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武功郡王赵德昭的父皇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而是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件事情,曾经让赵德昭郁闷了不少时日。
幸好,赵德昭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以这样,并开导、规劝道:“事已至此,大王纵有千般怨言,也无力回天了。您现在的一举一动,皇上必定极为关注,你想想,皇上怎会容忍一个心怀不满的臣子呢?再者说,您没有当上皇帝,也未必就是坏事,依我看,您倒不如看淡荣辱、顺天应命,做个逍遥亲王又有什么不好呢!”
赵德昭是个聪明人,他立刻便领悟了其中的玄机,不觉为自己先前的失误暗自叫险。此后,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则是极其恭敬。因此,宋太宗对他没有产生怀疑,君臣相安无事,相处得十分融洽。
今日,面对此番变化,赵德昭虽然嘴里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千肠百转。他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的错误。太宗虽然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而太宗又没死,那么自然不会放过他。如此一来,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先前的窃喜一扫而光。他决定以静制动,慎重行事。
于是,他故作生气地开口说:“当下,皇上生死未明,又有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里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的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以为赵德昭定然会欣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拥立之功,从此得已飞黄腾达,却等来了赵德昭的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只好连连自称有罪。
赵德昭为了安抚众将,令他们不疏远自己,转而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事关重大,怎能盲目行动?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怎能趁皇上之危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到了那时,为了大宋江山,我定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听了这话,众将们都放下心来,明白了赵德昭的心意。
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此时,众将都深服赵德昭的慎重与理智。
[总结]
皇权之争,往往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武功郡王赵德昭在大彻大悟后,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从此小心处世,谨慎做人。面对宋太宗失踪、群臣拥立的局面,赵德昭没有头脑发热,做出冲动鲁莽的不理智行为,而是言行有分寸,结果证明了他是理智而高明的。
刘备机智脱险
曹操当上汉朝的丞相后,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权力的快乐中。他是精明的,他知道,还有很多潜在的和公开的强大对手,威胁着他的霸业,甚至生命。
当刘备落难之时,被迫投靠了曹操,曹操收纳了他,并委以官职。不过,是有名而无实权的。曹操收纳刘备,是想落得招揽天下英雄的美名。
刘备是心怀大志的英雄,曹操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时时提防着刘备,担心他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曹操担心刘备对他构成威胁,并不因为他是名闻天下的刘皇叔。对于皇亲国戚,曹操见得多了,多半是草包,要不就只会夸夸其谈。而刘备则不同,刘备这个人心机深沉,雄心勃勃,绝非等闲之辈。
在屈居于曹操门下之时,刘备为了保身,只得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没事的时候,他和人一边谈话,一边编着草席。曹操知道,这种人最难对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此外刘备又善于笼络人心,手下的战将关羽、张飞,不但骁勇善战,又都对他忠心耿耿。最让曹操担心的是,刘备一旦和汉献帝密谋,借皇帝之名号令天下,事情就难办了。
一日,曹操假借看望刘备,欲一探虚实。当时,心怀匡扶汉室大志的刘备,却在屈身收拾菜地,刻意装出一副碌碌无为的庸人相,这正是他韬光养晦的具体体现。
曹操道:“皇叔,你在忙些什么?”
刘备答:“哦,原来是丞相来了。失迎失迎!丞相请看,我种的菜长得还不错吧。”
曹操笑道:“想不到皇叔还有这份闲情雅致!我这里有一瓶好酒,又见枝头梅子青青,不忍心一个人独自享用,特地来找皇叔一同喝酒聊天,岂不快哉!”
接下来,两个人青梅煮酒,边喝边谈。谈到天下大势,正逢阴云密布,下起了雨。
曹操道:“天下的英雄,就像腾云造雨的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乘时变化。皇叔见多识广,一定知道当世的英雄吧?”
刘备答:“我肉眼凡胎,哪里识得英雄?”
曹操大笑:“不要太谦虚了。没有见到,说说名字也好。”
刘备想了想,说:“淮南袁术,兵多粮足,算得上英雄吧?”
曹操笑着贬低道:“他不过是坟中的枯骨,我早晚会抓住他。”
刘备又说:“袁绍是四世三公,虎踞冀州,手下又有很多能人,应该算一个吧? ”
曹操贬低道:“别看他样子凶,胆子却很小。干大事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样的人,算不上,算不上!”
刘备说:“刘表呢?他可是名称八骏,威镇九州呀。”
曹操贬低道:“不过是有名无实罢了。”
刘备说:“孙策怎么样?”
曹操不屑地道:“不过是借他父亲的威名,也不能算。”
刘备说:“刘璋呢?”
曹操贬低道:“在我眼中,他不过是一条看门狗。”
刘备说:“张绣、张鲁、韩遂这些人怎么样?”
曹操不屑地道:“碌碌的庸人而已。”
刘备叹了口气,摇摇头:“除了他们,我真的不知道有谁了。”
曹操正色说:“真正的英雄,应该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且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点头说:“说得不错,可谁又能算得上呢?”
曹操用手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
刘备听后大惊失色,以为被对方识破了自己的心机,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竟然也掉在了地上。正好一阵滚雷响起,刘备俯身拾起筷子,自嘲说:“一声雷响,就把我吓成这样!”
曹操道:“大丈夫还怕打雷?”
刘备说:“圣人说迅雷风烈,必有大变,哪能不怕。”
好个刘备,借雷声把这件事情轻轻地掩盖了过去,但却出了一身的冷汗。
[总结]
刘备是在落难之际投靠曹操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将是性命难保。曹操对其的防备之心甚重,因而特意试探,多亏刘备机智应对,言行慎重,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意图,才得以在危急时刻保全自身。
去奢、去泰——做人要有分寸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如果有人想要治理天下并取得成功,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了。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是随意能得到的,也不可以用强力来掌握。硬要这样做就会失败,硬要用强力来掌握,就会失去……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评析]
老子说,一个人若是行事过份,不懂得节制,就是违背天道的,这样做定会遭受失败。因此,老子劝导世人,要去掉自身极端的、过份的东西,这样才于己有益。也就是说,只有把握好做人的分寸,才是符合天道的,是“圣人”必须要达到的标准。
[实例]
南朝皇帝刘裕光有天下
刘裕是南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祖父刘靖曾做过郡太守,父亲刘翘做过郡功曹的小官。到刘裕出生后,已是家道衰败了。
为了活命,刘裕是靠着吃别人的奶才活下来的,年龄稍长一些,就要去砍柴、打鱼。以后又以卖草绳为生。可以说,他的青少年时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饱尝了人间的艰辛。正因为深知民间疾苦,他在登上帝位后,才有了革除弊政利于民、倡导节俭不奢侈的举措。
自从魏、晋两朝以来,土阀士族当政,世风崇尚奢靡,令穷苦百姓们深恶痛绝。刘裕深深同情百姓们的疾苦,对那些争奇斗富的事情很是看不惯。因此,他大力提倡节俭,并首先从自己做起。
刘裕做了皇帝后,一直清俭寡欲,时时注意克制自己。他对珠玉舆马不屑一顾,后宫的嫔妃也很少,皇宫中根本听不到有宫女歌舞的声音。
刘裕的住处十分简朴,床头是土屏风,墙上挂的是葛布灯笼和麻绳拂。他睡的床也很简朴,不是高档的曲脚床、银涂钉,而是简单的直脚床,铁制钉子。他一直保存着自己少年时期曾使用过的农具,用来教育后代知晓百姓的艰难。
刘裕的穿戴也十分随便,常穿连齿木履。外出时亦不喜欢前呼后拥,在出神武门散步时,左右的跟随只有十多人。
刘裕对子女的要求很严,他还把自己补缝多层的破袄送给长女,让她以此教育后人,要他们节俭戒奢。但凡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钱一律不超过二十万,并不给锦绣金玉。
宁州曾献上一个珍贵的琥珀枕,光色甚美。他当时正要率兵北征,因为琥珀能治刀伤,就高兴地接受下来,却并不是自己享用,命人将琥珀枕捣毁后分发给各位将领,以作疗伤用。
刘裕在平定关中时,获得一美女,非常宠爱她,后因她耽误了政事,经谢晦的劝谏,便立即将她送走了。
正因为如此,刘裕得以“光有天下,克成大业”,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皇帝之一。
[总结]
正如老子所说,治理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首先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份的东西,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南朝皇帝刘裕之所以能够“光有天下,克成大业”,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皇帝,正是因为他的所行是符合天道的,他大力提倡节俭,并且清俭克己,因此他取得了治理天下的成功。
清代名臣曾国藩勤俭克己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名臣,是清朝末年的封彊大吏,其人能文能武,既是文臣,又是军中统帅,曾为清朝末年的国家安定立下奇功,有“再造大清”之美誉。
曾国藩从一个湖南山村的书生,奋斗到名震四方的朝中大官员,并且久居官位而不倒,很是受到朝廷的倚重,像他这样的人物,几百年也难得一见。
曾国藩很是讲究做人之道,讲究勤读诗书、清廉俭朴,将此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身为朝中重臣,位高权重,但是他的穿着一直十分简朴,布袍鞋袜,多是自家夫人、媳妇所做,与他的名望和地位非常不相符。他认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30岁时,曾国藩曾制做一件缎马褂,但只有在春节及喜庆日时才会穿上,并且珍藏30年,不曾另行制备。
曾国藩在嫁长女时,陪嫁的费用不超过200两白银。此后便成了定制,一直到嫁四女时,仍没有增加毫厘。
他曾这样检讨说:念吾平日以“俭”字教人,而吾近来饮食起居殊太丰厚。 昨闻隗时若将军言,渠家四代一品,而妇女在家并未穿着绸缎软料。吾家妇女亦过于讲究,深恐享受太过,足以折福……余好以“俭”字教人,而自家实不能俭。傍夕与纪泽谈,令其将内银钱所财目经理,认真讲求俭、约之法。人而不勤,别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不已!
由此可见,曾国藩将“俭”字看得多么重要,不仅自己要俭,还要求家人也要尽可能地“俭”。
身为朝廷大官员,薪俸丰厚,这种勤求廉矩的精神是一般人所不可及的。此外,他还严于律己,深怕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松驰。直到晚年,曾国藩一直坚持克己求过,严以自律,不曾稍宽。
在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律己”之类的文字,此外,他还请求朋友和兄弟要直言相告,时时警示他。他曾说:“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度吾之短。其次则博学能文,精通训诂者,亦可助益于我。”
许多居高位的人,就是因为听不到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到一句真实的舆论,结果小错酿成大祸,把自己的前程葬送了。曾国藩这种“勤求廉矩”、“喜闻诤言”的态度,是很难得的。
曾国藩还有一件持之以恒、终身不渝的自律事情,便是起早。他常说:“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吾近有二事法祖父: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曾国藩的起早,不仅有益于身体,于做事方面也大有裨益:他统帅湘军之所以有战斗力,得益于能吃苦,而且湘军起床早,吃饭早,也是比人家强的地方。
曾国藩的清廉俭朴、严于律己,从他的日记中看,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是从未间断过的,可见他是做到持之以恒了。
如果说,曾国藩在小的时候生活在湖南偏僻的山村中,勤俭持家自然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当他权倾天下,显赫一时,仍不忘勤俭,居安思危,这种远见卓识与坚忍的毅力,则是常人不易做到的。
可惜在清朝200余年的历史中,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员仅是凤毛麟角,实在是值得世人学习。
[总结]
宦海凶险,居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代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稳立而不倒,就是因为他做人有分寸,能做到勤俭克己。在他权倾天下、显赫一时之际,也没有因树大招风而引来祸端,同样是得益于他的处世方式。曾国藩一向非常注意做人与处世的分寸,尽量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来,因此能在宦海沉浮中免祸全身。
诸葛恪聪明一世未善终
诸葛恪在三国时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父亲是东吴重臣诸葛谨,叔父是蜀国丞相诸葛亮,而他又从小聪明,深得东吴主孙权的喜爱,有很多关于他智慧的故事在人们中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