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3687900000020

第20章 不努力就不会出头(1)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一句话抓住了红遍全国的机会

一天,孙红雷接到了电视剧《永不瞑目》剧组副导演的一个电话。副导演告诉他:“剧组急需一个演员,扮演的是毒贩子的打手——建军。我想请你来让赵宝刚导演看一看。如果赵导同意,你就来演这个角色。”

聪明的孙红雷想试探一下角色的分量,便问:“这个角色有多少场戏?”

副导演答:“有67场。”

“那整个电视剧一共得拍多少场戏?”

“1000多场,对了,能去十几个省。”

副导演觉察到孙红雷犹豫不决,立刻又说:“别光想这是个跑龙套的角色,难道你不想跟赵导学点什么吗?”

孙红雷知道赵宝刚是位很优秀的导演,加上自己还没有拍过电视剧,于是动心了,同意试一试。

当天下午8点,孙红雷在拍摄现场找到了副导演。副导演说:“赵导拍戏从来没人敢打扰,我们先在这耐心地等着吧。”

他们等啊等,等了7个多小时,一直等到凌晨3点多。副导演抓住了短暂的休息机会,小声地对赵导说:“我找了一个演建军的演员,你看看行不行?”

赵导按照副导演的示意转过头,看了看孙红雷,干脆地说:“不行!长得太憨厚了。”

孙红雷也傻了,心想:“看了还不到两秒钟,怎么就不行了呢?”

赵导坐下来又继续拍戏了。突然,有人在自己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孙红雷。他有些生气地说:“你不用我,你会后悔一辈子!”

赵导想:“我拍戏从来没人打扰,更没人敢拍肩膀,这小子还真有点冲劲。”于是说:“那就试一试”随后,让化妆师把孙红雷带到化妆间。

孙红雷剪掉了一头长发,换上了打手建军的装扮,西装革履,很精神。赵导看后说:“行,先这么定了。”

接着,孙红雷一边看拍戏,一边沉浸在喜悦之中,心想:“多亏了自己说的‘你会后悔一辈子’那句话。”

突然,赵导笑着问:“小孙,你会开车吗?”

孙红雷如实地说:“不会。”

赵导满不在乎地说:“那就算了吧。山路的弯道太多,太危险,很难保证安全。”

孙红雷急了:“离我上场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呢,我就是再笨,一个月总能学会开车吧?!到时候,我要是学不会开车,你再不让我演也不迟。”

赵导笑了。孙红雷从那别样的笑中明白了:“原来赵导是在故意地刁难和考验自己。”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尽管电视剧《永不瞑目》有1000多场,67场的分量不算太重,但孙红雷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红遍全国。从此,他越演越好,越演越红,当之无愧地坐上“中国演技派第一小生”的宝座。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时,就连电影节主席马科·穆勒先生也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称他为“中国电影第一坏小子”。

后来,孙红雷与赵宝刚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他们回顾拍《永不瞑目》的经过时,赵宝刚告诉孙红雷:“当初你要是没对我说‘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话,你就真的没戏了。”

孙红雷用一句话抓住了一个红遍全国的角色,用一句话抓住了一个红遍全国的机会。

“劳模”刘德华

1988年至今,刘德华在世界各地所获得的奖项及荣誉已超过300项。其数目之多,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成为演艺史上的一项世界纪录。1999年,刘德华被授予“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荣称号。

在中国香港地区,很多人提到刘德华既不说他是偶像,也不说他是明星,而是说:“刘德华是中国香港地区演艺圈的精神领袖,是中国香港地区的精神领袖。”

刘德华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非凡的成功呢?

有人说他“很香港”,意思是说,他由最底层的草根阶层起步,凭着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开创了一番事业。

有人说,他是一个笨鸟先飞的成功典型。

也有人说,他是天分特别好,机遇特别好。

刘德华自己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靠的是两个字:勤奋。别人花一个小时能做成的事,我情愿花3个小时做成,下的工夫比别人多3倍,甚至更多倍。有的人可能会不停地抱怨自己比别人付出的勤奋多,我却能尽情地享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勤奋。”

中国香港地区一位很有影响的电台老板,在刘德华刚出道的时候听过他唱歌,当即下了评语:“此人根本不懂唱歌,也没有唱歌的天分。”从此以后,他不再听刘德华的歌,而且还在多种场合表示:“在四大天王之中,刘德华是最差的一个,根本不够天王。完全不应该称四大天王,而应该称三大天王。”

有一次,刘德华当面向他请教:“你觉得我唱歌在哪些方面不行?怎样才能改进?”

他表示:“自从最初得出我的结论之后,就再没有听过你唱歌,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刘德华明白了,原来他是先入为主,凭着最初的那种印象做出了判断,而忽略了人是可以转变的。以后,刘德华每次在中国香港地区开演唱会,都主动送票给他。每次站在台上,刘德华也会认真地看一看台下那个位置是否有他的身影。虽然一直没有看到他,但刘德华并不气馁,仍然是送票不误。

2001年的一次演出,站在台上演唱的刘德华终于看到他坐在台下的嘉宾席上。大概他觉得刘德华送了十几年的票,自己再不去听一听,于情于理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他非常认真地听完了整场演唱会,并且对刘德华的监制说:“我一直觉得华仔不会唱歌,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华仔真的很会唱歌。”

事后刘德华说:“如果他今年还不来听,或者听了也不喜欢,那我就继续努力,继续请他来听,直到他满意为止。”

勤能感人。这就是刘德华在演唱事业上表现的勤奋,同时也是在享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勤奋。

刘德华唱歌红了以后,开始尝试自己写歌词。结果遭到歌坛一位前辈词作者的猛踩。这位前辈多次利用做节目或者是接受采访的机会说:“华仔填词?他现在文理都还没学好呢,应该先去中文系学几年再说。”

刘德华就是不服输,越有人看不起他,他的斗志就越昂扬,也越下苦工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刘德华在这方面的才能,竟然是一天胜过一天。

刘德华谈到这段经历时说:“多年来我填词,我尊敬的这位前辈从说我填出来的歌词文理不通,到赞我愈写愈好,其间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让我获益良多。”

勤能补拙。这就是刘德华在填词事业上表现的勤奋,同时他也在享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勤奋。

张艺谋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导演,在演员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演员都渴望被他选中角色。在张艺谋刚红不久,就是拍《古今大战秦俑情》前往中国香港地区做宣传的时候,刘德华第一次认识他,便向他提出要求,希望充当张艺谋戏中的角色。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张艺谋一直都没给刘德华机会。刘德华并不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只要见到张艺谋,便会提出同样的要求,一直要做到张艺谋认可为止。

张艺谋不知是被他的执著打动了,还是真的觉得他会演戏了,筹拍《十面埋伏》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角色。

事后,记者就刘德华的演技采访了张艺谋。他说:“没料到,刘德华真的很勤奋,很会演戏。他竟然能够拍同一个镜头时,连哭5次。”

天道酬勤。这就是刘德华在电影事业上表现的勤奋,同时也是在享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勤奋。

珍惜人生的每个角色

周星驰早期扮演的角色,与剧中的明星相比,纯粹是“跑龙套”的角色。1983年,他在中国香港地区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的是梅超风手下的一个人——宋兵甲。在剧中,宋兵甲只有一个镜头。

“跑龙套”无疑是演员中的最低层次,但是周星驰却认为:“在一部影视作品里,肯定会有主角、配角和跑龙套的差别。可是,演得好不好,主要并不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的。演得好,即使是配角,即使是跑龙套的,也照样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星驰在跑龙套的时候,经常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我不仅是个跑龙套的,而且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演员。”

周星驰成名之后,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即使是做一个跑龙套的,也照样会有机会,也需要用主要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需要像主要演员那样敬业、思考和工作。如果说我真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就是珍惜人生的每一个角色,包括跑龙套的角色。”

事实上,“跑龙套”并不丢人现眼,很多明星和有成就的人都是从“跑龙套”开始起步的。

1981年,刘德华和梁家辉一起参加了中国香港地区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是同班同学。训练了3个月以后,他们在电视剧《千王群英会》中扮演两个小角色。在这个反映民国初年的电视剧中,周润发扮演一个赌场的老板阿龙,他们俩则扮演周润发的两个保镖。尽管是小角色,可毕竟是他们生平第一次演出,所以异常兴奋。他们听说两个保镖有台词,就捧着厚厚的剧本研究了整整一夜,结果大失所望。他们发现,所谓的“有台词”,竟然只是一句对白,仅有3个字。但他们还是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还是一丝不苟地演好了跑龙套的两个保镖。

杨紫琼在成为国际影星之前,也一直在扮演一些打来打去的“小龙太”,并因此还得了个“打女”的外号。

成龙的演员生涯,也是从为其他明星做替身开始的。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著名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在采访了世界众多知名的成功人士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珍惜人生每一个角色的人,才有希望成功。只有把自己当做大人物,并且努力向大人物看齐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十年日记十年“不”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了10年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

以后,每一天的日记除了写上日期之外,都是写着同样一个词:“No”(不)。从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10年,每篇日记都如此。

只是在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才改写上了一个新词:“Yes”(是的)。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金属线通电后可以使附近的磁针转动。这引起法拉第的深思: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流呢?法拉第决心研究磁能否生电的课题,并决心用实验来回答。

10年过去了,经过实验——失败——再试验……法拉第终于成功了。他在历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磁也可以生电,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感应原理。这个著名的原理,导致了发电机的诞生。

法拉第在这本写了长达10年的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他不断失败和最后获得成功的过程。那一天一天所写的“No”,就是一次一次的失败;那最后一天所写的“Yes”,就是试验的最终成功。

法拉第正确对待多次失败的10年日记,表面看起来似乎显得那样的单调和乏味,可是换个角度看失败,给人的启发又是那样的丰富和深刻: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一无所获,而是表明你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命里注定的蠢货,而是表明你也许要变换方式另辟蹊径。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必须放弃,而是表明你还要更加坚持不懈。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永远无法成功,而是表明你还要花些时间。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浪费了时间、生命,而是表明你在集中精力攻破具有非凡价值的难关。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背时背运,而是表明你在尝试和探索中获得快乐。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不如别人,而是表明你尚有差距。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失败者,而是表明你正在用失败铺路、一步一步地接近辉煌的成功。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一个屡战屡败、经不起挫折的懦夫,而是表明你是一个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的勇士。

爱迪生说得好:“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只有完全拒绝失败之时,才是彻底失败到来之日。

法拉第正确对待多次失败的10年日记,不是一条道跑到黑、死撞南墙不回头的记录,而是对“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名言的绝妙诠释。

敲开关闭的招聘之门

英国是一个高福利和高薪制的国家,只要能找到工作,一般都能拿到不低的工薪,但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却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有一位22岁的英国年轻人,尽管他是大学的高材生,有一张英国伯明翰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大学毕业后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却四处碰壁,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求职,这位年轻人从英国北方一直到首都伦敦,几乎跑遍了全国。屡败屡战的求职经历,使这位年轻人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求职经验,而且磨炼了不屈不挠的意志。他深知,与其彻底绝望,不如满怀希望。

有一天,他听说世界著名大报——《泰晤士报》招聘员工,便赶紧前去应聘。

他充满自信地走进招聘办公室,恭敬地问:“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

对方看了看这位貌不惊人的年轻人,说:“不要。我们的招聘工作在前天刚刚结束,你来晚了一步。”

他接着又问:“那需要记者吗?”

对方回答:“也不要。”

年轻人没有气馁:“排字工、校对呢?”

对方已经不耐烦了,说:“都不要!都不要!我们的招聘工作在前天刚刚结束,你来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