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小窗自纪
3718900000023

第23章

南山种豆①,东陵种瓜②,敛鼎俎于草野③;渭滨④秋钓,莘野⑤春锄,托掌故于山川。

【注释】

①南山种豆:即解甲归田、躬耕陇亩、隐居乡间之意。陶渊明有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②东陵种瓜:意为隐居生活。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三国时期魏人阮籍有诗《咏怀》,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③鼎俎: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身执鼎俎为庖宰。”草野:乡野,民间。

④渭滨:指姜子牙。姜子牙渭水之滨直钩垂钓,引来周文王。

⑤莘野:指隐居的地方。语出《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译文】

到南山之上去种豆,到东陵去种瓜,把煮饭用的大鼎和割肉用的砧板收拾起来,深入到草野之间;秋天到渭水之滨垂钓,春天在莘野之地把锄,把一肚子的学问和掌故都寄托给绿水青山。

【评点】

看腻了人世间争斗乱纷纷,厌倦了你来我往动机心,还不如“种豆南山下,戴月荷锄归”的生活更让人踏实、安心,所以解甲归田,种瓜栽豆的日子就成了人们在凡尘俗世中浸淫多年后一心向往的幸福。同时,隐居避世又是想要仕进者的一块敲门砖、踏脚板。姜子牙如果不是垂钓渭水,怎么引来周文王?伊尹如果不躬耕陇亩,又怎能日后为相?

用世后隐居,显示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深度,能够看透世间纷扰的真相;并且有勇气把自己从庸常的世俗标准中剥离出来,高蹈出尘;隐居以图用世,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明知道世间纷扰,还有勇气踏足进去,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他人所不能及的事业。无论哪一种选择,隐居都代表这个人的美学修养,他能够领略寂寞之美,能够孤独自处,这是最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