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24

第24章 下篇:进退有据,把握行事的尺度(5)

从蔺相如和祢衡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人方法:一个以“和”字为要,始终低调做人,他将大事化小,换得和睦相处,结果赢得了对手的尊敬;一个以“傲”字为要,藐视他人,从不放弃自己的半点利益,他的人际关系也因裂痕逐渐失去和气,不久就与人翻脸,最终在败身之后丢了性命。人际交往要以和为贵,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闲谈增加亲和力

“和”是获得人心的最好方法之一,有时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就能展现个人魅力,达到交际的目的。

里根是一位平民总统,他向来是人缘颇佳,幽默且待人很和气,幕僚和选民们都很喜欢他。

在一次晚会上,记者山姆·唐纳逊在大厅里见到了里根,随口夸奖说里根总统的新西服很漂亮。里根回答:“这不是新西服,已经穿了4年。”他返回白宫后,又找到电话致电给那位记者说:“我纠正一下,那件西服不是穿了4年,而应该是5年。”这个记者感到十分震惊,只是一句应酬场合很随意的问候,而身居总统职位的里根竟然这样认真地答复。他立刻就被里根的态度征服了。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里根完全没必要为这样的小事打电话,但他本人不是这么认为的,恰恰是因为这些小事让人们认识到他是一个随和、易接近的平民化总统。里根之所以能够在竞选总统中获胜,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平日在群众面前树立的平民总统形象。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闲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人们在闲谈中,可以与周围的受众产生一种亲和力,能利用闲谈的过程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也是影响大家对他评价的一个有效途径。

比如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通常是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展现出来的。人们习惯性地通过他是否乐于与大众闲谈,或怎样与大众谈话来衡量和判断他的性情和思想品行,是亲切随和还是清高自赏,等等。在职场中,创造一种亲切随和的工作环境,更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公司的氛围更融洽。

美国的华特·迪斯尼制片公司,上至董事长,下至一般职员,他们佩戴的标记都没有职称。这样能够有效地使大家在交谈时可以直呼其名,借以减轻心理压力,相处起来更随便一些。并且公司餐厅里的小圆桌也被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长条桌。原因是小圆桌只能坐4个人,而长条桌则可坐8个人。这种小措施的改变,为公司的员工之间提供了更多的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不仅是给不认识、不熟识的人增加了接触的机会,也杜绝了小圆桌总是几个熟人在一起的情况,增加了员工之间的交流。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借助闲谈来释放自己的某种不良情绪,而不喜欢闲谈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事变化知之不多,并且常常享有摆架子的“美名”,让朋友和同事们感到难以接近。这在情感沟通上是一种障碍,人们向来对严肃的人敬而远之。社会心理方面的相关调查表明,人们对强者、大人物表现出来的亲切、随和感到格外温暖。因为他们出色的成绩,已经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影响,在情感上人们若能再与他们进行顺畅的沟通,就会大大满足心理的需求,不会认为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并且会在这些优秀人物的影响下,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想要融入人群中,和身边的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向人们展示不同的侧面,如生活、情趣和感情等。这样,其他人才能与自己产生共鸣。在这些展示中,平和的处事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花花轿子人抬人,得饶人时且饶人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知让三分之功。”这种处事方式,是以为他人着想为出发点,同时为自己留条后路。看似吃亏,实则高明之举。

人们常说:“你可能不知道提奥多·罗斯福,但你不会不知道洛克菲勒。”的确,洛克菲勒创立标准石油公司时只有几千元资产,后来却将其发展成整个美国最大的石油垄断财团。公司的业绩最辉煌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全美石油市场的95%,是当之无愧的“石油大王”。而其取得的成绩与他重用人才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洛克菲勒对公司的每个可用之才都非常重视,而且在使用人才方面,他也有很强的原则性。他通常先交给对方一项具体的工作,如若按时保质地完成,其他的事,他则放手让对方去做。只要对方有才能,哪怕是敌人,他也会尽力邀请对方加入自己的团队。他经常诚恳地赞许下属的办事能力,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些都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之一。

有一次,与他合作的伙伴爱德华·贝特福在南美经营的一笔生意不慎损失巨大,至少使公司损失100万美元以上。贝特福很惭愧,不知该如何向他交代,只等着他的严词批评。

一天下午,贝特福走在路上,发现洛克菲勒和亚吉波多两位先生正好在自己身后。可是贝特福不想面对他们,于是他索性加快脚步照直朝前走去——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向洛克菲勒说出南美失败的事情。这时,洛克菲勒把他叫住了,拍了拍他的肩膀,真诚地说:“好极了,贝特福,我们刚才听人说了你在南美的事。”

贝特福心里特别紧张,想着如何应对洛克菲勒的责问,就解释道:“那实在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我们只保全了60%的投资。”

“不错了,那已经难能可贵了。全靠你处理有方,替我们保存这么多投资,能做得这么好,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洛克菲勒说这些话的口吻,完全没有责备的成分。

贝特福在这寥寥数语的安慰下放下了心理包袱,之后的工作中,他付出了感激和忠诚。后来的每一项工作,他都更加努力,经营也更细心,为标准石油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常理来论,员工倘若给公司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很多老板都会立刻开除他,或者用法律手段让其赔偿损失。然而洛克菲勒是用“以德报怨”的糊涂之道,不仅使对方知错改过,还因此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实乃糊涂的高人!

还有一位名叫卡尔的商人,以卖砖为生,后来他因为一位竞争对手的不良竞争而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定期走访与他生意相关的建筑师与承包商等生意伙伴,并制造谣言,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质量不过关,他的砖块不好,他的生意也很快面临停业的境地。”

这件不愉快的事使卡尔心中生出无名之火,他真想“用一块砖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

“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卡尔说,“牧师讲道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吸收下来。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我的一位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而需要一批砖,但所指定的砖的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而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

卡尔的内心很挣扎,是听从牧师的建议,告诉对手让其获得这项生意,还是装作不知道,自己接不到,让他永远也接不到这笔订单?究竟要怎样做呢?

卡尔的内心搏斗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建议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里。最后他想,或许这么做可以去证实牧师也有不对的时候,于是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正是这个对手本人接听的电话,当他知道是卡尔打来时,难堪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不过卡尔还是很礼貌、很平静地告诉他弗吉尼亚州的这笔生意。结果,这个对手对卡尔除了感激就是惭愧了。

卡尔后来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而且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

卡尔的心里也感到轻松多了,他与对手之间迎来了友情。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彼此为了生存,必然少不了利益冲突,有利益冲突,自然有大大小小的分歧和矛盾。凡事不要太较真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打人时用的力气越大,自己也会越疼。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曾有一个人,他工作很拼命,生活很节俭,炽烈地热爱着艺术,从伦勃朗、毕加索到其他很多画家的作品,他基本都收入囊中了。

他原本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妻子,可是因为难产很早就离他而去了,因此他仅和儿子一起生活。儿子长大也是子承父业,成了一名收藏的行家。这位父亲对此很是欣慰。

恰逢时局动荡,整个国家陷入了一场战争。儿子报名从军去了。

不久之后,战争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也留在了战场。

儿子的死对于风烛残年的他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人一下苍老了很多。到了圣诞节,他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甚至吃饭也是毫无胃口,因为他实在不知道没有儿子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忽然,门铃响了,打开门,他看见一个小伙子拿着一个小包站在门口。

“先生,也许您不认识我。我就是您儿子牺牲时救下的那个伤兵。”说完之后,年轻人的情绪变得很激动,“我不是个有钱人,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送给您,以感谢您儿子对我的救命之恩。我和您儿子是好朋友,我听他说过您爱好艺术,虽然我不十分擅长画画,但我还是凭着记忆为他画了幅肖像,希望您收下。”

父亲拿过包裹,一层一层地慢慢打开,随后缓慢地走上楼,进入画室,将儿子的肖像画挂在之前挂毕加索的画的位置。父亲难掩内心的波澜,老泪纵横地对年轻人说:“孩子,这是我一辈子最珍贵的收藏。对我来说,它是我的生命,它比我家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

父亲与年轻人一起吃了顿饭,度过了这个没有儿子的圣诞节,年轻人说了很多很多感谢的话之后走了。

过了一年多,整日闷闷不乐的父亲过世了。他毕生收藏的所有艺术品全部委托给他的律师进行拍卖。

拍卖会选在一个圣诞节举行。这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长和私人收藏家从不同的地方前来参加,他们迫切地想在这个拍卖会上有所斩获。

拍卖师先向大家介绍到:“首先,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现在开始拍卖。第一件拍卖品是我身后的这幅肖像画。”

人群中有人说:“这不过是老人儿子的画像。我们感兴趣的是绝世真品,请直接进入名画拍卖吧!”

拍卖师说道:“不行,先生有言在先,先得拍卖完了这幅画像,其他才能继续。”

会场完全安静下来了。拍卖师问:“这幅画起价100美元。谁愿意投标?”

会场继续保持安静。

他又问:“50美元,有人愿意投标吗?”

没有。

他继续问:“40美元,有人愿意投标吗?”

仍然无任何答复。

拍卖师这时很失望,而后连声音都开始变得有些颤抖了,他问:“所有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没人愿意对这幅画进行投标?”

这时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站起来问:“先生,10美元可以吗?这里认识我的人都知道,10美元已经是我全部的家当了。我是这些画的主人的邻居,这个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很喜欢他。事实上,我的确很想念他,我非常想买这幅画,可是,10美元可以买吗?”

拍卖师说:“可以。10美元,一次;10美元,两次;成交!”

人群爆发出一阵骚动,他们以为可以进入其他名画的拍卖环节了。

拍卖师紧接着说:“这次十分感谢各位的光临!也很感谢各位能来参加这个拍卖会。不过,今天的拍卖会到此结束了!”

人们还没回过神,奇怪之余,似乎是被这样的结果给激怒了:“这怎么解释?其他的作品不再进行拍卖了吗?”

拍卖师正色答道:“很抱歉,各位先生,现在拍卖会的确是结束了。这位父亲的遗嘱是,谁买了他儿子的肖像画,谁就是他所有收藏品的新主人。这就是底价!”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理智而豁达的人不会对别人期望太多,因为他们知道,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想走进别人的心中,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

不要逼别人认错

人活于世,说话、办事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从本能上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这样会丢面子,会难为情,而且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愉快的,并且承认了就意味着需要承担因此带来的某些责任。

自己有需要认错的情况,别人也有。要知道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这样不仅会伤害别人的面子,对自己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勇于认错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见与他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处理的手法通常是将这件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置,延后处理。千万不能小看这个稍后处理的措施,它产生的功效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这个缓和的时间让别人有机会仔细思考自己的问题。大多数人在遇见事情没有解决时,总是会自己再回过头去想一想,如果问题出在自己这里,那么下一次就会纠正,倘若他表面上没有承认错误,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后,也会采取弥补的行为和措施。

英国某医药行业的一位经理就职的这家公司有很多加盟的代理商,经常向他投诉各种关于代理商之间存在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这些来信都要求公司方面做出正面解释。他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些信放入“待办”字样的文件柜中。用他的话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乎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