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18

第18章 上篇:做人要有气度(17)

经历了这一事件后,艾迪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缩小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开办了一家养老院,每天下午都会和老人们在太阳底下喝咖啡、聊天、唱歌、下棋,笑声不断。

当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回答说:“我从那次海上遇难的事件中学到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新鲜水可以喝,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就绝不要再奢求任何事情。”

是的,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里都躲藏着真实而美好的生活,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快乐。

一味地追赶并不代表就能拥有一切,拥有一切也不代表一定会幸福,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因为追求不到目标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的泥潭。

有一个青年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发不了大财,为此他整天都愁眉不展。一天,他遇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问道:“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何总是这样穷,尽管我一直在没日没夜地工作。”

“穷?我觉得你非常富有。”老人由衷地说。

这个年轻人很疑惑。

老人问道:“如果现在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道。

“如果我让你马上死,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不就行了,你身上的钱已超过一千万了!”老人说完笑着走开了。

我们时常和这个年轻人一样愁眉苦脸,不能够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却整天记挂着没有得到的东西,从而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人生有两个目标:第一是享受拥有的每一种东西;第二是尽力去争取,得到所想要的东西。

世间更多的人属于有第二种目标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争取,却忘记了珍惜、体会和享受已经拥有的。

而那些真正对幸福和快乐敏感的人总是擅长数数——他们不去计算已经失去的东西,也不去计算别人比自己多拥有什么,他们会仔细数数自己正在拥有的东西。虽然这个算术很简单,却蕴涵了人生的无穷智慧:学会知足,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能释然,让脚步放松,真正去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泣,它就对你哭泣。

生活幸福与否与你的主观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不会感受到温暖;心中没有美好的人也不会发现花朵的娇艳。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会微笑地对待生活。

《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在唐太宗时期,卢承庆任“考功员外郎”一职。这里所说的“考功”属于礼部,主要负责掌管官吏考绩评功。

相传,卢承庆对考功工作既公正又负责。一次,有一位负责运粮的官员因为一时疏忽导致运送粮草的船只沉没,这个人本应受到处罚。到年终考核时,卢承庆给这位官员评了一个“中下”等级,通知他本人之后,那位官员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不悦。之后,卢承庆转念一想,并结合各种综合因素考虑,将这位官员的评定改为“中级”,并通知他本人,那位官员既没有讲任何客套的话,也没有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卢承庆见他有如此雅量,遂对他大加赞赏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将他的政绩改为“中上”等级。“宠辱不惊”便由此得来。

对此种境界,《幽窗小记》曾记载过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身在世间的凡夫俗子怎能不为红尘所动,受名利所累,又如何能不喜不悲、不忧不畏呢?不然世间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一生都在争名逐利,更不会有失意落魄、自怨自艾的人,中国古代的贬官文人就是很好的明证。现代社会中,多数人面对宠辱仍然难以自拔,有人往往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便早已狂妄地无限拔高,并到处添油加醋地吹嘘自己的能力;也有的人在刚刚面对苦难、委屈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

如何对待宠辱关系到我们能否走好以后的路。那些心态平和的人,能在荣辱面前善于自拔,对待个人的得失也能处之泰然,即使失意,也能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

寺院的老住持想从众弟子中选出一位接班人。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剩下两位很有慧根的弟子,一个叫神秀,一个叫慧能,这可难坏了住持。于是,住持便命他们每人作一偈。

其中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另一个叫慧能的弟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作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住持听完慧能的偈非常高兴,由此判断他可以达到心无外物的境界,于是就将住持一位传给了他。

谁言是荣?谁言是辱?人的精神世界本来就像一只飞蛾,不是扑向精神化的宏观世界中,就是扑向物质化的虚幻世界中,能否在其中璀璨地狂舞,就看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19世纪中叶,著名的美国实业家菲尔德曾率领工程师和船工们运用海底电缆将欧美两个大陆联系在一起,他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并获得了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称号。

但是当时因为技术故障,刚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被迫中断了,不久前还欢呼不已的人们立即变得怒目相斥,将菲尔德视为“骗子”。菲尔德并没有立即跌入谷底,反而在毁誉交加面前安之若素,并且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事业。

又经过6年的努力,他最终成功地利用海底电缆建立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

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大凡成事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的品质。虽然普通人不能像佛家一样进入心无外物的高超境界,但是至少我们能够做到临危不惧,临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从容渡人生的境界。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贪婪的人总是对现状不满足,他们根本不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

有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走着,他的衣服破烂不堪,他的脸黄黄瘦瘦的。他一边走,一边嘀咕着:“我已经别无所求了,只要能让我好好地吃一顿饭就可以了!命运女神真是不公平,为什么连这样小的愿望都不能帮我实现?”

正在此时,命运女神出现在乞丐的面前。乞丐揉了揉混浊的双眼,认出是命运女神,连忙跪倒在地,低声哀求道:“命运女神,请帮帮我这可怜的人吧!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命运女神问乞丐:“那你告诉我,你最想要什么?”

乞丐早就把自己刚才的愿望抛到了九霄云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

命运女神说:“脱下你的外衣来接吧,不过不要接得太多,那样会把衣服撑破的。这些金子只有被接住并牢牢地包在衣服里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全部变成垃圾。”

乞丐大喜过望,赶紧脱下衣服。命运女神轻轻地一挥手,只见金子像流星雨一样闪着金光,一块块地落在乞丐的衣服上,渐渐堆成了一座小金山。

命运女神说:“小心啊!你的衣服就要被撑破了,再多装一点金子就要掉下去了。”

乞丐看着金子,两眼放光,哪里听得进女神的劝告,只是一个劲儿兴奋地嚷着:“再给点,再给点!”他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金子滚落在地上,瞬间变成了砖头、玻璃和小石块。

被贪婪心驱使的乞丐不知道适可而止,最终又变得一无所有,他只好披上那件更破烂的衣服继续以乞讨谋生。

欲望总是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如果不知道及时收手,而是让它无休无止地膨胀,就会导致我们的心灵永远处于疲惫不堪的负重状态。

有一个农夫在山里挖到了一尊价值连城的金罗汉,周围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都跑来向他道喜。不过农夫却犯愁了,过去他下地干活,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无忧无虑、快活自在,可是自从挖到了这尊金罗汉后,他反而吃不香也睡不稳。一个月后,他就瘦得皮包骨了。

他之所变成这个样子,一方面是怕别人偷去了这尊金罗汉,另一方面是他一天到晚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了一尊,那其他的十七尊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要是我挖到了其他的十七尊罗汉不就大发特发了吗?”有了这样贪婪的想法,这位农夫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在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笔下,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却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他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和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他就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农夫,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他终于因为过度疲劳而心力衰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

这个农夫的悲剧是被欲望驱使的结果,是不切实际的索取心使然。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得到全部好处,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处境。他们逆流而上,直到回归到零,把原本可以得到的也丢掉了。

有一个猎人每天都要在森林里设机关捉火鸡。每天,他都安一只大箱子在火鸡出没的地方,在箱子外面和里面都撒上玉米。箱子有一个门,门上系着一条长绳子,当火鸡进入箱子时,他只要一拉绳子,门就会关上。

这一天,他安放好箱子、撒好玉米后就捏着绳子的另一端,远远地躲在在草丛里,等候火鸡进入箱子。

他计划这天要捉12只火鸡。很快,有12只火鸡进入了箱子,但就在他想拉绳子时,有一只火鸡跑了出来。

“我还是等到第12只火鸡进入箱子时再拉吧。”猎人对自己说。

然而,就在他等待第12只火鸡进入箱子时,又有两只火鸡跑了出来,现在箱子里只有9只了。

“看来等到12只不太可能了,我还是等到有11只火鸡时再拉绳子吧。”猎人降低了“期望值”。

就在这时,又有3只火鸡跑出了箱子,箱子里只有6只火鸡了。“唉,捉11只不太可能了,我就等9只吧,达到9只时我一定拉绳子。”猎人再次调整了“目标”。

然而,猎人的目标刚刚做出调整,箱子里的6只火鸡已经吃完箱内的玉米,一下子都跑了出来。最终,猎人那天一只火鸡都没有捉到。

回家之后,妻子听了这个经过后对他说:“你真是又笨又贪!如果箱子里有11只时拉绳子,你就可以捉到11只;如果有9只时拉绳子,你就可以捉到9只;如果有6只时及时拉绳子,你至少也可以捉到6只。你就是太贪婪了,所以才会一只也没有捉到。”

农夫的妻子说得没错,这个猎人就是没有学会见好就收,所以才最终一无所获。其实很多人都会犯这种错误,他们当上官之后还想当更高的官,有了钱之后还想要更多的钱,终生沉浸在名利追逐中,最终断送了前程甚至生命。

须知该收手时就收手,学会见好就收,才能提前规避未知的风险,才能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一种平衡。人不可能无欲无求,但是若懂得及时收手,满足已经得到的,就可以减少欲而不得的焦躁。

所以,在人生旅途上,每过一个时期或走完一段路程,我们都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者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要走这么远?我们去干什么?

只有经常这样反省,我们才可以放弃对名利的过分执著,不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在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人间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止境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的内心总是无时无刻都充满着无限的欲望,他们也在奋力去实现这些欲望,却从来没有真正满足和快乐的时候。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将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在骑马经过此处时看到了这个告示牌,他想:“此人既要放弃这块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我是个富有的人,拥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条件。”于是,他叩门向老人说明来意。

“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老人问道。

“那当然,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商人说。

“若果真如此,那你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