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小窗自纪
3718900000001

第1章

客有耽枯寂①者,余语之云:“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

【注释】

①枯寂:像枯木一般没有生机的枯燥寂静,指学道之心不起波澜。明·唐顺之《赠都督万鹿园次思节韵》有“几年枯寂学全真”句。

【译文】

客人有沉溺于干枯和死寂的,我对他说:“即使是清瘦到了梅花一样的地步,也应该具有骨气;纵然是幽静到了明月的地步,也要留下一些痕迹。”

【评点】

因为有人一味追求干枯死寂,作者不以为然,以梅花和明月作比,说梅花瘦而有骨,明月幽而留痕,以此来说明做人不可走极端的道理。

佛门中人最讲清心和寂,这耽于枯寂的做法,恐怕也是从对佛门的误解中来。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方悟大道,始创佛教;又相传达摩面壁九年始破壁,创立禅宗。所以佛门弟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低眉敛目,静心如水,不起波澜。但是,佛家又最忌“枯木顽空”,看似解脱,不受世情束缚,殊不知却堕入黑暗的解脱深坑,一味执迷于空,把空变成了束缚性灵和生趣的锁链。如到这个地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妙诗所含之境,也必见无所见,闻无所闻,思无所思,想无所想。那饱足沉酣的春眠,啾啾鸣叫的啼鸟不值得回味与倾听;潇潇的春雨、飒飒的风,和雨打春花落满地的景象,也不值得心驰神往地想象。试想,若到此地步,心脏跳动没有波峰波谷,只是一条直线,还有什么生趣可言?

于是佛家师父警告弟子,修行时不要堕入枯木顽空。对于常人来说,修心也要注意不要堕于枯寂。枯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缩成一团,切断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不再关心父母手足的亲情,不再流连人间的朋友与爱人,也开始漠视仇人,进而扩大到漠视世间一切的风景。耽于枯寂者,本心是好的,想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枚圆满自足、内有风雷的蛋,却忘记了人活世间,使命就是要和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若没有外在种种作为原料,风雷又怎么能自己从内心生发?人必得在与世间的种种关系中,确定自己的所在,以及自己是谁,即唯有透过你与其他人、地及事件的关系,你才能存在于宇宙里。

所以,我们尽可以追求“空”,追求“寂”,却不是顽空的空和枯木一般没有生机的寂。只是世情发生,能够关心它的同时,知道世情不过是一场戏,而我们自己也不过同为看戏的人与唱戏的人,最终戏会散场,观众星散,唯留朗月照着天地间。于是,当人们都热血沸腾的时候,你的心底有一角始终是清凉的、安静的,就像一树瘦梅,劲着筋骨,开着白花;又像一轮圆月,白着一张脸,倒映寒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

活于世情而出离世情,热爱人间而稍离人间,这大概方才算得寂而不寂,空而不空;否则,就会做了“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里那个还傻傻地戽夜塘水妄想成佛的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