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28

第28章 殖民帝国(4)

圆明园中不仅有不少江南风格的名园胜景,还吸收了一些西方园林建筑的风格,可以说是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收藏有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曾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两国侵略军从北京城东北部直接开往圆明园。在联军司令的默许下,士兵们开始大肆进行抢劫和破坏活动。在把圆明园抢劫一空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女王维多利亚和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此后不久,法国大文豪雨果听说了圆明园的这场浩劫,他痛心疾首地说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劫掠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见证了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罪行,也说明了文明古国落后了就会挨打的道理。

五、强占印度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后期,开始积极支持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殖民扩张策略。1875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英国通过一场阴谋顺利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无奈之下,法国只得退让。有了苏伊士运河这条关隘,英国通往东方尤其是印度的航线畅通无阻。

第二年,维多利亚女王即加冕成为印度女皇。于是,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这块殖民地,这可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实际上,英国很早就开始入侵印度了。早在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即颁布命令,特许刚刚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活动。不久,东印度公司便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最初只是从事贸易活动。后来公司势力逐渐扩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公司,而成为一个拥有武装的政权机构。

1757年,英、印普拉西战役爆发,此后,英国就开始了征服印度的历史。普拉西是孟加拉地区一地名,这次战斗是东印度公司军队与孟加拉王公军队的较量,实际上也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的第一次正式较量。这次战斗的起因是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修筑了殖民城市——加尔各答,并在该地区横征暴敛,除了收缴巨额贡赋外,还设立了100多个贸易站和10多个英国代理店,从事贸易和掠夺活动,这引起了孟加拉人民的反抗。

1756年4月,孟加拉王公——西拉吉出军侵占了英国人的代理店,然后进军加尔各答并占领了该地。两个月后,东印度公司为了报复,调集军队,在普拉西与西拉吉的军队交战。当时英国军队的指挥官是罗伯特·克莱武,他利用拉拢、收买等手段,迅速分化、瓦解了西拉吉的军队,仅以3000人的部队,就打败了王公的5万之众。战争结束后,西拉吉被处死,克莱武重新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自此,英国人实际上成了富饶的孟加拉的统治者,并为进一步侵略和控制印度全境作了准备。

然而,当时英国刚经历了“七年战争”,实力被法国损耗了不少,因此其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并不坚固,实际上控制的地方不大,印度仍有大片领土由一个个的土邦王公统治。1773年,英国颁布《调整法》,把孟加拉、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合为一体,由一名总督管理,总督的任命由英国议会决定。1784年,英国议会又颁布了《印度法》,该法规定由英国政府而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行使最高统治权,这就把印度直接置于英国政府的管辖之下。《调整法》和《印度法》这两项法律奠定了英国统治整个印度的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势力迅速膨胀。其中,在韦尔斯利侯爵任总督期间,他利用印度各在土邦王公的内部矛盾,使用打一派拉一派的手法和分化政策,各个击破,坐收渔翁之利。几年后,英国实际上已经统治了整个印度南方。到1805年,韦尔斯利侯爵期满调任时,印度大部分地区都处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对于尚未归顺的印度西北部,英国则采取武力迫使其降服。

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对印度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公开的、直接的抢劫和搜刮改为以商品倾销为主。这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破坏了印度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又为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不管怎样,印度社会的进步是以英国殖民者的压榨、剥削为前提的,是印度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对于英国18—19世纪侵略印度,并从印度榨取许多财富的情形,马克思曾评价道,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1849年,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已经完成对印度的强占过程。

紧接着,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实行各种各样的西化措施,如开展铁路建设,宣传基督教信仰,设立司法系统等。这些措施虽然客观上加速了印度封建势力的瓦解,促进了印度的发展,但在强硬执行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激化了殖民统治者与印度原住民的矛盾。此外,东印度公司还不断向印度原住民征收苛捐杂税,并种植鸦片,通过向中国和东南亚一带走私、贩卖鸦片来获取不义之财。

而且,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巩固其在印度的统治地位,还建立了雇佣军制度。为此,英国在印度专门设立了一所学校来训练军官,军官由英国人担任,雇用兵则主要由印度人组成,称为“西帕衣团”。到19世纪中期时,英国在印度的雇佣军人数已经超越了英国本土的正规军,因为在印度有20万“西帕衣”兵,而英国士兵只有4万人。

东印度公司征收的雇佣兵来自于印度的各种阶层,而非按照印度社会传统的种姓制度来招募。“西帕衣”兵在东印度公司所受到的待遇十分恶劣,工资很低,而且每当被迫参加远征时,如往阿富汗或缅甸等国家时,这些印度士兵还必须自己支付旅途费和行李运费,这使得很多人怨言满腹,最终导致了1857年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爆发。起义被镇压后,第二年,英国政府宣布直接统治印度。187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这标志着英国对印度全面统治的开始。

马克思曾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书中写道:“英国在印度造成的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主要是指处在工业革命上升期的英国,以它的商品输出为武器,摧毁了印度旧有的社会生产体系。

同样受到殖民帝国英国的侵略,为什么印度会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

首先,当时中、印两国所处的封建状态不同。当时的印度处于分裂状态,莫卧尔王朝日趋没落,该王朝即使是在鼎盛时期,也未能完成统一印度的任务。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统一过现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没有一个占主体地位的民族。这种分裂状态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机会,葡萄牙、英国、法国相继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对莫卧儿王朝的利益损害并不太大。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英国殖民者,就没有统一的印度,印度的统一来自于殖民者。

而与之不同的是,当时的封建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经过清代前期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入18世纪,清王朝的疆域空前辽阔。

虽然从嘉庆帝开始,清王朝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国力也渐渐衰弱,但清王朝在全国建立并始终维持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保证了国土的统一。

实际上,欧洲人曾经多次企图在中国建立殖民地。早在17世纪,西班牙人、荷兰就曾相继占领台湾,俄国人侵入黑龙江,但都被中国政府驱逐。这使得欧洲殖民者始终不敢对中国有多少妄想,直到鸦片战争。可以说,中国强大的中央政权的存在,迟滞了欧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其次,中、印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其所处的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欧洲的影响。欧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这个国家,早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就曾经入侵过印度,历史上与欧洲相邻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南亚次大陆与阿拉伯的疆土相邻,印度通过阿拉伯中间商与欧洲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上的联系。

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对过往其境的东、西方商人课以重税,严重阻碍了印度与欧洲的贸易。与此同时,欧洲的航海家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被发现,印度与欧洲第一次实现了直接联系,欧洲殖民者通过坚船利炮相继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经过一番较量,英国最终战胜了其他欧洲殖民者独占了印度。

而中国则情况迥异,虽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历代均与欧洲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但双方远隔万里,交流非常不便。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虽然《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开拓了眼界,并引导不少欧洲传教士与商人来到中国,但是双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纪,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亚洲殖民地的建立,欧洲人与中国的交流才变得顺畅,欧洲也才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再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有着特殊的成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虽然各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扰中国,但同时中国内部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欧洲列强初来乍到,在中国的势力并不巩固,而且不同列强国家在中国利益的竞争给中国留下了机会,而印度则始终只有英国的势力和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内部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近代革命运动,从农民起义到革命起义,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耗尽了自己的历程,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还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还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对英军、法军的惨败,这些都是英国走向殖民帝国中的重大事件。

总起来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是英国历史上对外领土扩张最鼎盛的时期。为了广泛占取殖民地,英国不惜采取一切措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世界性帝国。如英国曾让俄国在1877—187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的胜利果实几乎化为乌有。当时,俄国军队离伊斯坦布尔只有一步之遥,俄、土双方签订协议,将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土地归属俄国。而维多利亚女王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深入到巴尔干半岛,她以武力和外交双重施压,迫使俄国做出退让。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竭尽所能,使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和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的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等。