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3745300000025

第25章 铁血皇帝朱元璋(5)

政策评点:元朝统治者以武力慑人,朱元璋在武力之外,还实行以德服人。和朝鲜的关系,用现在的流行语说,是一种双赢模式。朝鲜从此获得了一个巨大的保护伞,而大明呢,也彰显了大国风范。朱元璋在外交上确实没有令华夏子孙失望。

日本

朱元璋对日本是没有好感的,在处理胡惟庸的案子里,胡惟庸有一条罪名“暗通倭寇,图谋不轨”。

明初,日本曾给朱元璋呈送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外交文书,上面写着: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这些话句句骂朱元璋,说不光是你大明朝有皇帝,我们虽然是小国家,也有君主。世界这么大,不是一个人可以主宰的,所以老天让不同的国家占有不同的地方。天下不是你姓朱的一家的。我们虽然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我们知足。陛下你是中华的主人,地大物博,还有虎狼之心,还常常想灭其他国家,未免太不知足了。

通篇文字都充满了不敬,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还自称为“臣”。以朱元璋的性格,看到这样的文字当然是火冒三丈,朱元璋不是没想过东征日本。

日本还不光是口头强硬,实际行动更过分,明初的沿海城市屡次受到倭寇的骚扰。朱元璋曾经派出使者到日本,目的是签订协议,你们每年某某时间到朝廷来交纳多少多少钱财。但日本人居然置之不理,甚至跑到山东沿海一带扰民。这太过分了,朱元璋盛怒之下准备派兵攻打日本,但想想还是算了,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明朝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远征日本是个劳民伤财的大项目,朱元璋爱惜苍生,决定还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吧,况且当时北元的主力还没有彻底肃清。

朱元璋派出七人使者到日本,让日本政府拿出一个说法。日本政府当然是极尽所能推卸责任。使者见状,拿出朱元璋的诏书,诏书上些的内容非常强硬:如果日本不臣服天朝,一味胡来的话,我朱某人将派遣大军荡平你们小岛,捉拿你们的国王。

朱元璋这些话用来吓吓其他国家也许可以,但日本人却没有被吓住,非但没有被吓住,他们甚至斩杀了五个使者,只留下两个,让他们回去通风报信:我们不怕你,有种就来。

这些毫无疑问让朱元璋非常生气,但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他决定还是以安抚为主,再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这次使者带来的诏书口气更加强硬,不过他们还带来了一些日本俘虏。

朱元璋恩威并施的措施最终让日本人态度软了下来,虽然他们依旧桀骜不驯,但多多少少还是选择了臣服纳贡。当然,日本人永远不可能真心臣服于朱元璋,纳贡归纳贡,倭寇们照样猖獗。

政策评点:朱元璋对日本的外交政策算不上特别成功,但让桀骜不驯的日本人放下姿态,即使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也发扬了华夏的神威。不过,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外交的作用很小。在当时,只能以武力分高下。

朱元璋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连他自己也觉得遗憾,他扬言要打日本,却迟迟没有动手,想让日本臣服,日本阳奉阴违,不仅不臣服,甚至还打算刺杀他。直到朱元璋临终前,还没有解决倭寇猖獗的问题。

朱元璋临死前给子孙后代立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就有日本,这似乎让人无法理解了。莫非日本对朱元璋有恩?或是跟朱元璋有亲戚关系?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只能猜测朱元璋可能很早就看出了日本潜在的能力,朱元璋从来不敢小瞧任何对手,这应该才是他没有贸然东征日本的原因,朱元璋叮嘱子孙后代不要东征日本与其说是对日本示好,不如说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元朝喜欢穷兵黩武,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最后搞得民不聊生,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朱元璋同志引以为戒,制定了自己的外交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朱元璋把周边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征之国”,也就是友邦,一类是应当提防的敌人,譬如日本。

总的说来,朱元璋的外交政策是非常成功的,不仅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而且让它们承认中国的宗主国身份。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可以用现在曝光率最高的两个字来形容:和谐!

老练的朱元璋很早就明白,和谐是必须的,没有和谐就没有强大的明帝国。

大家知道,朱元璋起义的时候,高举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旗。当了皇帝后,如果再这样搞的话,那就是制造民族矛盾了,天下不知何时会有宁日。

至今,在回族的民间传说中,朱元璋仍是一个备受称颂的皇帝,给人感觉好像朱元璋对回族特别照顾一样。回民甚至说常遇春、蓝玉、冯胜、胡大海等开国功臣是回民,这还不是最让人吃惊的,居然连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回族人。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毫无疑问并不是这样的,朱元璋不仅没有特别照顾回族人,而且他是非常防范回人的,对于色目人朱元璋从来就有敌意,而回人在当时的朱元璋眼里也是色目人。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颁布法令禁止胡服、胡语、胡姓,甚至严禁汉族人和胡人结婚,用现在的眼光看,这肯定是种族歧视的政策。但朱元璋颁布这项政策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中原饱受蒙古蹂躏。

但是,两年后,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明显改变了,朱元璋对天下放话:蒙古色目人都是朕的好子民,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提拔做官。到了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允许蒙古色目人和汉族通婚,但不允许他们和自己本族人通婚。

这个政令非常奇怪了,允许不同种族通婚说明朱元璋的民族政策非常开放,但不允许他们本族通婚就相当过分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减少蒙古色目人的人口,异族通婚后所生的子女都是汉族。

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酋长,朱元璋对他们的要求是,只要服从朝廷命令,允许你们自治,酋长可以世世代代传承。当然,自治之余,朱元璋也会派遣一些官员到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那去监督,这些人被称为流官。流官主要是辅助酋长或者土司治理。

比如,对于西北部的羌族,朱元璋给他们酋长换个称号,从此以后你们不再叫酋长了,而是卫所长官,这个长官是可以世袭的,从此以后就由你一家承包。如果少数民族有什么宗教信仰的话,朱元璋也表示支持,为他们建造寺庙,给一些僧侣们封号,通过宗教治理。为了加强和少数民族的联系,朱元璋还选拔酋长的子女们到京城国子监来读书。这些人真幸运,不用参加残酷的科考,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就是好啊,怪不得少数民族对他大唱颂歌。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用一个词语来总结,这个词语就是“安抚”。安抚才能和谐,客观地讲,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虽然他可能在心理上很歧视蒙古色目人。明朝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北边防,也就是少数民族控制的那一带都比较安静,比较稳定。

朱元璋不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如果没有大开杀戒,没有剿灭功臣,他应该会位列唐宗宋祖那样的贤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