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19

第19章 上篇:做人要有气度(18)

商人哑口无言。

我们常常以为,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自己就会满足,但是当我们达到这些目标时,我们还是不满足,因为还有下一个更高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就是欲望的本质。

欲望就是本能,欲望的本质就是不满足。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排斥欲望,因为适当的欲望能使我们过得更好。但是,虚荣和财富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如果我们被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困扰,生命就会失去它的纯真和安宁。而从永不满足的欲望追求中谋求欢乐,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只有痛苦和悲哀。

有一天,一个农夫很偶然地在树桩旁边捡到了一只折颈而死的兔子。当天晚上,农夫和妻子吃上了一顿美餐。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希望还有好运气,于是一有空闲就又到那个树桩边上等候。幸运的是,在一周之后,农夫又等到了一只撞到树桩而晕倒的兔子。

喜出望外的农夫拎着兔子赶紧跑回家,对他的妻子说:“你看,这个冬天,我们两个人都会有一顶兔皮帽子了。”妻子乐滋滋地接过兔子,拿去剥皮。

就在这时,过来了一个货郎,他摇鼓吆喝着:“上好的花布,漂亮的鞋子。”

农夫的妻子听见了吆喝声,她放下兔子,出门观看。鲜艳的花布和精致的鞋子让她心动不已,于是她当场买了布和鞋子,计划用来搭配那顶兔皮帽子。

冬天来临,农夫的妻子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鞋、新衣,当然,还戴上了那顶早已经做好的既暖和又漂亮的兔皮帽子。

村子里的女人看见农夫妻子的装束大为眼红。没过多少工夫,农夫妻子有了新衣服和新帽子就成了全村的热门话题。村里所有的女人都赶到农夫家里,她们在欣赏之余也开始计划为自己添做新衣。

没过几天,全村女人的装束都焕然一新。

不过,她们很快就又有了一个大发现:农夫妻子的胸前挂着一颗美丽的珍珠,这颗珍珠使她的新衣服显得更好看了。

她们赶紧追问珍珠的来历。农夫的妻子告诉她们,一个月前,她的丈夫在河里捞起一个蚌,蚌里有一颗珍珠……

当天晚上,这些女人们就对自己的丈夫说了这件事,并劝他们也去河里寻找珍珠,如果找到了,说不定就能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呢。

虽然冬天的河里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但是这根本吓不倒找珍珠的人们。不仅这个村子里的男人们在行动,很快,临近村子里的男人们也加入了行动。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河里寻找珍珠。果然,几天之后,又有一个农夫获得了珍珠。他兴奋地站在河里大喊大叫,根本忘却了刺骨的河水所带来的痛苦。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更加努力地寻找珍珠。这个冬天,这条河流一直非常热闹。

春天来了,除了找珍珠的人们,又有一批淘金者在这里出现了。原来,有人从河里有珍珠这件事推测到,附近的山上很可能有金矿。扛着铁锹、推着车来这里挖金矿的人云集山脚。不久,山旁边就出现了一个临时村落,村落里住的全是从外地来淘金的人。

人们不论认识与否,只要见面就都能谈得来,他们无一例外眉飞色舞地畅想着发财后的生活。

这个地方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国王都有所耳闻了,国王立即派特使前来考察。

眼前的盛况令特使振奋不已,他回去向国王报告说,这个地方从外边看着好像十分贫瘠,其实藏有许多宝藏,是国家的一个大宝库!

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即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圈地。他下了命令,将这一带所有的成年男人雇用,专门为他寻找珍珠和黄金。

邻近国家的君主得到这个消息后寝食难安,渐渐起了吞并之心。在夏天来临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发兵的理由。

为了珍珠和黄金,双方都不肯妥协,残酷的战争一直在持续。这天,那个最开始捡到死兔子的农夫紧紧地抱着妻子,说:“我明天出征,这顶兔皮帽子用不上了,如果生活困难你就把它卖了吧。”

同时上战场的还有这个村及其他村里的所有男人们。持续数年的战争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国家国库亏空、民不聊生。

无止境的财富追求终于让这个原本宁静的小村庄变成残酷的战场。当他们为了珍珠和金矿而互相残杀的时候,同时代数千里外的雅典某市场上,一位叫苏格拉底的智者正在闲逛。苏格拉底望着眼前花花绿绿的东西,忽然感慨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呀。”

是的,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正在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这样的话,恐怕终其一生我们都填不满这个欲望的洞。

所以,在物质享受、财富利益、荣誉功利等方面,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控制欲望。

我们要试着去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求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并根据心灵真正的声音去寻找想要的生活。

我们可以给人生设定一个个适当的目标,每当实现某个目标就好好珍惜和把握,满足已得到的。

我们可以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为达不到某个设定的欲望而痛苦不已,不如调整自己心里的期待。

当我们停止永无止境的欲望追求时,生命的真谛才能浮出水面。这时候,我们才会真正体验到一种平和心境所带来的单纯的快乐。

看淡人生起伏,洒脱活出自我

游戏人生不可取,但快乐洒脱应是生活的原则。快乐给生活带来洒脱,洒脱为生活添加快乐。

人生本就是一种快乐,正所谓“雅人有雅兴,俗人有俗趣”。无论身为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自有其乐。

锦衣玉食也好,粗茶淡饭也罢,只要能够求暖求饱,生活幸福美满就好。但是,生活总会出现一波三折,有时七灾八难的事情更是应接不暇,即使你时时小心、处处设防,也无法将这些琐事、烦事甩开、扔掉。此时,洒脱就成了智者的追求。

活得洒脱才会有快乐,因为洒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潇洒自如。有的人不懂得潇洒或是洒脱过了头,就会将洒脱演化成“拘谨”。这其实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生活态度往往会是“一条道跑到黑”,即我们常说的“死心眼”。

也有人将洒脱理解为穿着新潮,谈吐倜傥,举止干练,不受外界所影响。

其实,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

真正的洒脱应该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不放纵,逆境不颓唐,拥有此种超然、豁达的精神境界方能成为真正的洒脱者。

古今中外,多数人对人生的起伏还是无法释怀的,这就是名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革新遭贬,却不畏惧强权和压力所阻,依旧用顽强的精神与政敌相抗争,并且超尘脱俗地写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乐观诗句。这种闲庭信步的潇洒生活态度以绝对的优势超过了“巴山蜀水凄凉地”的心态,这让他终于又迎来了仕途上明媚的春天。

名人有名人的潇洒,伟人有伟人的快乐,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意境。

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亦如范仲淹所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只有将一切看淡,才能有海量包容,另外,更需要有一颗平常,这样快乐洒脱的精神才能常驻。

而“喜怒不形于色”者就能够淡泊名利、心境宽松,身在局中,心在局外,即使是面对死亡也同样不会惊恐万分,而是从容自若地接受,就和平常一样谈吐自如。

过度追逐让人心累神疲,丢弃名利的无谓拖累,专心享受生命的美好,何尝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在诱惑中,学会克制自己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从而显现出本能的贪婪和欲望。想要消除贪婪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必须学会克制、忍耐。

佛家云:“一寸道九寸魔,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无论是处人还是处事,都要拥有一颗忍耐之心,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始至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和心。这样才能抵制心中欲望的侵害,坦荡地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一日,他们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开展法筵,两人便约定一同前往听取佛陀的说法。简单地收拾行李后,两人便向舍卫国出发。

正值晌午,烈日当空,两人挥汗如雨地疾行,走着走着,他们觉得口干舌燥,但是一路走来竟没有看见水源。于是,两人只好忍着饥渴,继续前行……

不知不觉中,两人已经明显感到体力不足,筋疲力尽的他们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就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二人宛如久旱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当水提上来之后,他们却发现水中有小虫。

虽然两人同时发现水中有小虫,但其中一位比丘还是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另一位比丘却站在一旁纹丝不动。喝过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刚才不是也很渴吗?为何现在不饮水呢?”

未饮水的比丘答道:“佛陀有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过水的比丘相劝道:“你还是喝一些水吧,不然会被渴死的,到那时,根本就没有机会听经闻法了!”此时,未喝水的比丘依旧不为所动地说:“我宁愿渴死,也不愿破坏戒规。”

不出所料,未喝水的比丘因为饥渴过度,丧命在去舍卫国的道路上。但因为他持戒的功德力,死后立即得道升天,当天就抵达了佛所。于是,他顶礼膜拜佛陀,佛陀还为他说法,使他得到了法眼。

喝过水的比丘,直到隔日才只身一人来到佛所。见到佛陀的他,立即五体投地地至诚礼拜。以佛陀的神通广大,自然知道先前发生的事情。于是佛陀故意询问道:“比丘,你从何而来?为何没同伴随行?”

此时,比丘将事情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向佛陀做了禀告。佛陀立即呵斥道:“你真是个愚笨的人,虽然你亲眼看见了佛,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而那位随你一同而来的比丘却先你一步见到我。”

佛陀进一步说:“有的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且能经常看见我,但我却不曾见到过这样的比丘;有的比丘离我数千里远,但是能忠于戒律,且不放逸,我也能常常见到他。”

听完佛的教诲,比丘若有所思,然后羞愧地顶礼而退。

丁曾说:“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歌德也说过:“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奴隶。”

由此看来,面对诸多诱惑,要学会克制,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若是放任自己的欲望,就会被魔力所牵制,扬其波逐其流,别说事业难成,可能还会自取灭亡,最终走入可悲的境地。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人在不自觉中都成为了生活中的傻瓜,被欲望和名利牵制着盲目乱走。

懂得克制欲望的人才能冷静客观地控制局面,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进而取得成功。

多年前,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曾经贴出这样一则不同寻常的招聘启事,随即便吸引了小镇上众多人的目光。启事这样写道:“月薪4美元,成绩优异者可增加至6美元,并有升迁机会,要求只有一个:‘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

面试时,负责招聘的主考官给面试的人了一段文字,并问道:“你能读吗?”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啊。”

主考官接着问道:“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可以啊。”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主考官说道。

接着,第一段文字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便开始阅读。此时,主考官让工作人员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来,像绒球一般滚动着,样子十分可爱。第一位年轻人很快便读不下去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小狗吸引去了。

转到第二个年轻人时,也受到小狗的诱惑,读了两句便出错了。接着轮到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一个又一个年轻人都读不下去了,直到轮到最后一个年轻人时,小狗虽然咬着他的衣服,但他仍不为所动,按要求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时主考官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最后的年轻人说道:“小伙子,你是怎样做到自始至终不受小狗的干扰呢?”年轻人回答道:“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制自己。”主考官当场便录用了他。

许多人就像那些失败的应聘者一样,他们没有顽强的意志与毅力,做不到克制自己。不能用自己的思绪去控制其行动的人多是生活的失败者。反之,能够做到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往往成了生活的强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理性的克制对他而言不是束缚的枷锁,而是强韧的护身甲。披上虽不免使自己有些负累,但是却能助其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