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父子对话,可能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发生过。在有的父母看来,这也许正是一个教训孩子的好机会,可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他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是一件小事,却硬是被父亲弄得那么复杂。在这个案例中,矛盾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能意识到无限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相信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了。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适度地给孩子一些空间和自由。
(2)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
(3)遇到问题的时候,针对具体细节逐个解决。
(4)一定不能一股脑儿地端出“陈年旧账”。
父母不由自主地爱借题发挥的做法,还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父母在现代家庭中的位置。要想做好父母,首先就要看父母能否在不同情况下转换“主导”和“顾问”的角色。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就事论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性”问题。这门技术掌握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孩子在不断地成长,他们总会遇到一些事情,难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有一些问题。那么,父母在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记住,一定要就事论事。其实,父母做一个换位思考就行了,如果能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下,就发现孩子不希望父母在帮助他的时候“联想”太多。那些习惯于对孩子的不好表现常做丰富联想的父母,如果不想做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就赶快改正“联想”的习惯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多一份信任,从而让亲子关系更和谐,父母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制止孩子说谎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往往会在是非观念不清的儿时说谎,这个时候,他们多数说出的话其实是他们所希望的结果,但在渐渐长大以后,孩子就学会用说谎来逃避一些麻烦了。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说谎都只会让人们陷入更糟糕的麻烦当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只有真诚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才不会自卑,反而更有勇气去面对。
所以,父母要谨记这样一点:父母应该深入地探究孩子借着说谎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惩罚或指导教育。
最直接的方法是父母要清楚地对孩子表明,如果他说谎会受到加倍的惩罚,那么孩子就会在说谎之前再三地考虑了。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明白,谎言被揭穿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生活中,要想有效地制止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应该掌握以下一些技巧:
(1)问清缘由。如果孩子撒谎正好被你逮到,当你向他询问为什么要隐瞒真相说假话的时候,你需要确认孩子是不是怕你会生气、怕你会不爱他或者只是怕受到惩罚。这一点很重要。
(2)父母一定要注意,你的惩罚不能太可怕。否则,孩子为了避免受罚的事情发生,极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反应,这样或许只会变成父母在变相地鼓励孩子说谎了。
(3)如果在证据确凿的时候,孩子仍然坚持不肯承认自己撒谎了,父母就应该平静地询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父母要强调的重点不在于让孩子坦白承认自己说谎,而在于与孩子讨论当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否认。在做这种讨论的时候,父母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怒气,否则更难面对真相。
(4)提出假设性疑问。当孩子对很多事情不断撒谎,或者超出常理地坚持某一个特定的谎言时,父母可以试着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相大白,你想你会怎么样?”
(5)如果孩子决定不再撒谎了,并且告诉父母实情,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记住称赞他,但也不要忘记惩罚他。父母可以这样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真相,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如果你不说实话,我会罚你两天不准骑自行车出去玩。但现在,你只需要为那个错误承担一半的责任,我会把惩罚减少一天的。”相信这样的说法,孩子是能接受的,而且也会记住这样的惩罚。
(6)虽然处理孩子的说谎问题有时候很棘手,但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要把孩子的撒谎视为一种背叛。其实,任何家长听着孩子捏造的谎言都会感到痛苦,而且有时候会觉得孩子是在愚弄人,但孩子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只是要保护自己。当然,孩子应该学会比撒谎更好的办法。父母可以问他:“如果我如何(欺骗),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会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7)父母要试着查清缘由。作为父母,你是否无法接受坏消息?你是否有强烈的并且令人畏惧的情绪反应?如果是,那么就是你给孩子奠定了一个撒谎的基础。其实,孩子说谎并不一定是悲剧,只不过表示他想有所隐瞒而已。他不是害怕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在害怕父母。
所以,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会适当地处理他的不当行为,并且会考虑他的需要,那么孩子说谎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份来自于美国的调查结果很惊人:全美国,有2/3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说谎话了,而到了7岁,98%的孩子都说过谎。
孩子说谎是令父母非常头痛的一件事,而父母往往又总是以批评结束。其实,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说谎有时候是因为讲了真话受到惩罚,所以以后就不敢再说真话了。另外,父母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孩子说谎。也许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孩子说谎是自己逼出来的!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纠正孩子说谎的行为。
(1)不要轻易地数落孩子,更不要暴跳如雷,也不要过于轻描淡写。
(2)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因为孩子在说谎的时候,总会显得比较紧张,或者会抱有侥幸心理,如果起初几次父母没有发现,孩子就会暗自得意,以后撒谎次数就会更多了。
(3)父母发现孩子撒谎以后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帮助孩子认识撒谎的危害性。在孩子承认撒谎并表示今后会改正的时候,父母应做积极的反应,表示相信孩子会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4)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5)纠正孩子的错误,但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
总之,孩子有了说谎的行为时,父母要正确看待,不能简单、粗暴地惩罚了事,否则会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就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切记不可动手打孩子
中国的古训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按照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行为的教育方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现在的孩子个性越来越强,对此,教育专家一再告诉父母,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杜绝打孩子的现象,而且父母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打孩子的危害:
首先,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在挨打的时候,虽然受的是皮肉之苦,但他们会因此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挨打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个别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
其次,常挨打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不论在哪个年龄阶段,孩子都是有自尊的,并且常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自信,这就是他们成长和前进的动力。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会产生自卑心理,极易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父母本来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于是就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20世纪末,曾经有一段时间,媒体报道了一个孩子自杀的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
男孩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从小对他要求就很严格。孩子也算争气,上小学的几年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不管是在亲戚还是在朋友面前,都感觉很有面子。
男孩的噩梦是从上初中开始的。一方面,中学的课程比小学的难得多;另一方面,孩子因为长期以来的优越感,没有把同学当回事,可后来班里另外几位成绩好的同学的优秀表现,给这个男孩很大的压力。他从小被父母管得太严,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不太懂得怎么和同学交流,当心理压力很大的时候,他感觉越想学就越学不进去。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好,但没有把这个当回事,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心事,并且一直给孩子加压,在学习上的要求更高了。显然,孩子这个时候的成绩离父母的要求越来越远了。父母不懂得和孩子做深层次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责骂,到后来发展为看到成绩单的时候,先动手打了再说话。
在父母的打骂中度过两年初中生活的孩子,从原来被父母、老师捧在手心里慢慢成为父母眼里的差生,这么大的心理落差使孩子感到生活对他来说只是一片冰冷,没有温情可言。
又一次成绩不好挨打以后,孩子走到离家不远的一个水库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这个水库边的公园里,曾经留下他们一家三口很多美好的时光……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孩子是脆弱的,他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可是,我们在感叹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可以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鼓励,而不是打骂的话,或许孩子的前程是很美好的。可惜,这一切我们都看不到了,只能做一些美好的假设。
最后,常挨打会造成孩子的人格畸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父母粗暴高压,那些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就会产生抵抗意识和对立情绪,进而会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的人格,从而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那种性格怯懦的孩子,则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从而会表现出更软弱的顺从意识,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这样的后果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现在,人们的思想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其实,父母在动手之前,可以先想一想以下问题,冷静思考过后就能慎重处理孩子犯错的问题了。
(1)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应该想一下,是不是自己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根本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犯的错误,父母是不是也常会犯?如果是的话,那么父母就要反思了,自己是成年人,面对这些事情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何况孩子呢?所以,在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不要急着动手去打孩子。
(3)父母在暴怒之时不能打孩子。因为这时候动手,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对孩子的惩罚就会失去分寸,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
(4)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存在特殊情况的时候不能打。对待行为亢奋有精神障碍的孩子、情绪十分敏感的孩子和曾经受过感情伤害的孩子,都不能以粗暴的方式进行“交流”。
(5)不满3岁的孩子不要打。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父母如果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从而导致孩子的身心不健康。
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话
一次,爸爸对刚刚放学的小强说:“看来你的口诀背得很好,那我考考你,三乘以七等于多少?”
小强:“三七二十一。”
爸爸:“那七乘以三呢?”
小强:“七乘以三……”
小强心里算了许久,给爸爸这样的答案:“爸爸我不会。”
“唉,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呀,三乘以七和七乘以三不是一样吗?笨死了……”爸爸随口说。
又有一次在院子里,一群小孩都在玩跳绳。孩子们一个个都能循环着跳过去,只有小强跳不过去。
一连五六次了都是这样,于是整个连贯的跳跃活动也因此停了下来。
“小强,你干吗呢?怎么每次都不跳过去啊?”妈妈奇怪地问。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跳进去,我……”
没等他说完,妈妈就冲口而出:“你怎么总是这么笨呀!”
“你怎么这么笨?”父母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句很随意的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许在父母的眼里,背口诀和跳绳是极其简单的活动,父母认为孩子不可能学不会这些东西,所以他们对孩子会用“笨”这个词。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讲述了好几遍的问题,孩子还是不会,或者问题稍微有变动的时候,孩子又不会了,这时候,父母就会把“你真笨”挂在嘴边。而事实上,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很多东西。
一句“你真笨”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会很在意父母和别人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在原本觉得自己还不错的地方被否定了,这会打击孩子对眼前事情的参与热情。
如果碰巧孩子本来就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当他一再地听到“你很笨”这样的话时,自尊心就会更受伤害,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从而放弃努力或者变得更加自卑。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没有办法去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他自身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因为他还没有接触到那些知识或方法,也许只是缺少一点儿信心而已。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足以构成父母用“笨”来评价孩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