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3687900000018

第18章 成功需要发现的眼光(5)

由生产降落伞的厂家先试跳的产品验收制度,与按到达澳洲活着下船犯人数后付钱的制度,二者相映成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家降落伞制造工厂的产品合格率一直徘徊在999%,还有01%的产品不合格。这就意味着,每1000个跳伞者中就可能有一个人送命。

降落伞的质量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危,所以军方一直要求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不管如何三令五申、耳提面命,甚至撤换工厂厂长,其产品合格率仍旧徘徊在999%。

新上任的司令官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即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制造降落伞的工厂立刻停工,从厂长到普通员工,全体赶赴跳伞训练场,使用该厂生产的降落伞接受跳伞训练。然后,开始执行新的产品验收制度,即凡该厂生产的降落伞,在出厂之前,必须抽样由工厂的人员先轮流试跳。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包括老板。

命令一出,工厂上下一片惶恐。等到试跳的时候,有的人吓得两腿发软,有的人吓得满头大汗,最可笑的是老板,居然尿湿了裤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快,奇迹出现了:降落伞产品合格率从999%稳定到100%,不合格率为0!

毫无疑问,这两个制度简洁、高效,立竿见影地解决了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创造了奇迹。尽管它们也可能存在不足,但至少能给人一个重要的启示:好制度要符合人性的特点,要能调动人性的优点,进而克服人性的弱点。

没有无法可想的事情

清末,曾国藩的门生许振出任江苏布政使。当时曾国藩已死,他的弟弟曾国荃为两江总督,是许振的顶头上司。由于过去两人积怨不浅,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好。成为上下级以后,曾国荃对过去的不快耿耿于怀,于是写好了一份奏折,准备弹劾许振。

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许振听说后焦急万分,便向一个绍兴籍的著名师爷讨教对策。师爷仔细地听完了来龙去脉,沉吟了半晌后说道:“事到如今,只好以情动人了。”他让许振火速在南京城里买下一幢大房子,将其改建为书院。为表示对曾国藩的尊崇和怀念,用其封号取名为“文正书院”。师爷还替许振拟了一副对联,挂在曾国藩的遗像两旁:“瞻拜我惟余涕泪,生平公本爱湖山。”

正式开学的那天,许振诚请曾国荃以及全省各位大员莅临。曾国荃感到盛情难却,不得不应酬一下。仪式开始后,众人向曾国藩的遗像施礼,只见许振伏地痛哭。礼毕,许振恭请曾国荃为书院题写匾额。

随后,许振向全体学生讲话,说自己受先师曾国藩之恩,毕生难报,愿两江人士不忘先师恩德,刻志求学,继承先师。他还一本正经、满怀深情地说:“两江总督曾大人是先师之弟,大家见到他就如见到先师一般。”

许振的一席话讲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以至曾国荃回到总督衙门,立即烧掉了弹劾许振的奏章,并对别人说:“如果弹劾了许振,我就对不起先兄了。”

许振摆脱了被弹劾的被动局面后,对老谋深算的师爷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禁问到:“你的这个主意为什么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师爷不紧不慢地回答到:“通常说来,在彼此陌生的人之间,最初印象的好坏起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而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则最近印象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双方往往都将对方最近一次的表现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以至于据此发生远近亲疏的微妙变化,甚至是出现质的转变。比如现实生活中夫妻间的和好与反目、朋友间的深交与绝交等,往往都与最近一次的表现有关。在与曾国荃的这次交往中,你用对曾国藩的感激与怀念感动了他,动摇了他要弹劾你的决心。”

上战场不吹牛,下战场才夸口。随后,师爷说了一句口气虽大却又不无道理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根本没有无法可想的事情。”

要有一把“备用伞”

胡一虎是中国香港地区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曾在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获得过“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铜奖,还获得过“中国魅力50人”奖。

2005年,胡一虎负责主持《凤凰全球连线》。他费尽心机,约到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对其进行专访。可是,就在离直播专访节目开始仅仅剩下一个小时的时候,他却被“放了鸽子”——宋楚瑜临时有要事,无法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胡一虎措手不及,十分焦急。因为他已经不可置疑地保证肯定能采访到宋楚瑜,而且专访的节目预告已经提前播了出去。怎么办?他急中生智,退而求其次,通过台北记者站记者陈淑婉的帮忙,迅速与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取得了联系,请其代替宋主席接受采访。没想到,张昭雄不仅同意了,而且在接受采访时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很有价值、很有看点的独家新闻。结果,专访的内容第二天就登上了中国台湾地区报纸的要闻版。

虽然这次专访得到了补救,但胡一虎的父亲听了关于宋楚瑜专访的经过之后,却非常正式地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

“你的自信心太强,受访问人还未满口答应接受采访,你先行预告,致临时变卦,害得你无法下台,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为今之计,不打无把握的预告,不做不确定之事,也就是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可自寻苦恼,只顾一时高兴,而不顾后果。俗语说得好: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愿吾儿勉旃。”

胡一虎的父亲还在信的背后特意附注了一段“话该怎么说”的醒世箴言:

“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急事——慢慢地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没有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现在的事——小心地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自己的事——静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胡一虎看过信,深感父亲的忠告就像及时雨,使自己受益颇多。他从父亲的信中体会到:“父亲不只是做我的庇护伞,更重要的是提醒我自己手中要有一把‘备用伞’,要时刻做好准备,要时刻积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志在必得,也才能保证进退自如。”

使销量增加18倍的广告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许多啤酒商都认为,要想打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啤酒市场简直是难上加难。可是,啤酒商林达却雄心勃勃迎难而上,非要打开布鲁塞尔的啤酒市场不可。

敢于冒险、说干就干的林达,贷款承包了哈罗啤酒厂的销售工作。当时哈罗啤酒的销量正在一年一年地递减,在市场中的份额也越来越少。

为了扭转局面,林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做些广告,但都遭到了厂长的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啤酒的销售情况不景气,资金格外紧张。

于是,林达开始挖空心思地考虑:要将啤酒推而广之,先要广而告之。怎样才能做一个最省钱、最有效的广告呢?他在市中心的商业街漫步,希望能从中得到启示,产生灵感。

在市中心的广场上,有一个正在撒尿的小男孩铜像。他就是挽救了这个城市的小英雄于连,因为他用自己的尿浇灭了侵略者炸城的导火线。

林达围绕着小英雄于连的铜像,一边走,一边全神贯注地看着,想着;想着,看着……突然,他喜出望外地赞不绝口:“太好了!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这让他身边的游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小英雄于连的尿变成了啤酒,铜像旁还有一个大广告牌子,上面写着“请免费品尝哈罗啤酒”。

“小英雄于连的尿变成了啤酒”,这无疑是件新鲜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从家里拿出了杯子、瓶子,排着队去接啤酒喝。

小英雄于连撒尿不是新闻,小英雄于连尿啤酒显然是新闻。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也都纷纷派出记者,争先恐后地加以报道。

市场是造就强者的学校,竞争是培养巨人的导师。林达的策划产生了轰动效应,哈罗啤酒在欢声笑语中走进了千家万户。年底算账的时候,该年度的啤酒销量是上一年的18倍。

哈罗啤酒畅销后,有一位记者在做跟踪报道时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林达的成功可以告诉世人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智慧创造机遇,能力决定运气。”

让思路转个弯儿

有一个食品加工商,从外地采购了大量的蔗糖和面粉。他租船从海路将货物运回,途中不幸遇到了暴风雨,所有的蔗糖和面粉都被淋湿,几乎成了糖稀和面糊。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食品加工商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他并不甘心,琢磨着这些糖稀和面糊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就在这时,他看到船主在用铁板烤鱿鱼。看着一片片鱿鱼在铁板上被烤成奇香四溢的佳肴,他突发奇想:这些糖稀和面糊能不能烤成一种奇特的食品呢?

当船主烤完鱿鱼,他马上把糖稀与面糊的混合物放在灼热的铁板上。奇迹出现了,这些经过雨水浸泡而有些发酵的混合物,很快被烤熟并膨化起来。正苦于开发不出新产品的他拿起一尝,兴奋得跳了起来……从此,世界上多了一种酥甜可口、风味独特、便于储运和携带的新式食品——饼干。

日本有一家生产电插座公司的年轻老板,因产品滞销而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当他路过一户居民的窗前时,姐弟两人的谈话立刻吸引了他。

弟弟吵着说:“姐姐,快一点开灯,我想看书。”姐姐哄着弟弟说:“好了,好了,就快烫好了。”姐弟俩为了用电争个不停,因为当时的插座只有一个接口,无法让姐弟俩同时使用。

年轻的老板想:如果有一种可以同时两用的插座不就方便了吗?他认真研究后,制造出了广受大众欢迎的两用和多用插座,订单源源不断。他扩建工厂、增加工人,事业从此走上了逐年发展之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约翰·赫利克是一位工程师。1952年的春天,他带着孩子驾车外出时差一点发生意外。当时汽车撞上了一块石头,在急刹车时,幸亏赫利克及时伸手挡住了孩子的身体,才没有因碰撞而受伤。

在回家的路上,赫利克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车内有一种可以在紧急情况时自动弹出来以保护人体避免碰撞的装置,那不就安全多了吗?一年多以后,他果真发明出了这种装置——汽车安全气袋,并申请了专利。

到了1994年,美国已有90%以上的汽车装上了这种气袋。随着这种装置的普遍,仅美国就至少有数十万人避免了在车祸中伤亡。

人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谁也不能梦想度过一个没有问题的人生。问题就好比是遮掩机遇的帷幔,揭开遮掩的帷幔,往往能看到机遇,甚至是难得的机遇。

让难题开出智慧之花

让·巴蒂斯特·伊萨贝是法国杰出的画家。他画的肖像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近乎完美。《拿破仑在马尔宫》是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人物画的范本。

1815年,伊萨贝应邀前往维也纳,为在那里集会的欧洲各国使节画一幅集体肖像。

法国外交官塔列朗私下找到伊萨贝,要求把自己安排在肖像画的中央:“一定要把我画在正中间最醒目的位置上,否则就不要画我。”塔列朗是这次集会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伊萨贝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集会的核心人物惠灵顿公爵也找上门来,对伊萨贝说:“请把我安排在画中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如果你不答应,我就退出群像画。”伊萨贝也不便怠慢,只好答应一定照办。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被周围的人知道了。大家都说伊萨贝胡乱许诺,简直是昏了头,在这两个人中,他至少要得罪一个人。

伊萨贝本人却毫不慌张,一副若无其事悠然自得的样子,总是笑着说他自有安排。因为他是先给每个成员单独画像,然后再组合成群像,所以在画完成之前,人们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时间,肖像画成了维也纳人议论和猜测的一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