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3687900000019

第19章 成功需要发现的眼光(6)

完工那天,画室里来了很多人,有被画的人,有来欣赏的人,也有看热闹不怕乱子大的人。人到齐了,伊萨贝胸有成竹地走到肖像画前,自信地揭下了遮在画上的白布。人们的目光同时聚焦在画上,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钟表嘀嗒作响。突然,塔列朗和惠灵顿公爵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这才缓过神来,掌声和赞叹声不绝于耳。

原来在这幅画中,外交官塔列朗坐在会议大厅正中央的一把椅子上,其他人站在他周围,而惠灵顿公爵正昂首阔步地走进大厅,画像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公爵,脸上露出钦佩与羡慕的神情……

中国有一位剧场经理,也曾遇到过类似伊萨贝所遇到的难题。

这位剧场经理同时请3个著名演员到剧场同台演出,但没想到,他们都提出一个同样的要求,即在海报上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前面,否则,就退出演出。这显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剧场经理想,3位名演员同台献艺的消息早已传出,不可能改为个人专场演出,何况这3位名演员都是走红明星,得罪哪一个都对剧场经营不利。不过,剧场经理略经思索之后,还是满口答应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要求。

到了演出那天,3位演员到剧场一看,海报没有像以往那样挂在墙上,而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灯笼。3位演员的名字都写在灯笼上,3个名字转圈地出现,谁都不能说自己的名字被排在了后面,谁都可以说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于是,3位演员皆大欢喜地参加了演出。

在这个世界上,有困难就有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的难度越大,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显得越精彩。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可以让难题开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用思路疏通道路

在美国,足协体育场为了满足大批球迷看足球的强烈要求,开始动工将看台上的8万个座位扩容到12万个。

这时,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发现了问题,通往足协体育场的道路最多只可容纳8万人的流量,对12万观众来说则远远不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避免在大型赛事中因交通堵塞而导致死亡事件的发生。于是,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同道路管理部门协商如何解决交通问题。道路管理部门提出,可以把道路加宽,扩大其容量,但政府至少得拿出4000万美元的经费。治安管理部门清楚,这笔经费不算少,政府暂时很难办到。

无奈之下,政府治安管理部门向市民征集建议,寻求一个稳妥的过渡办法,以解决燃眉之急。经过各方面的论证,最后选择了一位音乐家的建议:在足球比赛结束时,增加一些精彩的能吸引人的娱乐演出。比如,用象征性的1000美元请一些乐队来演出,这对乐队来说也是一次向数万观众展示自己实力的难得机会。这样,有些人会陆续离开,有些人会因观看演出而多留一会儿,观众离开足协体育场的时间就不会集中,道路拥挤的问题也就会相应地得到缓解。

同音乐家用1000美元的演出费解决了4000万美元才能解决的交通堵塞问题相似,依德用10万美元比较彻底地解决了上亿美元才能解决的交通堵塞问题。

当年美国的金门大桥建好不久,正赶上汽车高速发展的时期,于是大桥上出现了严重的塞车现象。为此当局开始筹资建设第二座金门大桥,并征集方案。

此时一位叫依德的年轻人经过调查后提出建议:将现有的“4+4”的8车道模式,按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调整为“6+2”和“2+6”的8车道模式。因为,上下班的车流在公路两侧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的一侧路面出现高负荷拥挤,而另一侧路面却利用不充分,所以长期使用的“4+4”的8车道模式有其明显的不合理性。

当局采纳了依德的建议。结果大桥塞车问题迎刃而解,依德也因此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因为,他提出的好点子,节省了再建金门二桥所必需的上亿美元的费用。

不要轻易说“不可能”

王教授是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他在给东方希望集团讲课的时候,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学员回答:“在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里,在保证水不溢出的前提下,还可以再往杯子里放进什么东西吗?比如放回形曲别针,是能放进去3个、5个,还是8个、10个,或是更多。每个人最好能回答具体的数字,看看谁估计得更准确。”

王教授看多数学员犹豫不决,就又问:“这是一整盒曲别针,共有一百个,能不能都放进去?”

这次学员们几乎都觉得难以相信,纷纷表示:“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不可能的。”

王教授平和地说:“当许多人说‘这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自觉地想到,有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完全是可能的。”接着,他往一个透明玻璃杯里装了满满的一杯水,然后开始一个一个地往杯子里放回形曲别针。1个放进去了,2个放进去了,5个、6个放进去了,8个、9个也放进去了,10个、20个又放进去了……最后,整整一盒都放进去了。

学员们很惊讶,并聚精会神地观察到:玻璃杯口的水面原来是平的,后来逐渐凸了起来,而且越凸越高,但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杯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溢出来。

王教授说:“大家看到了吧,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刚才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完全可能的。”

王教授进一步启发大家:“尽量无拘无束地思考,假如杯子里连一个回形曲别针也放不进去了,那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吗?”学员们的思想顿时活跃起来了。

有的学员说:“能放进去吸水的东西,比如说棉花或海绵。”

王教授说:“很好。但是,除了放进去能吸水的东西之外,我们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呢?”

有的学员说:“可以放一些漂在水上的东西,比如一滴油。”

有的学员说:“还可以放一些可溶解的东西,比如盐、糖、味精等。”

有的学员说:“可以放头皮屑、头发丝等。”

王教授又说:“假如水杯已经满到了极限,就连一个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都不能放了,那么请问,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呢?”学员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了。

有的学员说:“可以把月亮放进去。”

有的学员说:“还可以把阳光放进去。”

王教授说:“大家回答的很好,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个实验说明,许多看来似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实不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可能。在今天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发展的机会,永远都不要轻易地说‘不可能’。只有不断地抛弃‘不可能思维’,树立起‘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我们才能创新、创新、再创新。”

把苏伊士运河藏起来

著名的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运河,长173公里,宽135米,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要道。

1941年初,由于英国远征军的参战,德军在北非战场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德军的北非远征军司令、素有“沙漠之狐”称号的隆美尔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决定集中空军的优势兵力,对英军最主要的苏伊士运河补给线进行轮番式轰炸。德军的这一招数,等于扼住了英军的咽喉。

对德军的白天轰炸,英军还能进行有效的反击。但对德军的夜间轰炸,英军却束手无策。因为当时的英军既没有先进的雷达,也没有先进的夜视装备。

如何应对德军频繁的夜间轰炸,成了困扰着英军北非战区统帅部的难题。不知是谁无奈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是能在夜里把苏伊士运河藏起来就好了。”

没想到,就是这看似痴人说梦的一句话,激发了英军统帅部的灵感,开始着手研究“隐藏”苏伊士运河的作战方案。

英军统帅部研究后决定,将“隐藏”苏伊士运河这一事关北非战局胜败的艰巨任务,交给了英国最著名的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克林。

在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批示后,马斯克林被授予英军中尉军衔,并开始实施“运河隐蔽方案”。

可究竟怎样才能将一条近200公里长的大河隐藏得毫无破绽呢?即使对于再高明的伪装专家来说,这也无疑是个天大的难题。

马斯克林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迷惑敌人的假象,制订了一个又一个“隐藏”苏伊士运河的方案,然而都不奏效。就在他灰心丧气、准备放弃之时,突然想到了魔术中的障眼法:“如果让德军飞行员的眼睛看不到苏伊士运河,不是同样可以达到将运河‘隐藏’起来的目的吗?”

马斯克林立即建议:“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安装足够多的探照灯,组成强烈的光屏障碍,使德军飞行员无法瞄准苏伊士运河,无法进行有效的轰炸。”根据他的建议,英军立即将大量的探照灯布置到位。

当德军笫五联队轰炸机进入苏伊士运河上空时,马斯克林一声令下,顿时“特种探照灯”一齐打开。德军飞行员被突如其来的白光照射得睁不开眼睛,根本无法逃出炫目的光屏,结果只能将炸弹盲目地乱投一气,无功而返。连续几天的德军轰炸,都是这样的结局。

返航后的德军飞行员,在接受上级的质问时说:“苏伊士运河完全被隐蔽起来了。”

德军指挥官被这种回答搞蒙了,气急败坏地说:“难道是神话里的阿拉丁神灯在庇护苏伊士运河吗?”

马斯克林在接受英军统帅部表彰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当我做不到把苏伊士运河隐藏起来的时候,那就想办法让敌军的眼睛看不见苏伊士运河。用强光把敌军的眼睛挡住,就如同把运河隐藏起来一样。”

在许多看似处于绝路的情况下,只要调整好思路,就可以找到出路。好思路,是走出绝路的出路。

妙将失误变完美

2010年2月14日,第二十一届冬奥会开式幕在加拿大温哥华市哥伦比亚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次点燃奥运圣火的方式能否别具匠心、引人入胜呢?这无疑是奥运组织者面临的难点,是各国媒体报道的热点,也是举世瞩目的焦点。

揭晓悬念的时刻到了。当圣火来到哥伦比亚体育场之后,加拿大著名残奥会运动员米歇·曼根以第五棒火炬手的身份坐着轮椅入场,第四棒火炬手是滑雪名将莱西·格灵,第三棒火炬手是NBA球星纳什,第二棒火炬手是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奥运冠军勒梅·多恩,最后一棒火炬手是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冰球选手——“伟大的罗维斯基”。

令观众疑惑不解的是:以往点燃奥运主火炬时只需一个人,可前四位火炬手为什么不仅没有离去,而且各站在点燃场地的一角呢?

雪花在继续飘舞,所有的观众拭目以待。场地中央象征着原住民的巨大冰体欢迎柱缓缓升起,汇聚起来,搭建成一个篝火堆的结构。

观众恍然大悟,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点燃主火炬的仪式确有新意:不是一根“柴”点燃,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是一个人点火,而是5个人点火;四个方向上各有一个人,中央有一个人,各自点燃一个火炬。

然而,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4个欢迎柱只升起了3个,勒梅·多恩身前的那个出了故障。

勒梅·多恩临危不乱,果断地高高举起了手中的火炬,似乎是发出了最后的点火命令。其他火炬手心领神会地点燃了各自身前的欢迎柱。就这样,奥运圣火还算比较顺利地在哥伦比亚体育场安家落户了。

尽管火炬手们配合默契,但不少眼尖的观众很快就看出了破绽,发出了置疑。如此重大的失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开幕式结束后,温哥华冬奥会的官方发言人史密斯·瓦拉德,在接受采访时既坦率又无奈地承认:点燃圣火时出现的失误,几乎是无可挽回的失误。

奥运圣火以什么方式点燃,对于举办奥运会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如果说好的开幕式是奥运会成功的一半,那么够新够奇的圣火点燃方式则是开幕式成功的一半。如此看来,温哥华冬奥会刚刚开始就已经失败四分之一了。

然而,在2月28日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请看:

闭幕式的大幕拉开了,开幕式上没能竖起的欢迎柱成了主角。一个装扮成电工的小丑蹦蹦跳跳地来到那个欢迎柱前,装作一丝不苟地检查事故的模样。他找到了事故的原因,排除了故障。他如释重负般地接好电源,拍拍手,卖力地将那根硕大的欢迎柱慢慢拉起,与其他欢迎柱搭建成了篝火堆的结构。随后,他请出开幕式机智应变的火炬手勒梅·多恩。在小丑指手画脚的“指导”下,勒梅·多恩终于完成了迟到16天的点燃火炬的使命……

就这样,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用两次点燃圣火的举措,将闭幕式和开幕式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了。在令人耳目一新的闭幕式上,开幕式上的失误变成了完美,扫兴变成了高兴,尴尬变成了欣慰,残缺变成了圆满。

温哥华冬奥会反败为胜的表现,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让人折服,让人深思。来自世界各地的全场6万多名观众沸腾了,不约而同地为组委会直面失误的勇敢、智慧与幽默而热烈鼓掌,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