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大洞说
有些地质学家说得更过分,他们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区下面有个大洞,海水从这里流进去,穿越美洲大陆,然后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诞岛海面重新冒出来。1980年1月,瑞典学者阿隆森用一部电脑和5万公升鲜红的水,给各国的地质学家作表演,引起了轰动。联合国的一位官员甚至认为,这个地球上最神秘的自然之谜已经揭开。
海底燃气气泡说
1984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加拿大国际研究学会研究员唐纳德·戴维森,发表了一篇有关百慕大之谜的论文。他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作了具体分析研究,然后提出: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床很有可能蕴藏着极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是使人们屡遭劫难的祸首。但是结论刚一问世,就遭到一些人的嘲笑,说他是试图招引人们去探宝,以抬高个人的名声……不久,戴维森逝世,人们也很快将他的推理、观点忘于脑后。
1990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全美科学促进协会第156届年会,成了向百慕大宣战的大会。6000名科学家一起重新研讨戴维森的理论。他们在悔恨之余,深为戴维森的精辟论述而喝彩。
这是因为沉积在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淤泥层中的动植物,腐烂变质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油气田。在该地区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中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一样的混合物,即水合物。它具有比冰高的熔点,能以冰状固体存在于水中或海底;若周围环境一变,或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水合物就迅速融化,瞬时释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大量的天然气在快速上升,逃逸到海面途中,随着水压的降低,本身急剧膨胀,结果在水面上出现了数不清的,如同沸水般地不停翻滚的巨大水泡以及云雾状的气团遮天盖地的奇景。
前苏联一家杂志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百慕大船只的失踪归咎于海底冒上来的甲烷和其他气体。研究者已发现气体水合物层,是一种甲烷和水的坚固的化合物,可在百慕大海沟里沉淀物的上层出现。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该气体化合物形成一种坚固的厚达300米的壳层,在壳层的下面有相当可观体积的气体。
但是,这种假说的不足之处是天然气为什么是突发性地发生?
条件是什么?用此假说如何解释磁异常现象?为什么在海底找不到失事的沉船和飞机?
海底沼气说
美国密西西比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布鲁斯·迪那多博士宣称自己发现了百慕大海底的秘密!
布鲁斯·迪那多博士的发现源自一个实验:用容积达60多平方米的人造气泡弄沉一艘7米长的游艇模型。经过5次排放压缩空气、模拟海底气泡爆发后,实验成功了,游艇模型果然在一片气泡中沉入水底。
由此,迪那多认为,“百慕大”海底沼气突然爆发产生的大量气泡很可能就是吞噬许多过路船只的神秘杀手。
此前的海底探测已经证明,在百慕大的海床底下埋藏着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每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壳活动时,埋在海床下的块状晶体就会被翻出来,而且迅速汽化,形成的气泡能波及数千平方米。这些气泡上升到水面大大降低了海水密度,海水失去原有的浮力。这时无论多么巨大的船只经过这里,都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若正好有飞机飞过,沼气遇到灼热的发动机,会立即燃烧,飞机在刹那间灰飞烟灭。
其实,迪那多的沼气说不是人们对于百慕大的唯一猜测,但它却让近年来逐渐冷却下来的百慕大揭秘热潮重新升温。
当然对于沼气新说,人们也是将信将疑。比如,有人就问:如果沼气气泡真的可以毫不留情地吞没整条船,那么一艘艘在海面上漂来荡去的无人鬼船又怎么解释呢?
1881年,航行在百慕大海域的“艾伦·奥斯汀”号,发现一艘四桅帆船在海面上漂浮。旗手发出问讯信号后,这艘船却没有任何反应。于是“艾伦·奥斯汀”号的船长下令几名经验丰富的水手登上那艘船去看个究竟。
船上似乎一切正常。所有的设备完好无损,餐厅的桌子上摆放着面包、黄油,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茶杯里还盛着没喝完的咖啡和水,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船上没有一个人!所有人好像在空气中蒸发了,不知去向。
为了把事情弄明白,“艾伦·奥斯汀”号的船长命令这几名水手把帆船一同开回去。然而,就在刚要起航的时候,平静的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排空,两只船一下子被吹散了。
两天后,“艾伦·奥斯汀”号再次遇到那艘四桅船,船身依然完好无损,船上仍旧不见人影,两天前派去的几个水手也神秘失踪了。
像这样阴森恐怖的鬼船,并不止这一艘。所以,沼气说要站得住脚,还真的必须接受鬼船存在的挑战。况且在百慕大这片神秘的海域,向沼气说发现挑战的谜团还远不止鬼船一个。
1918年3月4号,美国海军的一艘“独眼龙号”军舰在航行到百慕大海域后莫名地消失在海面上。当时军舰上配有全套无线电通信设备,但是失踪前却连“SOS”求救信号都没有发出。
1971年10月21号,一架满载着冻牛肉的运输机在百慕大地区,从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测船上空飞过。船员们眼看它忽然间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头栽进海里。海面上没有留下一丝油迹,也找不到尸体和飞机残骸。唯一能证实飞机失踪的仅仅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块牛肉。
1977年2月,一架私人飞机进入“死亡三角”海面时,飞机上的刀叉发生弯曲,钥匙变形,罗盘指针偏离了几十度,录音机的磁带里还录制下了一种奇怪的噪音。
就这样,百慕大以它充满迷幻色彩的凶险无情,吸引了无数的航海家与冒险家。人们总是试图去揭开这个死亡三角的神秘面纱,但每一次都无法如愿以偿。
地核移动说
有的研究者认为,在百慕大三角这个神秘的区域有一种强大的大气激光在作祟。
有的学者则说,那里有一种突发性的磁场在起作用。还有的把反常现象的出现与所谓来地球造访、潜入海底的外星人联系起来,说他们掌握了强大的激光,凡进入该激光作用场的人要么死亡,要么就受到“第四维”即时间隧道的制约。
过去的飞行员,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员洛易林斯·库谢写道:美国C-119大型军用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那些日子,“泽米尼-IV”号宇宙飞船正在轨道上飞行,宇航员詹姆斯·迈克及副手艾德华·怀特曾发现一个带抓钩状设备的不明飞行物,他们当时就把它摄录了下来。对录像带的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不明飞行物与常见的人造卫星毫无共同之处。当时谁也说不清,宇航员遇到的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明飞行物吞噬飞机、轮船的海水已经成了百慕大的特有现象,事实是否如此呢?
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百慕大三角区情况异常,十分危险。不过对异常的原因,俄罗斯学者、发明家尼古拉·依万诺维奇·伊洛维亚科夫另有解释。
这种解释与“四维”即时间进程有关。根据柯洛维亚科夫假说,地核并非处于地球中央,它受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引力的影响,也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地核旋转犹如在地壳下面滚动一样,会引起地壳与地核之间岩浆的逆向流动,结果就产生了电磁场。此外,由于地球旋转轴的倾斜,地核会上下移动:夏天在北半球,冬天就移到南半球。因此,地核的赤道与地球的赤道就不吻合,相差有28纬度。而这个区域恰恰就是岩浆流的改向口。柯洛维亚科夫把地核赤道“定”于28度纬线,正是在这一区域大自然设下了许多神秘的陷阱。这一区域处于地球赤道以北5度、以南5度范围之内。如果利用想象力把它们用直线连接起来,那么我们眼前就会出现两个正五角形。五角形的顶点就是陷阱所在地点,在那里船只和飞机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那里失而复现的船只要么空无一人,要么载着全体航员的尸体。百慕大三角就是这些陷阱中的一个。
我们假设,地核开始向南移动。由于自身的巨大质量,它也像地壳一样具有自己的引力场。在地壳与地核旋转的同时,即共同构成地球唯一的力场,此时,地球表面就不会发生重大的异常;但当地核向另一极移动时,或说地核的旋转与地壳不吻合时,地面上就出现异常:由于相反的力的作用。像平静湖泊水中突然冒出一股激流那样,地壳下软流的岩浆就开始像湖水漩涡似的环绕上涨,竭尽全力要把沉睡的地壳搅个地覆天翻。这就是引力漩涡。
柯洛维亚科夫认为,百慕大三角之谜的谜底就在于此。在漩涡发作出壳区,光和无线电波的出入口都被封死,谁也不能接收受难者的无线电信号,谁也不能看到探照灯的灯光。陷入漩涡中心的船只必然失去行驶能力,束手无策,最终沉没。从“三角”中心区复出的船只,通常船员和乘客无影无踪。在这种旋转的灾难中,每个活细胞都会积累巨大的能量,而这些能量最终会把细胞毁掉。能量积累的大小取决于船只运动的方向。在逆漩涡行驶时,能量最大,人必死无疑。而且人在死亡前还会经受难以忍受的突发剧痛。当船只航向与漩涡旋转的方向吻合时,疼痛只会缓慢增加,直到人失去知觉。离漩涡中心越远,这种可怕的力量就越弱。在其外围,人们通常只会发现仪表失常。船只和飞机若与漩涡同向,还会获得额外的速度,提前到达预定点。
柯洛维亚科夫肯定,引力漩涡造成的危害不仅在水下,而且也存在于空中。其临界高度大约11~12千米。他计算出地球某些地区不宜飞行的日期,还制造出分成扇面的地球仪。此仪能帮助进入异常区域的海洋船只、飞机摆脱神秘陷阱。
岩浆陷阱说
受中国古代水神与火神作战的民间故事影响,又从水壶的热气把壶盖顶起、浴池放水时出现漩涡空洞及天空出现龙卷风等现象中得到启发,中国的赵成文教授提出了“岩浆陷阱”的构想:在这个区域的海底,有一座睡眠状态的待喷发的火山。也许几千万年前的某一天,海底地层下的岩浆涌动,从地壳的最薄处喷吐了一股岩浆熔岩,这股熔岩混合物在海水中冷凝成一个圆锥体,慢慢又回落到岩浆喷口处。这样反复多次,喷井管直径加大,同时圆锥体也随之加大演变成了自然井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威胁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岩浆陷阱”。
“岩浆陷阱”的动力来自于岩浆的喷吐,就像吐一个气泡一样,将井盖浮在海洋中。当井盖升浮后就有海水流入,产生爆发性的水蒸气使井盖旋转,由于旋转的不断加速便生成海水漩涡和空气涡流。
这种高度的旋转,可产生轻微的地震和海啸,使地球的局部磁场在强度和方向上改变。由于磁偏角、磁倾角、水平分量的改变,使得进入这个区域的飞机、船只导航系统失灵。飞机、船只等与“岩浆陷阱”吸引力相比,就像龙卷风中的小蚂蚁,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这些飞机、船只被漩流卷入空洞,从几千米的高空和水洞中垂直掉入——砸在了坚硬的旋转井盖上,粉碎后又被离心力抛到井盖边缘,随着海流进入“岩浆”中被熔化。当岩浆开始平静下来时,海空一切都恢复了正常,甚至戛然而止。
次声说
有些科学家充满自信地认为,使百慕大三角海区船舶及飞机神秘失踪的主要原因是次声的威力。
什么是次声呢?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的结果。人们听到声音之所以会有高、低、尖、厚之分,是由于各类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振动次数、传出的声波长短不同的结果。在自然界里,声波的频率范围十分宽广,而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赫兹/秒的声波。
频率在20000赫兹/秒以上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一般情况下人耳是听不到的;频率低于20赫兹/秒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次声),人耳也听不到。强烈的爆炸、火山爆发、强烈地震、风暴雷电等现象都可以产生次声。
1932年夏季,在北冰洋的一艘破冰船上,一位气象学者无意地把脸贴近一个探测气球,刹时间猛然使他耳朵感到一阵剧痛,这是由于从气球传来的次声的强烈振动造成的。1929年,英国一位物理学家给伦敦一家剧院设计安装一只扩音器,在试用喇叭时,它发出了低而惊人的声音,使得剧院的门窗簌簌地抖动起来,仿佛房屋要倒塌下来,这也是次声的威力。次声波强大的破坏力,足以使船身破碎、飞机解体、人员死亡。
次声波在空气中能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传播,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小时6000公里,同时它具有传播几千公里而威力不减的特性,所以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只,如果遇到千里以外传来的次声波的袭击,就可能使船员惊慌失措,强烈的振动甚至会使人的精神失常,跳进大海而葬身鱼腹。这可能是海面出现空船的一个原因。
百慕大三角海区复杂的地形及特殊的自然环境,更增加了次声产生的次数和强度。在三角区的南头有地震活动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温度的波动等因素都是产生次声波的原因。
据勘察,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洋面下,有一股强大的海底河流,其流向同海面海流的方向恰好相反。另外,从南美洲东北部海面上吹来的暖流总是围绕着三角区的马尾藻海打转,使这里的海水温度发生很大变化,这也都是使该区次声波加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