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27

第27章 殖民帝国(3)

战争结束后的10多年间,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商品的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三、大肆扩张领土的克里米亚战争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是英国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大肆扩张领土的时期。女王在位时,也是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壮大的时期。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

为了向世界展示英国的繁荣、昌盛和发达,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也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由于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伦敦的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实现的。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虽然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但女王仍然对英国政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历史上着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木战争”,是1853年7月至1856年3月,以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等国为一方和以俄国为一方,为争夺欧洲优势和对中、近东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主要战场在俄国南部濒临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3,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俄国国内的革命斗争。英、法联军在战争中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19世纪上半叶,虽然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封建农奴制度危机愈来愈严重。农奴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日益高涨,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洛留波夫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十分活跃,发表了很多小册子,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

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9世纪初的对土耳其战争中,占领了多瑙河领域以及高加索的大片上地。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沙皇曾出动军队帮助奥地利阻止了匈牙利的独立,同时镇压了多瑙河流域两个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随后便一直在此派兵驻扎。为巩固胜利,俄国又与土耳其签订了《巴尔太·立曼条约》,条约中规定沙俄军队在两个公国国内秩序恢复后即撤兵。

而在当时的土耳其,皇帝素丹也是伊斯兰教的教主,实行政教合一,但对内进行残酷统治。因生活奢靡、财政混乱,国库连年亏空,国债增加。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土耳其皇室居然把国内的商港、铁路、矿产、资源等出卖给列强各国,从而换取它们的财政支持。因而,西方列强各国政府尽力支持素丹政府,但同时也都企图独占土耳其,这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摩擦。其中,尤以英国和沙皇俄国为主。

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五六十年代已经成为“世界工厂”。1850年时,英国对土耳其的商品输出比1840年增长一倍半以上,从144万英镑增至376万英镑。由于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国失去了大块殖民地,因此印度的地位就十分突出了,所以英国必须保证连接其本土与印度的地中海通道随时能畅通无阻。只要俄国占领土耳其海峡,就会为其进一步独占土耳其创造条件,也就从根本上威胁了英国的利益。

此外,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教问题。为了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教徒,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提出在“圣地”耶路撒冷建立俄国保护地的要求,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拒绝了这个要求。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国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随后,俄国沙皇以奥斯曼苏丹拒绝其建立保护地为由,采取军事行动。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国认为这将是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将能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国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国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国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英法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总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沙皇俄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势力急速发展,它竭力占领或与列强瓜分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以控制黑海海峡,从而实现俄国南出地中海的宿愿。这就与在近东有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发生冲突。尤其是英国,它决不允许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因为这将影响到其与印度交通线的安全。法国自拿破仑三世称帝以后,也力图进一步扩大在近东的势力,并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其国内统治。

最后,争夺“圣地”问题成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即以法国为后盾的天主教教徒与以俄国为后盾的东正教教徒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的管辖权。

1853年初,因为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土耳其苏丹将伯利恒教堂交由天主教教徒掌管,要求土耳其苏丹与其专门签署条约,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土耳其境内东正教信徒。在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鼓动下,土耳其苏丹拒绝与沙皇缔约。沙皇因此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于7月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10月,土耳其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对俄宣战。

1853年底,沙俄舰队在锡诺普摧毁土耳其舰队。次年1月,英、法舰队驶入黑海,并于3月先后对俄国宣战。撒丁王国也与法国缔盟,并于1855年1月参战。欧洲另外两个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虽未直接参战,但也对俄国采取敌对态度。1854年4月,奥地利、普鲁士在柏林缔结了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奥地利陈兵边境,迫使俄国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

很快,英、法联军就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即向南攻打俄国黑海舰队的根据地塞瓦斯托波尔港口。9月,联军猛攻塞港,法军攻下关键地区马拉霍夫要塞。3天后,塞港陷落,俄国败局基本已定。

10月,奥地利也向俄国提出通牒,要求俄国向英、法两国议和,如果俄国拒绝接受议和,奥地利也将加入英、法两国参战。无奈之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同意在奥地利提出的几项条件的基础上议和。

1856年年初,各交战国及利益相关国在巴黎举行会议,不久签订了《巴黎和约》。至此,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结束。此后,沙俄放弃了所有此前占领的土耳其帝国的土地,以保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黑海内实行中立化,俄国失去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力,俄国对黑海扩张的长期努力前功尽弃。

克里米亚战争进行了2年多,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沙俄伤亡30多万人,英、法军队伤亡10多万人。

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其向西扩张的道路受到阻碍,于是便把侵略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克里米亚战争也是俄国与奥地利关系的分水岭,两国由战前的相互结盟状态转为战后的相互对立状态。这之后,两国的交恶一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局,特别是巴尔干政局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

在世界近代史上,克里米亚战争是人类第一次现代化战争。虽然可能现在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维多利亚十字奖章”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设立的,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为英勇作战者设立的国际奖项。而沙俄通过克里米亚战争,看到了自身与英、法两国的差距,促进了此后的农奴制改革与军事改革。

四、劫掠紫禁城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却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之间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可以大量合法地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这使得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从而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迫使中国进一步打开大门,英、法等列强便以修改条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于是,英、法两国组成联合军队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进行的远征,被英、法士兵看做是两国的光荣。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开始劫掠紫禁城。

地处北京西北部的圆明园初建于明朝。18世纪初,康熙皇帝赐名圆明园,并把其赐给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后,在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等在位的100多年间,花费了大批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