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35

第35章 安礼章(3)

曾国藩曾在《原才论》中,论述过育才之法,提出“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强调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他最恨官气,因此就摒弃官府排场,力禁部下迎送虚文;他最恨懒惰,自己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而对部下僚属,小到个人治心治身,大到治军治饷,无不以自己的信条、经验严格要求,耐心训导。在他给部下的批牍和书札里,训导劝勉之语甚多,曹国藩赋予他的幕府两种职能,一是治事,一是育人,使幕府不仅是治事之所,也是培养人才的学校。曾国藩本人既是军政官长,也是业师,幕僚则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生童,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他在给丁日昌的信中则谈得更为具体:“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司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盲,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监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这既是对江南制造局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幕府的要求,可以说是他设立幕府的一项宗旨。

曾国藩对人才的广泛搜罗和耐心培养,是他的“事业”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李鸿章作《曾文正公神道碑》,称誉他“持己所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万众一心,贯虹食昴。终奠九土,踣此狂丑”。曾国藩确有谋国之忠与知人之明。后来,薛福成评述道:“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屑不遗余力。”就是称赞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做事的过程,其实就是用人的过程。没有一个下属会一面被上司践踏,一面为上司效命。但如果对所任用的人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反而会事半功倍,让对方甘愿效犬马之劳。

尊重自己的下属将会事半功倍,其实是每个居上位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只不过尊重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了,只有那些心胸开阔、善于敛智藏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为上者心诚,为下者才能忠诚

【原典】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释评】国家最高的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决策部署就要落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人是感情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受感情的支配。而获取人们感情的唯一方法,就在于你表示了解他,在于你尊重他、同情他、帮助他、爱护他。

三国时期,蜀国背腹受敌,北方是来自魏国的全面攻击,而南方孟获又率领蛮邦不断地骚扰。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定的重任,所以,诸葛亮认为要想防御北方魏国的攻击,就应该全面地解决南方的威胁。于是,诸葛亮便指挥军队南下,准备先解决南方的危机。

诸葛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攻占人心,而非城池: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赢得人心是最关键的。”

在交战之前,诸葛亮就设置好了陷阱,所以,交战时轻而易举就俘获了孟获大部分军队,连他本人也被俘虏了。然而,诸葛亮却没有处死他们,更没有惩罚他们,而是设宴以美食和酒款待他们,面对诸葛亮的“宅心仁厚”,众蛮兵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感激诸葛亮的不杀之恩。

此时,诸葛亮召见了孟获,并对他说:“如果我现在放了你,你会怎么做?”

孟获干脆地回答:“我会再次招兵买马,与你决一死战。但是,若是我再次被你俘获,就会臣服于你。”于是,诸葛亮立即下令释放了孟获。

孟获果如其言,再度征集部队,准备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但是,他的部下因为受到诸葛亮的善待,反戈一击,将孟获绑住交给了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再次以相同的问题询问孟获,孟获回答说:“我不是在公平决战中被打败的,而是因为手下人的背叛,所以,我会再与你决一死战,以分胜负。如果我第三次被俘虏,我将会臣服于你。”于是,诸葛亮又放了他。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智取孟获,但是,屡次被俘获的孟获每次都有新的借口,诸如误中诡计、运气不好、时运不济等。直到第六次被擒获时,孟获才主动说:“如果我第七次再被你俘获,我将会倾心归顺于你,永不反叛。”

诸葛亮也明确地表示:“如果我再次擒获你,就不会释放你了。”

不幸的是第七次战役中,孟获又败于诸葛亮手下,成为他的俘虏。在这场杀戮之中,诸葛亮不忍心再一次面对他的俘虏,所以,就派遣专人传达自己的命令,使者对孟获说:“丞相特意派我前来释放你,如果你能够办得到,就再次动员一支军队与他决战,看你是否能够击败丞相。”

此时,只见孟获垂泪不止,然后跪倒在地,以示自己已经臣服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就设宴款待孟获,从新让他登上王位,并且还将征服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他,然后诸葛亮就率军返回了自己的营地,没有留下一兵一卒的驻军。从此之后,南方的威胁彻底解除了。

智者常常将眼光放得很深远,以便“放长线钓大鱼”,就像诸葛亮智取孟获一样。如果长时间地征服他人,往往会激起被征服者厌恶乃至仇恨的心理,最终致使他们奋力抵抗。所以,高明的管理者都懂得以退为进的“攻心”原则,这样才能让对方信服自己,而且还有可能与对方成为潜在的同盟者。

征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并且主动迎合他的需求,切忌乱用征服,因为这样更容易适得其反,激发对方不悦或是不满的态度。对任何人而言,心才是主宰,时刻都在影响着自身的情绪,要知道“温和胜过暴力”,深入人心的征服才更具有震撼力,一旦在心理上控制住对方,你们就会成为忠诚不二的盟友。

征服带来的只是暂短的顺从,信服才能转化成长期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与其操纵了无生气的傀儡,还不如让其心甘情愿地信服于你,从而诚心诚意地为你效力。关键是要找出与对方沟通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心胸,让他们对你的一切都心悦诚服。

领导者如果自认为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人们认为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导,还不如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架子,使他们认为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真诚的朋友。这样你的身份和地位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抬高。人们不仅会心悦诚服地拥护你、爱戴你,甚至会心甘情愿地为你赴汤蹈火,为你效忠效力。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如果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就永远难以赢得人们真诚的拥护与爱戴。

作为领导者,就是要能恰当地抑制自己,显扬他人。显扬他人实际上就是抬高自己。要领导下属,必须用言辞对下属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下属,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后面。这样,虽然地位处在下属之上,而下属并不感到沉重。上司显示自己的诚心,下属才能真正显示自己的诚心。

唐太宗李世民为人颇富谋略,早在起兵之前就“折节下士,推财养客”,暗中积极招揽人才。四方的群盗大侠闻其贤名都纷纷投奔他的帐下,甘愿为他尽忠效死。起兵后,李世民兵强将广,迅速成为李渊扫荡四方、平定天下的一支生力军。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世民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眼光敏锐,及时由武略转向文治,留意起儒家的治国之道来。他在官城西边修建了一座文学馆,招揽接纳四方的文士,号称“十八学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等。各方儒生文士都以能进入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为荣。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了帝位。他善于纳谏,刚继位时就不计前嫌,把政敌李建成的老师魏征屡次叫到自己的卧室内,虚心求教治国之道。刚开始,魏征一心为了李建成,并不理会李世民的器重,太宗没有灰心,一再地表示出自己的诚意。魏征终于被他的诚意感动,每次进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李世民得力的助手。而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也被人不断称道。

君明臣直,臣视君如交心,君待臣如手足也。只有互相信任对方,才能够很好地合作,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自知则自信,自知者明

【原典】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释评】对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绝不会相信别人;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了解自己的人,自然会有自信。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所以才能将机会把握住。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不仅要会识人,更要懂得识己,有自知之明。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正视自己,其人生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令人嗤笑的。

皇帝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它对陶罐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铁罐神气地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是盛东西的,并不是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

时间在流逝,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积满了渣滓和尘土。

许多年代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土层,发现了陶罐。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别把它损坏了,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

人们立即动手,但是,大家把土都掘遍了,也没有找到铁罐的影子——它不知在什么年代就已经氧化了。

处处表现得与人不同、爱显摆的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绝不会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他们自知但不自见,懂得“强者有弱点,弱者有强项”的道理,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没什么了不起的,别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障碍,应该考虑自己的实力,考虑是否应绕道而行。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这样才不会贻笑于人,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有自知之明的人是可贵的,他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量力而行,低调从事。

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王,赏赐和提拔了许多有功之臣,却把介子推给忘了。

有人对介子推说:“重耳这人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啊。”介子推却说:“作为国君,日理万机,实在太忙,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周到。再说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主公渡过难关时还有点用处,现在要治理国家却并非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了。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从不怪他人。”

当某一项事业取得了成功,拥有一份功劳时,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既有功劳又有能力将事业继续发展下去,这是可贵的,也有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缺乏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能力而功成身退,这是可敬的。

拥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检讨自己,会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他们懂得自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人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只有自爱才能爱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低调,做到宽以待人,平和处世。

自知和自爱是高贵的品行,真正的自知自爱,不强调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只有让他人感觉到平等的时候,我们的自知和自爱才能得到大家的崇敬。

在生活中,珍惜自己是应该的,可是我们往往在珍惜自己的时候过分在意自己,从而将自己珍惜自己变成了贵重自己,把自知变成了自见,把自爱变成了自贵。

有个师父有许多弟子。有一天,他打发一个最年轻的弟子下山去买东西。这个弟子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可是,等他回来时却满脸不高兴。

师父见了,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

“师父,您不知道,我今天下山,在集市里走的时候,很多人都嘲笑我。”弟子撅着嘴巴说。

师父又问:“为什么呢?”

“他们笑我长得太丑,个子矮。师父,我很善良,虽然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他们真是一群蠢人!”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让弟子和他一起来到附近的海滩上。

师父先把脸盆里面盛满水,然后他捡起一块石头,往脸盆里丢去,水立刻被溅了出来。他又把一块石头扔到大海里,石头沉没了,大海却没有任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