁上涂鸦,或者打别的孩子,或者乱碰烫手的热水壶等。而且不管父母怎样阻止,孩子总会制造出类似的事端。大部分父母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有的父母在孩子重复几次同样的事情以后,就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或者严厉地训斥孩子:“你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也有的父母会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说一些威胁的话,比如“你再这样,我就……”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就只能给他们一个忠告了:“对孩子来说,理由是永恒的,恐惧是瞬间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与此相关的心理实验。

专家找一些年龄一样大的孩子们,首先把孩子分成两组,给每组孩子一个箱子。然后专家很温柔地对第一组孩子说:“不要乱摸箱子里的东西!”相反,专家接着用很严厉的口气威胁另一组孩子:“如果你敢乱摸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受到惩罚。”

本次实验的主题就是要调查在没有大人监督的情况下,摸箱子的孩子有多少。据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两组孩子当中,摸箱子的孩子各占30%。

3个月以后,专家再次找来这些孩子重新回到放箱子的地方,但是这次他没有威胁孩子们。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曾经被威胁过的孩子当中,摸过箱子的孩子占70%,而另一组没被威胁过的孩子中摸箱子的依然只有30%。

在一个商店里,一个孩子要去拿大瓶的可乐,妈妈不让,孩子还是想去,妈妈就说是不是考虑拿一个小瓶的可乐,再去拿一瓶果汁,孩子想了一下,同意了妈妈的建议,开心地去拿了一瓶可乐和一瓶果汁。

另一个孩子也想要大瓶的可乐,可是妈妈不让,说大可乐一次喝不完,放坏了浪费。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满脸不高兴。妈妈生气了,对孩子说,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带他上街了……没想到妈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抢过了话头:“这话你都说了好多次了,这不是也带我出来了吗?我就要大可乐……”

上面的实验和案例都证明了“威胁”的效果是很短暂的。孩子因为恐惧而做出的行为只能保持很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将会维持很长时间。因此,父母在制止孩子不好的行为时,如果经常用威胁的方式对孩子说话,反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当孩子惹了麻烦的时候,大部分父母都会很生气,其实,这是父母需要克制的一个问题。需要制止孩子的行为时,父母尽量不要生气,应该耐心地对孩子说明父母反对的理由,但是不要用“这样才是好孩子”、“这才乖”之类的话语,必须要言简意赅地表达父母的感受。

所以,平常父母最好说这样的话:“如果你捣乱,妈妈又得重新整理屋子了。”“如果你推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如果乱碰这些东西,你会受伤,这样妈妈会很伤心的。”父母如果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具体地说明理由,孩子就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话了。这种说法比威胁更有说服力。

不能揭孩子的短处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会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了。”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说,孩子如果被父母当众揭了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心理,从而偏离良好的发展方向。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会满足于被爱和被保护,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长大自尊心就会越强。如果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如果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敌对心理。

最好的方式是,孩子有缺点,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指正和批评,并帮他指出改进的措施。父母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个周末,一位中学生邀请他的同学来家里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当她看到家里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时,便火冒三丈的当着那几位同学的面把孩子骂了一顿。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于是,这个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姥姥家去住,而且每天都是从姥姥家直接上学,一直不肯回家。就这样,母子俩僵持了足足有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了错误,才化解了这场矛盾,孩子才肯回家。

其实,这位母亲完全可以等同学们走了以后再叫孩子一起整理房间,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避免发脾气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平时妈妈整理房间不容易,以后他就不会随便把房间弄乱了。

父母要明白,尊重孩子并保护他的自尊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尊重孩子,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和自尊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会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他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自信心比较强,责任感也强,同时有进取精神。

孩子的自尊心比成年人的自尊心更重要。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也许有些原因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很严重的事情。父母不了解原因就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品德和不良的学习态度。父母要做到批评有理可寻,还要有一些小窍门才行。

首先,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父母尽量不要在清晨吃饭的时候或者睡觉前批评孩子。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他一天的好心情;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很不利;在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最关键的是,父母批评孩子不能在公开的场合,比如当着孩子同学的面、当着亲朋好友的面等。如果父母在公开的场合批评了孩子,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而且还可能会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这些都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其次,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给孩子适当申诉的机会

当父母的批评不符合事实或者孩子认为有失偏颇的时候,父母应允许孩子就此做出解释。如果孩子在表面上假意接受了批评,心里还是会大感委屈,这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会引发种种弊端。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自己的责任。

不要强求孩子优秀

在很多家长心中,如今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事实上,一些孩子并不幸福,虽然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同时,他们也背负了社会和家庭的全部希望。试问,如此高的期望孩子能够担当得起吗?

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孩子的灵性在家长的“成材”教育中被扼杀。很多家长单纯地认为,好吃好穿就是爱护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首先应该体验孩子的情感,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犹如大自然的禾苗,接受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让他们渐渐成长为挺拔的参天大树,而不是人为塑造的“温室花朵”。

张英的女儿晓华今年10岁了,女孩长得并不漂亮,皮肤像爸爸一样黝黑,个子像妈妈一样娇小,头发还卷卷的,而且学习成绩很一般,没有出众的天赋。

在张英心中,女儿实在过于平凡,平凡得犹如沧海一粟,让她没有夸奖女儿的机会,所以她很少夸奖孩子。张英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总是频频传来孩子升学的喜讯,不是出国留学,就是就读于名校,这让张英对唯一的女儿也寄予极高的期望,所以,她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每当晓华不小心做错事情时,张英总是气愤地说:“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孩子呢,你看我同事家的孩子多本事,人家都考上了好大学。有时候,我真怀疑,你长大了能不能有出息?我算指望不上你为我增光添彩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你看看人家,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你怎么就这么不懂规矩呢?”“看看人家画得多好,你怎么画得就不像呢?”“看小朋友多干净,就你整天脏兮兮的。”有些家长常常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对比,意在批评自己孩子的不足。其实,这些父母并不明白,这种对比批评的方法,既不能弥补孩子自身的不足,也无法促使孩子拥有其他孩子的长处,而且父母说的次数越多,反而会让孩子从心里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任何人承受压力都是有限度的,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这种“火上浇油”的教育方式,更容易使孩子压力过大导致其受伤害。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的缺点时,切忌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不足的原因,努力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改正缺点。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集中体,孩子也是一样。父母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自然非常了解孩子的一切,但是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所以总是放大孩子的缺点,忽视孩子的优点,以此种方法求得孩子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比较,甚至过度美化其他孩子,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结果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