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25

第25章 下篇:进退有据,把握行事的尺度(6)

这些投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他说:“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里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里面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辩了。”

一位社会学家有这样的结论:“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方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的效果好得多了。”

一次,查尔斯·史科特经过他的钢铁厂时,正值午间休息时间。他看到几个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背后,正好立着一块大招牌,上面赫然地写着“严禁吸烟”4个大字。如果史科特指着那块牌子给他们丢一句:“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这样做收获的一定是这些工人的逆反和憎恶。

然而史科特却没有这么做,相反,他走近这些人,态度平和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完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几位烟民当即知道自己违反了这里的规定,于是,纷纷将手中的烟掐灭,对史科特的好感和尊敬是不言而喻了。

史科特没有直白地斥责工人,而是委婉地用充满人情味的迂回方式,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批评。这样的老板,员工一定愿意为他尽职尽责。

倘若是逼迫别人认错,只能得到浅层的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他人内心意愿的做法已经在他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错误的事情得不到解决,还会生出新的怨恨。这种事情多了,怨恨会结出一个让自己诧异的果实。

让别人保住面子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著名将领名叫白起。他一生中的40年都处于征战中,南挫强楚,东取韩赵,打下秦王朝的江山,他功不可没,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66年,秦国大规模进犯赵国,恰逢白起有病在身,则派王陵率军迎战,结果接连败退。白起病情逐渐转好之后,秦昭王就命他接替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敌我两方的情况,认为当时不是出战的时机。可秦昭王这时已经听不进劝告了,仍坚持命白起出征,结果惨败而归。

白起说:“国君不肯听我的,如今怎么样啦?!”

这句话极大地刺激到了秦昭王,他一气之下将白起削职逐出咸阳。当白起走到咸阳西十里的杜邮时,秦昭王的使臣追了上来,赐剑命其自刎。这位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一代枭雄,就这样自杀身亡。

韩非子曾说:龙作为一种动物,如果驯服了可以骑着玩。可是它喉下的那一片逆鳞,如果不小心触动了它,必然会受到伤害。在专制制度下的皇帝自然也有这样一片逆鳞,任何人触犯了它,都不会品尝到好滋味。

白起纵横疆场40年,南征北战中也能毫发未损,可是,垂暮之前却死在了自己的主子——秦昭王的手下。原因何在?正是因为他碰触了国君的一片逆鳞,这片逆鳞挑战了秦昭王的面子和威信。在朝廷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白起竟然忽视了这个问题,那么他的悲惨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子很多时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很多人可以不计较利益,但会非常在意面子。它彰显着一个人的地位,所以,谁不小心当面羞辱了某人,某人因为觉得有失颜面,且成为别人的笑话,没准就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面子问题太虚伪了。不过初入社会,如果忽略问题,就会有苦头吃了。如果一个人只顾及自己的面子,而把别人的面子踩在脚下,那么他必定会吃很多暗亏。

人有时候很奇怪,可以吃明亏,也可以吃闷亏,但遇见“没有面子”的亏一定吃不下。所以若想做事有尺度,必须清楚这一点。这也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虽然虚伪,但是仍然受欢迎的原因。高帽子要一顶一顶地往外送,这种情形在社交场合中很常见。既给了别人面子,别人也给了自己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归。

年轻人还有一个通病,自以为见解独到高明,自以为有才华、有口才,抓住机会就大发议论,把别人拿来当靶子,自己痛快地狠批。这种举动显然是为自己埋下了祸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遇到涉及面子的问题时需要注意,不可当面使人难堪,包括同事、上司、下属、朋友,特别是会产生人身攻击的羞辱万万不可出现;对什么人有意见,最好私下沟通,不要当众挑明,以免伤到对方的面子,让其下不了台;“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勿越界管他人之事;遇到有输赢之分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要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多说赞扬的话,为他做好公关,但是别太露骨,让人一看就不真实;如遇对方有喜事,主动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庆贺;适时支持他、捧他,协助他在人群中建立威信。

一言以蔽之,只要出发点是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带着让他有面子的初衷来做事,那么必会为你的人际关系锦上添花。

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情形,遇到他人犯错时,最理智的做法是让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可。要做到这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就需要委婉,以便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约翰·瓦纳梅克是一个连锁店的老板,他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各个店里视察一番。一次,他看见有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却没有店员招呼她。店员呢?他们这时正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聊天热闹着。瓦纳梅克没有呵斥他们,平静地走到柜台后,亲自给这位顾客结账。然后将东西交给店员包装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他的举动让那些聊天的店员们羞愧不已。没有借此机会严厉地指责店员,而是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店员,收到了比直接批评更好的效果。

通常大公司或政府要员之类的人很难约见。一方面,他们的确很忙,时间有限,可最关键的原因是下属极力保护。他们将上司的可有可无的负担都过滤了,因此不少求见者被挡在门外。卡尔·朗佛曾当过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市长,广为人知的迪斯尼乐园就在这里。他在任的时候,施行的是“开门政策”,即市民要见的时候就让他们进来。但是市民还是常常被秘书和行政人员挡驾。

后来,朗佛想出一个应对的策略,他把办公室的门移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果真传达出了市长的决心,助手们也就不再把想要见他的市民拦在外面了。

朗佛并没有直接批评助手们,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让他们领悟了这样做事的欠妥之处。这种委婉的指责方式更能被人接受。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有目的地赞美对方之后,再顺便补充个“但是”二字,然后送上来的是一连串的批评。举个例子,一位家长想改变孩子粗心的学习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说:“杰克,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从这个例子分析,原本受到表扬的杰克,在听到“但是”之后,很可能不会记得之前的赞誉,只是听见了父母的要求。在他的意识里,赞美往往是批评之词的前奏。如此一来,对杰克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杰克今后的学习也不会有正面的帮助。

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效果会大为改观。可以这样说:“杰克,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让杰克享受了这番赞美,同时间接提醒他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杰克一定会主动地改变以达到父母的期望。

看见别人的错误,间接指出要比直接说出更容易被接受,更温和,也不会激起他内心的逆反心理。

贾可布太太请了几位建筑工人整修房间。刚动工的前几天,她每次回家的时候,发现院子里总是乱七八糟的,木头屑随处可见。可是鉴于他们的施工水平较好,贾可布太太也不想因为这个被他们忽视的问题招来不愉快,于是想到另外一个解决的办法。她等工人们下班之后,便和孩子一起把木屑打扫干净,堆放在院子的角落里。第二天开工之前,她将领头的工人叫到一边,对他说:“我很满意昨天你们把前院清理得那么干净,没有惹得邻居们说坏话。”这样做之后,工人们每天做完工作,都会记得把木屑清理到院子的角落,领头的工人还会检查院里有没有维持整洁。

想要说服别人,在某些情况下,用间接指出他人错误的办法更有效。

计较太多等于庸人自扰

房价涨了,交通堵了,工资不高,生活不如意,令人烦恼重重。面对生活的逆境、别人的诽谤,总是耿耿于怀,怨天尤人。

其实,面对这些,我们可以不生气。净空法师开示:生气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仅不能帮助自己,反而成全了别人。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才是愚痴的人。计较太多就容易生气,但这只能是庸人自扰,徒增烦恼。

一位年轻人,心中满是烦恼,去找智者倾诉。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智者却一直微笑以对,不做任何评论和解答。这时,年轻人终于说完了。

智者对年轻人说:“来,我来帮你挠一下痒吧。”

年轻人不解:我说了这么多烦恼,他不给我解答,却要给我挠痒,可是我并不需要挠痒呀?

于是,年轻人问:“我的烦恼和抓痒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我并不需要挠痒呀?”

智者回答说:“有关系的,而且有很大的关系。”

年轻人只好掀开衣服,让智者给他抓痒。智者伸出手,只在年轻人的身上挠了一下就停止了。

可是,这时年轻人突然感觉到被挠的地方很痒,就请求智者再给他挠一下。于是,智者又在年轻人的背上挠了一下。而后,年轻人又感觉到身体的某个地方很痒,再请智者给他挠痒。就这样,整个上午,智者都在给年轻人挠痒。

年轻人走的时候,智者问他:“你还烦恼吗?”年轻人摇着头说:“不烦恼了。”

这时,智者说:“事实上,烦恼就像挠痒,如果你闲着无事去挠一下,身体就会痒起来,而且,越挠越痒。人本来是不觉得烦恼的,只是闲来无事多想了一些令自己烦恼的事,如此一来就开始烦恼,并且越想越烦。烦恼的总是那些人,整天忙碌的人是没有时间烦恼的。”

年轻人若有所悟地走了。

《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烦恼往往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计较太多便会烦恼重重,回想时才发现,全都是庸人自扰。

在东南亚流传一个可笑的故事:一个人遇到了上帝,上帝对他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是在满足你愿望的同时,你的邻居就会获得双倍的好处。比如说,你想要得到一片田地,你的邻居就会得到两片田地;你想要一笔钱,你的邻居就会得到双倍于你的金钱;如果你想要一套房子,你的邻居就会得到两套和你一样的房子。”结果,这个人翻来覆去地想,还是不知道提什么要求好,但就是不甘心邻居白白占那么大的便宜。最终,他一狠心,对上帝说:“哎,你挖掉我的一只眼珠吧!”

故事中这个遇到上帝的人,可以说是前思后想,终于想出这么一个令人惊奇的答案,其思考的过程可谓烦恼重重。所谓的烦恼事,其实都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

吃饱穿暖后,就非要比个高下,分个是非善恶,结果弄得人尽皆知,趋之若鹜。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人是来世间受苦的,而减少痛苦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计较太多,有时是因为虚荣心太强,太好面子,结果由此而做的努力都是在自掘坟墓。

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事实上,他带兵打仗,开凿大运河,修订律法,创立科举制度,还兴办学校,为朝廷纳入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文韬武略、博才多学的皇帝。

而他之所以断送了只存在38年的隋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虚荣心太强,不惜任何代价为自己挣面子。

隋炀帝的一个不朽功绩就是开发了西部,但是,他与西域发展的双边贸易,基本上都是赔本的买卖。他利用金钱引诱西域人来朝贸易,并命令全国百姓殷勤招待西域人,在洛阳大演百戏,让西域人在洛阳免费吃住达一个月之久。而这些都是因为他本人贪慕虚荣,好大喜功,想要向西域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炫耀隋朝的富有,实质上是用巨额的国财赚取虚有的名声。在这次朝贡贸易中,隋炀帝是赚足了面子,赔足了钱。

隋炀帝杨广满腹诗书,博闻强识,写得一首好诗,但是,他容不下比他更有才的大臣,如果有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就想方设法将其处死。虚荣心太强,容不下别人,更容不下别人的反对意见,就是隋炀帝最大的弱点。如此,他亲佞远贤,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嫉妒心的驱使,虚荣心的作怪,都会使人喜欢计较。计较太多就等于庸人自扰,而这种非理智的努力往往多半是徒劳的。所以,不要计较太多,以平和的心态做人做事,就会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不偏不倚,不做徒劳的努力。

正如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所言:“向往虚构的利益,往往是丧存的幸福。”快乐是计较得少,而不是算计得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另外,如果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计较,还有时间快乐吗?

弯腰能进财,和气可生金

常言道“和气生财”,生意人除了要会“卖”之外,还得有人去“买”。要想卖得好,首先就得对顾客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