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反应
3742700000018

第18章 不老实的手——它在寻找安慰(2)

这只是一次简单的确认身份而已,根本不应该引起一个人的紧张。于是,这个举止异常的女性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她的举动说明她的内心一定承受着某种巨大的压力,而正常的检查怎么会引起她这么大的压力呢?这说明她一定有其他见不得人的事情。

于是,警察把这位女子带到了更衣室,并让一名女警对她进行了十分仔细的搜身检查。结果证明了这名警察的猜测,女警在搜身的过程中,从这名女子的发髻中发现了10克海洛因。

值得一提的是,怀孕的女性在紧张的时候虽然也会做出用手抚摸脖子的动作,但是最后她会把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就好像要用手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鼻子为什么发痒?——触摸鼻子

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爱撒谎的小孩,但是匹诺曹只要一撒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十分难看,所以匹诺曹再也不敢撒谎了,最后终于改掉了爱撒谎的毛病,变成了一个诚实的小孩。

虽然这只是则童话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说谎时,一种化学物质会被释放出来,进而引起鼻子内部细胞的膨胀,虽然这种膨胀以我们的肉眼根本观察不到。

另外,人们在撒谎的时候,血压会上升,这又会引起鼻子的膨胀,于是鼻子内部的神经末梢会产生一种刺痒的感觉。这时人们就会用手去触摸自己的鼻子,以缓解鼻子发痒的感觉。

美国神经学者阿兰·赫希和精神病学者查尔斯·沃尔夫曾经深入研究过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性丑闻事件爆发后向陪审团辩解的视频。他们注意到,克林顿在这段视频中经常触摸自己的鼻子,大约每隔四分钟就会触摸一次,整个视频中一共触摸了26次以上。频繁触摸鼻子的举动已经说明了克林顿在说谎,而性丑闻事件是真实的。

为了证明触摸鼻子的动作并不是克林顿的习惯性动作,这两位学者还研究了克林顿其他讲话的视频。通过研究发现,当克林顿做诚实回答的时候,他完全不会触摸自己的鼻子,而是十分自信。而当克林顿说谎时的基本肢体动作是,眉头不经意之间轻轻一皱,然后用手去触摸自己的鼻子。

说谎时触摸鼻子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美国人,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人。

小旭是一名交通肇事逃逸者,但是最后他还是被警察抓住了。在审讯的过程中,警察问了许多问题,小旭一直保持着沉默。但是,当警察问他把车卖给谁的时候,小旭突然张口回答了:“我忘了,时间隔得太长了。”警察注意到小旭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手轻轻地蹭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于是,警察可以确定小旭根本没有忘记,便继续问道:“你仔细想想,肇事后你到底将车子卖给了谁?”小旭觉得实在隐瞒不下去了,于是思考了一会儿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小旭在说这个人的名字的时候依然用手轻轻地蹭了一下鼻子,这说明他仍然没有老实交代。

警察看到小旭不肯说实话,在问了一些不相关的问题后匆匆结束了这次的审问。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警察开始继续审问。最后,小旭在警察反复不断地审问中终于交代了实情。

原来小旭在肇事之后,马上把自己的车开到了两百多里以外的偏僻县城,并简单地把车修理了一番,以低价卖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亲戚。

如果一个人患上了鼻炎、对花粉过敏、鼻子内钻进了虫子或是鼻子正常发痒时,也会用手去触摸自己的鼻子。那么,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判断对方的鼻子到底是正常发痒还是说谎呢?

我们只需要观察他触摸鼻子的力度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的鼻子是正常发痒或是其他情况时,人们会用力地触摸自己的鼻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刺痒的感觉。

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因为撒谎而触摸鼻子的话,其力度会很轻。通常情况下,只是用手简单地蹭一下鼻子,而且动作很迅速,时间也非常短暂。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方触摸鼻子的次数来判断对方是否真的在说谎。如果你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观察到对方只是触摸了一次鼻子,那么你就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是在撒谎。但是,如果在短时间内,对方触摸鼻子的次数很多,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他在说谎,你最好不要相信对方所说的内容。

此外,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除了会触摸自己的鼻子以外,还会伴随着其他的肢体动作。你可以把这些肢体动作当成一种辅助你观察判断的依据。例如用手去触摸脸部、扶眼镜、触摸下巴等。这些动作表明了这个人处于紧张的状态,如果再加上触摸鼻子的动作,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对方真的在说谎了。

一名男子在婚介所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虽然有过婚姻经历,但是个人条件却很好,不仅家境富裕,人长得漂亮,而且性格也好。这名男子很中意她,于是两人约好见面,但是女孩要求在见面的时候带上自己的母亲,因为她的性格比较内向。男子没多想就答应了。

见面之后,男子看到女孩长得很漂亮,于是就动心了。但是在聊天的时候,女孩却很少说话,一般都是她母亲在和男子聊天。男子也没多想,认为这是因为女孩性格内向的原因。

随着话题的深入,男子问到了女孩前夫的事情。于是,女孩的母亲开始陈述女孩的整个婚姻经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女孩的母亲一共发生了三次用手轻轻触摸鼻子的举动。

第一次只是手指在鼻尖上轻轻地触碰了一下,然后迅速离开;第二次准备用手去触碰鼻子时,突然改了方向,用手去扶了一下眼镜,然后才触碰了一下鼻子;第三次时,她直接把一只手攥成了拳头,并放在了鼻子和嘴巴之间,而拳头正好轻轻地挨着她的鼻子。

看到女孩母亲这些动作反应后,男子的热情一下子就降温了,因为他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婚托。为了防止自己被骗,这名男子就多留了一个心眼儿。

一个月后,这名男子得到消息,那对母女果真是一对经验丰富的婚托,而且已经被抓捕归案了。婚介所也因此关门了。

捂住自己的耳朵——听觉阻断

耳朵不仅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同样能表达出人们的情绪。当一个人对外界的声音很感兴趣时,就会把自己的耳朵对准声源的位置,似乎是想听得更清楚一些。有的人甚至会用手托着自己的下巴,认真地听,而且身体会一直保持静止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对所听到的声音不感兴趣或是不愿意受到这个声音的影响时,就会用手捂住耳朵或是用手掏耳朵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行为被称为“听觉阻断”。

听觉阻断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不想听到某个信息或是噪声,在意识的支配下做出了听觉阻断的行为。这时听觉阻断所代表的心理意义就很简单,就是一种拒绝。

另一种原因是由于反感和厌恶引起的,常常具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时,这种听觉阻断行为就是被迫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捂耳朵或是摸耳朵。

当一个人被批评、被指责时,他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很大,于是他的血压会升高,从而导致其耳朵表面的温度升高。这个人会感觉自己的耳朵又热又胀,便会用手去摸耳朵、拉耳朵、捂耳朵等,做出一些与耳朵相关的安慰动作。

一个领导在召开会议的时候,首先表扬了一些人,而那些被表扬的人都很高兴,一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接下来,领导又开始批评一些人,在领导刚开始批评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就用手掏了一下耳朵。在整个过程中,小伙子一共出现了四次掏耳朵的动作。而其他没有被批评的人则没有出现掏耳朵的动作。这说明小伙子面对这个当众的批评和指责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就用掏耳朵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虽然每个人都会出现听觉阻断的行为,但是男女之间的听觉阻断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男性一般都会用摸耳朵、拉耳朵、掏耳朵、捂耳朵这些动作来表示自己有很大的压力;而女性一般会用手摸耳环或是捏耳垂来表示自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