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33

第33章 批评启发篇(5)

我想了想白天发生的事,再想想大姐的话,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翻了半天的旧账,和孩子吵闹得几乎不可开交,到最后我们不欢而散,我能感觉到儿子并没有真正服气,我的教育显然也并没有对他写作业这件事情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整个晚上,我脑海里都在回味着大姐的话:“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上班时做错了一件事,领导批评我们,然后把我们从上班开始到现在所有的、哪怕一丁点儿的错事都翻出来重提一遍,重新否定我们一次,我们是不是也会感到不高兴,甚至会因此不惜和领导闹翻了,以至我们从今以后对领导反感,对工作也反感呢?”

我反思了很久,我想是我错了,只顾自己的一时痛快,在不断翻孩子旧账的同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引起了他的反感,甚至伤了和孩子的感情。从那以后,我便下定决心,当孩子再犯错误的时候,我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地解决当时的问题,绝不再翻以前的旧账。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其实,翻旧账的弊端有很多:

首先,伤害亲子感情

上面那位妈妈讲的事情就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父母应该在孩子有错的时候,针对该事进行教育,而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把以往的事情也说出来,这会让孩子有一无是处的感受。

其次,打击孩子的信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没明确他错在哪里和为什么会犯错,而一再地强调他的错误,再把那些陈年旧事一起搬出来证明给他看:以前错了,现在又错了!这种做法无疑会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拉越远,同时也把他慢慢打击得体无完肤了。

最后,长辈的威严尽失

父母和长辈是孩子生活中的靠山,也是孩子在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去寻求帮助的人。而现在孩子有困难了,父母非但没有去帮助他,还一再地责备他、打击他,甚至把他的往事拿出来一再地说,这无疑是在提醒孩子:我的父母不称职。试想一下,你以后说的话,孩子还会听吗?

我们说,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当孩子与父母沟通时,父母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孩子存在的缺点。对于这些缺点,父母要就事论事,简单扼要地提醒孩子去改正,可能的话可以帮他找一个解决的方案。还有,对孩子沮丧的情绪也要适当地加以安抚,这样,孩子会更敬重你,就能听得进你的批评了。

怎样面对孩子犯的错误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父母的心。那么,当父母发现孩子犯错了,又该怎样做呢?

一般来说,孩子的错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必须予以纠正的,比如乱丢垃圾、不整洁、欺侮弱小等,这些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以后就难以收拾了;另一种就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孩子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对于这些方面,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其实,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他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我的过程,假如父母不给予他这些机会,而是轻易地帮孩子打开了“门”,这样做不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从而习惯于依赖父母。

一个不满3岁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把钥匙,笨拙地试着要把它插进锁孔当中,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他怎么也插不好,门一直也打不开。妈妈看在眼里,就想过去帮他一下,却被爸爸阻止了。爸爸的理由是:让他自己先犯一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他总能把门打开的,以后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了!果然,那孩子折腾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打开了通往卧室的门。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好奇心,想亲自“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于是,他当着父母的面,拿了一只碗就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而且他以为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惩罚。可是,父母却只是让他把碎片打扫干净,并且让他记住瓷器易碎的这一常识。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这个孩子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并且能自觉地去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这对父母显然也是很明智的,他们认为,那只被孩子故意摔碎的碗碎得值得。

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之后,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了。

孩子总是要犯一些错误的,作为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与失败,要比正确对待成功更可贵,也更有意义。如果家长能与孩子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克服一些薄弱环节,孩子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面力量的道理,就帮了父母的大忙了。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经常会犯一些错误,而很多错误是由于无知导致的。父母要客观地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由于年龄还小,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父母应该利用好这一点,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的基础上,促使他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方法。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改正错误。

有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往往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因此也就容易“惹出是非”。有的父母工作比较忙,缺乏耐心,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们常会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些做法会使孩子与父母有对立情绪,从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对他们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要教育好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用爱来消除孩子对自己的疑惧心理,用真诚来填平与孩子在感情上的鸿沟。在晓之以理之前,动之以情是保持教育畅通的一个大前提,而情感是贯穿家庭教育的纽带。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先把道理讲得有情有趣,让孩子爱听,这样他不知不觉地就受到了教育。

有时候,孩子犯了一点儿小错,父母可能会觉得无所谓,于是也就不管了。但是,父母应该能想到一些小毛病会养成习惯,如果将来任由孩子发展下去,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孩子在改正缺点和错误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反复犯错,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允许,而且应该能想到,孩子反复犯错往往会有外在的诱因,父母要帮助孩子割断与不良诱因的联系,这样能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任何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要想改正错误都需要有一个醒悟、转变、巩固、稳定的过程。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多在转变孩子思想方面因势利导,采用正面疏导的方法,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多沟通感情胜过批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不注意与孩子交谈的语气,结果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是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

一些父母由于没有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又不注重情感的沟通,所以,他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声调,说一些违反自己本意的话,结果给亲子之间造成了不必要的冲突。

琳琳气呼呼地回到家,原因是下雨了,她们班上原定的郊游计划也泡汤了。妈妈看她不高兴,就随口说了一句:“生气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谁让天下雨的,干嘛一脑门子官司的样子啊?”本来琳琳还没有要发作的意思,听了妈妈的话可不得了了,她先是伤心地哭了一阵,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又伤心了半天,最后生气得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其实,没有哪个父母打算让孩子伤心,也没有哪个父母会有让孩子下不了台的想法。但是,由于不注重情感的沟通,一些人们没有察觉的伤害就产生了。

很多父母在动怒的时候,往往会口无遮拦。因为他们觉得,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完全有资格去责骂,所以不管多么难听的话,他们都能说的出来。还有一些父母片面地认为,话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以后注意。这些父母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父母说:

“给我滚!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我不要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出去!”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很讨厌!”

“养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诸如此类的话对孩子其实是一种情感“威胁”。孩子听到以后心里会怎么想呢?最起码的一点,这些话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是父母的累赘,可他又无力去改变这个现实,这样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感到惶恐和无所适从。如果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了,必然会化为一种愤怒,在未知的某一天爆发出来。

有些孩子也许因为年龄还小,对于父母的一些说法表示顺从,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能真正认同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孩子比较黏人,有时会喜欢赖着父母。这时候有的父母就会不耐烦了,他们可能会一把推开孩子,并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父母有没有自问一下: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他的自尊心呢?这样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感到忧虑。他们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当然也不懂去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种行为,而不是讨厌他本人。

一般来说,孩子往往通过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于人和人生的认知,所以父母给孩子的信号就非常重要了。其实,与孩子说话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有些父母的话说出来会让孩子在情感上认同,而有些父母的话却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所以,父母不能什么话都拿过来就说,也不能不管效果如何,只顾自己出气,否则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说的话是对是错,他们一概排斥,在情感上也会疏远父母。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很潦草,她非常生气,就把孩子的作业撕掉:“说了你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作业还写得这么乱,你去给我重写!”

孩子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妈妈这样蛮横地毁掉,他感到很生气,于是小声嘀咕:“我就不给你好好写,你爱撕就撕吧,看你能撕多少。”不过,孩子生气归生气,但想到明天作业还得交给老师,于是很无奈地又重新写了一遍。

由于孩子心里憋着一口气,写好的作业还不如上一次。妈妈见了又是大怒:“我的话你怎么就是不听?”她顺手又想把作业本撕掉,可一看时间已经很晚了,重写是不可能了,只好就这样了事。

另一位妈妈在发现孩子作业写得很差的时候,也很生气。但她却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她知道,孩子不是写不好,只是态度不认真。于是,她就对孩子说:“你这样写作业,老师会认不出来的,你还是重写一次吧。妈妈相信你能写好,而且第二遍肯定会比第一遍写得更快更好。”孩子一听妈妈的话,再看看自己写的字,确实写得不好,于是就重新去写作业了。写完以后,他让妈妈看自己重写的作业,妈妈很高兴地说:“作业写得真工整,你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这个孩子的作业一直写得很好,而且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样是要求孩子重写作业,前一位妈妈采用了训斥、强制的办法,带给孩子的是压力;而后一位妈妈给孩子的是信任、鼓励,这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孩子的情感认同,给孩子带来了动力,结果不同是一定的了。

由此,我们看到,与孩子多沟通感情,这样教育起来容易得多,而且更有效果。其实,批评的话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讲出来,孩子更愿意与和蔼的父母交流。

不要借题发挥批评孩子

人们在说话时,常有借题发挥的现象,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批评时更容易这样。教育专家提醒父母,如果孩子犯了一些错误,父母最好就某一问题批评,而且尽量要做到就事论事,眼前有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忌“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节外生枝”。

但是,父母在气头上往往很容易展开“联想”,同时喜欢把过去的旧账都翻出来,而且还会没完没了,其实,父母这样做只能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和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用一个问题牵连出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反感。

儿子要外出,父亲看到了,就问:“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儿子回答。

“说清楚一些,你到底和谁一起出去?”

“初中的几位老同学啊。”儿子有些不满了。

“是不是又有那个在毕业以前出过事的孩子?”

“……”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他们来往。那些孩子都太捣蛋了,差一点儿被开除了。上次你们几个一起出去玩,就是因为有他,你们差一点儿闯下大祸。对了,你们这次要去哪里?”

“我们就去大广场上玩。”

“不买不卖到那边做什么?那里全是高档商场。”

“不干什么啊,我们就是去逛逛。”

“我看你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年纪轻轻的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还有那些出过事的孩子,你和他们在一起,不出事才怪呢。对了,我问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试考成那样,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爸,有完没完了?你想象力真丰富,我不就是出去玩玩嘛。你看你,罗罗嗦嗦的,烦不烦啊?”

“你小子给我听着,说话放尊重点儿。一会儿你老老实实地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