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34

第34章 安礼章(2)

宋元更替的时候,各地战争不断,到处兵荒马乱。有一天,许衡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途中经过刚被战争洗劫过的豫北地区,由于这里的百姓都逃难去了,所以田地都荒芜了。当时正值炎热的酷暑时节,大家都顶着烈日赶路,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水来解渴。

就在此时,同行的一个朋友连喊带叫地向前跑去。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摘梨解渴。只有许衡坐在树阴下好像没有看见那些大梨。

这时一个朋友走了过来,递给许衡一个梨,并很奇怪许衡为什么不去摘几个梨来解渴。许衡接过梨,连连称赞是好梨,并问朋友多少钱一个。朋友说不要钱的,这是野梨。许衡不同意,他认为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梨是有主人的。朋友很无奈地告诉他:“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还讲究什么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了。”许衡反驳道:“这家主人肯定是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这是不道德的。”

许衡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很诚恳地告诉大家:“这梨是无主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就拿来吃。”接着他劝告大家不要再吃了。众人都笑他太迂腐,许衡听了别人的讥笑也不生气,他表示自己宁愿干渴也不吃这些梨。

现在几乎很难看到像许衡这么有情操和修养的人。也许人们觉得他很迂腐,但是与这样的人相处会觉得很踏实。因为他们有原则,做事谨慎。这样的人也许会让人觉得太较真,但是成功的人不都是懂得自律的人吗?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原典】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释评】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真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然会出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兴旺景象,在国际上也必然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一来,就会成为万国来朝,九州同庆的强国。这是治国安邦须留意的经要。

春秋时期的管仲、乐毅每每被相提并论,很多人都知道管仲有才能,既然管仲和乐毅被相提并论,那么不难想见,乐毅经国济世的才能不会输给管仲。乐毅先在赵国任职,后因沙丘之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又听说燕昭王姬平被齐国打败,发誓报仇,屈己礼贤,延聘负能之才,以补自己国小地偏之不足。此时,乐毅正为魏昭王出使燕国,燕王听说乐毅是个人才,便极力挽留,厚礼待之,乐毅终于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遂封乐毅为亚卿。

在当时,齐闵王的力量仍十分强大,南边大败楚国宰相唐昧;西边力挫三晋的势力;又协助赵国灭了中山,还大败宋国,扩地千里。齐闵王因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对各国诸侯俨然以太上皇自居,因此诸侯们对他十分不满。因此,对外,齐闵王变得势单力孤,对内还横征暴敛,为连年战争广增兵员,百姓苦不堪言,可谓内忧外患俱至。

燕王趁此良机,向乐毅询问伐齐之事。乐毅说:“齐国现虽然内忧外患,但仍保有以前霸囤的基业,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不易打败它。大王如果一定要出兵,最好联合赵、楚、魏一齐行动。”昭王便派乐毅赴赵,和赵惠文王订约。同时又派使臣联络楚、魏,让人以伐齐之利去游说秦国。当时诸侯各国因厌恶闵王的残暴,都争着与燕联手伐齐。于是,燕王尽起兵马,任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把相印交给乐毅,乐毅便总领五国之兵攻齐。

各路诸侯的大军在乐毅的指挥下,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两军会战,联军大败齐军。诸侯各国瓜分了战利品,各自班师回朝,唯独燕军穷追不舍,直通临淄,攻下七十余城。齐闵王大败,损失惨重,不能支持,只得逃走。乐毅不再追击,率军围攻齐城,又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悉数掠取,运回燕国。昭王大富,亲往济上犒赏三军,封乐毅为国昌君。燕王尽收其原被齐国所掠取的财物,命令乐毅继续攻齐。

乐毅围困齐国,甫征北战,东讨西伐,前后有五年之久。并把齐国七十多个城邑改为郡县,归属于燕。齐国只剩下苔城和即墨两城。眼看燕王大仇即报,却不幸病逝,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做太子的时候就不满乐毅,一继位就想罢免乐毅。齐国的谋士田忌听到这个消息,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因与新君有怨隙,想联络士兵留在齐国,自立为齐王;齐国现在所畏惧的不再是乐毅,只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这样的话,齐国仅剩的两城就保不住了。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现在又听到有关乐毅的传言,于是就派遣其他将领替代乐毅,将乐毅召回国。乐毅深知阵前换将,用意不善,恐遭诛杀,便西逃赵国。赵王大喜,封乐毅为望诸君。

失去乐毅的燕惠王日子不好过,自从乐毅逃走后,燕国屡屡战败,田忌连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于即里城下。至此,齐、燕两军形势急转直下,燕军大败而退,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

燕惠王失去了乐毅,从而丧失了所有的齐国土地。等他再想请乐毅回来的时候,乐毅却自言拒绝了他。其实,燕惠王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乐毅,还有他美好的未来。

很多人都是如此,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去善待身边得力的助手,等到这个人远离自己的时候,方才认识到此人的重要性。古今凡成大事的人,一是有敏锐的眼光,另外就是有过人的识人和用人的智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得到天下贤人志士的辅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能够将贤人留在身边,并且重用他们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安贫乐道,苦尽甘来

【原典】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释评】“安贫乐道,苦尽甘来。”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却道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其涵盖广,意味深长,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味,还包含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

安贫乐道,此乃达观的人生态度,拥有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顺也好,逆也罢,都会以不卑不亢的处事态度面对,那种宠辱不惊、随遇而安、以退为进、豁达洒脱的态度会使他们的仕途更顺畅,即使仕途并非如此,他们的生活也会充满无限的乐趣。

历数各朝各代,仕途发展不畅,甚至数次遭贬的人都不在少数,有的人就会因此一蹶不振,即使拥有雄心抱负也不会大展宏图;相反,那些拥有达观态度的人,却会重新调整心态,苏东坡就是一例。

苏东坡在仕途上的发展很不如意,数次遭贬职,虽满腹才华,却数次遭遇打击,可以说始终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他入朝为官初期,是北宋政治出现危机之时,虽然表面看起来国泰民安,但是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无限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并支持变法。但是,很多官员包括欧阳修在内,都与新任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合,所以致使很多人都遭到排挤,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任满三年后,依然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数次遭贬之时,苏东坡都没有慨叹命运的不公,更没有哭天喊地记恨朝廷,而是调整好心态,随遇而安地面对眼前的一切,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当地的事务,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与此同时,他还以文学的眼光和角度欣赏别人未曾欣赏过的当地的美景,而且留下千古的诗文。虽然历史没有成就他当时的丰功伟绩,但是文章却成就他于千古。

在北宋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身心都会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苏东坡依然能够在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写出千古美文《赤壁赋》,由此可见,苏公那种豁达超脱的情怀、自得其乐的风度,和那超然享受生活的理念,都是我们学习做人的哲理,这也是善于运用“退步法”的结果。当我们无力改变现状时,就只能够改变自己的心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年,苏东坡被贬浙江菰城,于是有人故意嘲讽地问道:“从京城到菰城,你是否能够适应呀?”苏东坡坦然自若地回答:“天地之间,处处可安家,处处是我家。”故意讥讽他的人悻悻地走开了,这就能够看出他勇于接受现实,不以荣辱、高下为意的心态。

即使苏东坡被放逐到“蛮荒之地”的海南儋州时,在面对大海时也曾慨叹过:“何时得出此岛耶?”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运用“退步法”思想很快地转变,以此获得了解脱。平时他认真为官,业余之时,习字作文、饮酒交友,也将平淡无奇的生活填充得充实有意,如此一来,他就悟出了一个真理:“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路”,也因此在多灾多难的人生之路上不断写出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怎样对待呢?其实,不妨从苏东坡的“退步法”中悟出为己所用的真谛,就算遇到再不如人意的事情都能做到不急不躁,安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这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同时还是一种雅量。

古往今来,有些人在官场和商场上常常会身不由己地摸爬滚打,更有甚者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乐而忧,如果追逐了半天仍以“失败”而告终,就会无颜见江东父老;如果以“成功”收场,只能是暂时性的成功,稍微有一点“一览众山小”之优越感,而后就会发现那山更比这山高,因为成功往往是相对的,所以好斗者往往还会继续前行,为此奋起直追,甚至疲于奔命。心态不好的人,为此就会出现急躁等现象,若是天公不作美,一旦遭遇失败,就会恼羞成怒,愤世嫉俗,整天怨天尤人地消极生活。其实,这一切都需要达观的心态来中和调整。

随遇而安虽然主观上讲的是以进为退,但客观条件为“行到水穷处”,所以当两者相互吻合时,你便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此时你的心态就会由消极转变为积极,所以便会重整旗鼓,蓄势待发,准备从头再来,这是有所作为的更高表现层次。

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将“成固欣然,败亦可喜”,进一步转化为“成固欣然,败亦有所作为”。要凡事从大局着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尤其是困境,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世间的得与失,不计较小得小失,人活的是一种心态,这样便能够随遇而安,笑对人生。

求贤养人,当有大家风范

【原典】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释评】能够留得住人才的领导者,一定都是贤德之人。能够用人的人,一般都是能够掌握权力的人,权力又具有魅力,无论谁有了权力这根魔杖,都可以将主观意志立即变成具体而有效的行动。所以,如果掌握权力的人主喜怒哀乐无常,昏乱荒唐,进退举止没有一个人君的样子;或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频繁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而且各项政策互相抵触,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无所适从,疑虑重重。而能人志士不会也不喜欢为这样一个领导服务,只有能够拥有大家风范的人,才能任用贤才,做好事情。

晚清著名的将领曾国藩不仅重视选拔人才,而且重视培养人才。他对部属进行教育、培养、熏陶的原则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所谓“用仁”,就是视部属如子弟,教育其努力上进。帮助其成才、发迹;所谓“用礼”,则是指对部属恪守礼法。持之以敬,临之以庄,保持尊严和得体,避免言行举止的失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才造就之法。

曾国藩把各种人才招来以后,先要对人才有个或长或短的“访察”即考察过程,以辨其贤否、真伪,然后“权其才智长短器使之。各尽其用,人无弃材”。所以,除了一些直接破格提升以重任者外,曾国藩一般是将所罗致的人才先安置到自己的幕府即大本营内,让他们办理文稿、充当参谋等,使他们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增长才干,获得办事经验,同时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品德教育与熏陶。这种熏陶、教育、培养,既有他以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的无言表率来潜移默化,也有他对部属们进行经常性的训话、交谈和约束加以陶铸。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把他们造就成才,并伺机荐任合适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