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17

第17章 峥嵘初露(4)

伊丽莎白女王即位后,继续推进政府改革。因此到女王统治晚期,大多出身于乡绅和资产阶级的改革派大臣终于在枢密院站稳了脚跟,这时形成了具有专门才能的专职行政官员阶层。他们代表着乡绅与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已经占据了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内政外交上皆起着重要作用。

透过英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中逐渐形成,而在宗教改革中得到了巩固,确立了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对外主权这一最高原则。此外,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则是中央政府权力的集中和强化,对内真正实现了主权原则,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绝对主义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英国又最早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最早进入了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从而发展成为近代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挖掘人性的不朽剧作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还出现了一位伟大人物,他就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都铎王朝后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1564年4月,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后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莎士比亚先后干过很多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他在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和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不过,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

1598年,莎士比亚还在世时,米尔斯就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收入了莎士比亚30多岁时所创作的作品,并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并称。马克思也曾说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也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写实风格及其对人性的深刻透视充满了赞誉之词。从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就开始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的剧作大多来源于已有的历史档案和民间传说,主要表现了英国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莎士比亚不仅大量吸收了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还深入观察并思考了当时的社会,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因此他创作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富有人生哲理与批判精神,深刻地挖掘了复杂多变的人性而着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3个时期。

前期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共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均是内容相衔接的剧作:《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等。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等,这些剧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

中期的创作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恺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其中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如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于是决定担起扭转乾坤的重任,但却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虽然为人淳朴善良,爱憎分明,但却遭到奸人的玩弄,最后反而落得一个杀妻自尽的下场。李尔王在权力带来的尊荣中迷失了自我,以致竟幻想以让权分国的方式来向时人证明自己即使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同样能够伟大,没想到却因此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磨难。麦克白虽然本性中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却抵挡不了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最终沦为一个无限懊悔的罪人。总之,莎士比亚通过刻画这些悲剧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约翰王》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代表性历史剧,主要写了中古英国国王约翰一生的主要经历,如他和法国王室为争夺英国王位而进行的两次战争,他对王位合法继承人的迫害,他对教会的掠夺和他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贵族们对他的叛离和归顺以及他被僧侣毒害致死等情节。本剧不仅显示了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也说明他写作英国历史剧的宗旨是为了鼓励英国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总之,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且个性鲜明的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前后不断矛盾和反复的言行中去展示他们的性格。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艺术技巧大胆而成熟,而且常常透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因此他的朋友、着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莎士比亚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君主常常充当了反面角色。当时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开明的女王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过莎士比亚也一直没有在戏剧中对女王有任何不敬言论,相反,他写了很多赞扬女王和其母亲安妮·博林的剧本。尽管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写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也成就了英国整个岛国人民的面貌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